摘要:在文化基因的理论基础上,对藏族文化基因进行显性与隐性基因解构分析和基因元素分类,构建藏文化基因特性的五大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数字基因库、数字提取元素、计算机智能学习、制定具体政策和完善立法制度的五条具体实施路径,试图实现激活藏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完成从表现形式渗透到核心价值观的转化目标。在保证藏文化基因健康传承的前提下进行符合时代内涵与民族精神的创新,让藏族文化能够实现大众化传播。
关键词:文化基因 藏文化 数字化保护 创造性转化
藏文化是指在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成员之一的藏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五个省份。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其他文化因子,从而逐渐形成了围绕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转化,是深入挖掘藏族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藏族文化创新发展,激活其文化生命力,传达赋予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创造与数字时代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的必要手段。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背景,基于文化基因的相关理论,对藏族文化基因进行解构与剖析,构建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使藏文化在不断实践的价值创造中得到升华,开启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创新新篇章。
藏文化具有较强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藏文化基因的表达与呈现分为九大类别,共同标识着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藏文化的显隐基因分析。一是藏文化的显性基因。藏文化的显性基因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城市风貌、藏式建筑、家具制式、生活器皿等各方面,凸显其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基本通过可视和可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如藏族建筑基本以黄、红、黑、白四种颜色为基调,装饰构件如门窗上的巴卡(门窗周围的黑色涂饰色带)、八苏(短椽和飞子木挑出形成的檐口)、香布(窗户上挂着彩色织物织成的布帷)为特色,装饰花纹内容丰富,有花虫鸟兽、烫金符咒等,装饰工艺则有色彩、雕刻、织物装饰等。而常见藏式家具以藏桌、藏箱、藏柜三大类为主,外形与藏式建筑一脉相承,充分借鉴藏式建筑中多有直线、鲜有曲线、平衡稳定的外部特征,底色以红黄为主,另外加上蓝、绿、白的三色装饰色彩。藏式生活器具如酥油桶、糌粑盒、僧帽壶、陶瓷青稞酒壶、藏式卧炉等不同器型和制作工艺都展现了藏族的生活习性和饮食文化(如图1)。
二是藏文化的隐性基因。隐性基因无法直接用颜色、材质、表现形式等肉眼能看见、身体能感知的方式显现,而是通过非物质的意象来传达精神文化内涵,让信息接收者能够体会民族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信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造物思维等。藏族文化的隐性基因主要体现在其民间文学(格萨尔王、藏族婚宴十八说、康巴拉伊、珞巴族始祖传说、阿尼玛卿雪山传说等)、传统歌舞(藏族拉伊、藏族扎木聂弹唱、锅庄舞、芒康三弦舞等)、戏剧(藏戏、山南门巴戏)、节日与体育(雪顿节、热贡六月会、赛马会等)、传统技艺(藏族邦典、卡垫织造、碉楼营造、藏族雕版印刷、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等技艺)、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非物质要素来表现与传达藏族文化的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如藏族药王、《四部医典》的作者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悬壶济世与藏族节日沐浴节的传说故事,又如藏族神话人物格萨尔王统一部落、惩恶扬善、弘扬佛法的英雄史诗,都体现了藏族文化中传递的主流价值观与信仰。
2.藏文化的文化基因元素分类。虽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手法、材质来传递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但两者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只有将两类基因充分结合才能够完整而系统地展示藏族文化表达的内核信息。
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归纳与数字矢量技术对藏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将藏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表达与呈现分为九大类别:山石、水火、植物、天体、神像、法器宝物、建筑、装饰花纹、动物神兽。从这些类型可以看出藏族文化对原始自然的崇拜。如动物神兽中大象、蛇、猴、牦牛、马、兔、鹰等元素,植物分类中青稞、格桑花、长寿茅草、如意树、莲花、石榴等,山石分类中以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几乎每一种元素都具有不同的吉祥寓意,象征对原始自然的崇拜与感恩,应用于藏族文化显性基因的外在表达形式,体现隐性基因的精神内核,贯穿于整个藏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创造性转化则强调在尊重文化基因本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性改造,目的是激活该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完成从表现形式渗透到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针对藏族文化特性,利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提出以下五大原则。
1.保护主体基因。在藏族文化中,能够对其地域文化起主导性和特殊识别性作用的就是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两种文化体系深入藏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方各面,是藏族整个文化体系的母体,决定了各类基因的基本属性。不论是显性基因中的建筑、城市规划、家居、装饰等,还是隐性基因中的民间故事、歌曲舞蹈、藏式技艺等,都离不开这两种文化体系的影响。如热贡艺术三绝的壁画、堆绣和酥油花技艺是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对佛典教理进行诠释与传播;扎什伦布寺的彩砂坛城的绘制技艺,通过用数百万计的沙粒进行艺术塑绘神像法器及佛教世界结构,来描绘与展示佛学思想和世界观;而赛马会、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等是根据藏族高原游牧的特性而发展出来的庆祝丰收与节日、歌颂生产劳动、促进工艺发展的庆祝活动与手工技艺。可以说,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在藏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可取代。因此,对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保护是对整个藏族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的基本与核心工作以及首要原则,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数字化记录、保存与梳理。
2.提取附着基因。藏族文化中的附着基因,是围绕着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为核心而存在的,能够高度反映以及加强藏文化特征与属性的基因符号,也具有加强藏文化基因特征的重要作用。例如,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的唐卡,是藏族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涉及宗教、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宗教观、科学观、政治观和世界观。通过这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主体基因中的核心思想和精神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从唐卡艺术中提取出的吉祥八宝元素以及如经幡、转经筒、大鹏金翅鸟等主流藏族文化符号已经深植于现代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其地域性和归属感更加得以凸显。对于附着基因的代表性元素,应进行精细化提取和系统性梳理,其应用范围和依附的载体应进一步扩展,使其能够通过符号记忆的形式辅助主体基因强化藏族文化特征。
3.激活混合基因。混合基因体现了一种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也即不同流派的动态性发展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藏族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体现在印度佛教文化、尼泊尔文化、西藏本土的苯教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交融。这些地域文化在藏族发展历史的推动中不断互相渗透与进化,标志着藏族佛教文化中的各种混合基因的诞生。如唐卡中的新勉画派便是在继承勉唐画派造像度量严格、色彩明快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青孜派人物毛发有虚实变化等特点;而四川甘孜的噶玛嘎孜画派在用笔和色调上施色浓重、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在空间布局上则采纳了印度画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绘画风格与模式。
可见,藏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不是围绕一种主体文化一成不变的承袭,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也会将其他地域文化与特征融入自身的文化血液当中,保留了特殊的文化记忆与信息并持续流传下来。可以说混合基因就是藏族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创新传承的产物,也是塑造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在不断发展的时代环境中需要不断激活与凸显,使青、藏、川、甘、云五大藏区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差异性的文化发展路径。
4.促进良性变异基因。文化基因变异实际上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变异并不一定代表毁灭,反而有可能促进优秀文化基因品种的进化。藏文化数字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发展和促进良性变异基因,使其能够适应不断进步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环境之中,满足新时代的审美环境和需求,而不是以固化和僵化的表现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应在尊重主体基因的基础上,允许变异基因的存在,同时扩大传播民族优良精神,在“动态本真”中进行符合藏族文化演化规律的延展。但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原基因的本质,使其失去历史持续感,否则便会失去藏族文化特性及其文化认同感。在数字化保护与转化阶段,我们依然要遵循历史轨迹和相应规则,对藏族文化中的变异基因进行剖析、切割、重组,再融入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概念与文化符号,从而焕发新的活力。
5.去除恶性变异基因。相对于有利于文化传承的良性变异基因,恶性变异基因则利用原始基因的概念,强行脱离原始基因所传递和表达的内在精神,改变了原始基因的内核,偏离了民族文化本源的表达意图。目前恶性的变异文化基因常见于网络文学创作、文创产品设计、线上内容传播等几种表现形式,通常不尊重藏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外延,通过肆意篡改历史情节,制造冲突与矛盾,从而达到恶意引导、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恶性变异基因将会产生恶劣影响,可能导致地域文化逐渐减弱甚至消亡。因此,在维持与发展良性变异基因的同时,需要去除与遏制恶性变异基因的滋生,这是藏文化数字保护与创造性转化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说明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首先是对原始文化内容的保存与保护。藏文化的数字基因库建设是保护藏族主体基因的有效手段,是依托数字手段对藏族文化遗产的各种形态进行记录与保存,有效实现数字化的资源管理,保证其不会随着时间和各种客观条件因素的变化而消亡,从而做到核心基因圈层的系统性保护。
1.藏文化数字基因库建设保护核心基因圈层。基因库的建设需要通过研发系列数字化技术与标准,运用高精度、高识别水准的数字采集存储与勘测技术,应用高性能非结构化数据库存储技术,可为藏文化数字化资源高质量、标准化采集与存储奠定基础,目的是追溯每种基因的源头与编码、发掘基因发展脉络、梳理历史演变规律,形成文化基因图谱,以便对藏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判断与预测。
2.藏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提取保证衍生产品转化。当前我国文化数字产品呈现出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资源数据零散、资源开发不充分的态势,大部分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文化数据,具有藏文化特征的符号和标识提取不充分,导致目前数字文化消费产品形式较为单一、用户体验不佳,传播效果不好。而单纯依靠手工传承人的手工艺艺术品,往往具有工艺复杂、手工成本较高、审美水平较低的特征,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机制往往导致多数藏族传统文化产品达不到向大众普及、覆盖、传播与传承的效果。而经过数字提取的藏文化元素,再加上符合中国审美的设计转化,不仅容易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修改与再创造,扩展表现形式与应用场景,还能够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在数字终端与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与普及,有利于藏族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3.计算机视觉智能学习激活混合基因扩展边界。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相关技术完成所有文化元素的自动矢量、分类标注、图像修复、边缘提取、风格迁移等工作,实现藏文化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复用是目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将现有部分文化元素资源转化为可多方位、多领域、多工艺应用的数字化内容,并与现代美学相适应,与其他元素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基于特色民族文化的艺术元素数字化素材,激活藏族文化混合基因的扩展边界。以此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数字化内容,扩充五大藏区的知识产权数量,提高藏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效率、设计质量、应用简易性及广泛度。同时,可以结合VR、AR、3D建模、数字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推动五大藏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如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4.具体政策制定激励本地传承人参与融合创新。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与制定了相关政策与文件,如《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大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进展,促进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指引了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方向。为配合中央政策文件,西藏自治区也相继出台《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办法》,印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指导文件,为加快推进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激励非遗传承人融合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指引下,藏文化的数字化与创造性转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获得当地科技厅、文旅部等政府部门的经费资助,加大了研发力度,提升了研究效率,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实际上,对于维持和发展良性变异基因,当地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应成为藏文化融合创新的中坚力量,不能故步自封地停留在原样流传的框架中,从而限制了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的创新。地方政府应以具体的地方政策、简化的申请流程、完善的激励机制、到位的扶持资金、果断的执行效力来激励本地传承人和科研人员以更加开放与创新的视角去进行艺术创作、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5.完善相关立法制度维护非遗传承人知识产权。要从根本上遏制恶性文化基因的滋生空间,就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执法力度,完善非遗传承的知识产权立法。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艺术作品经过他们的无数心血和锤炼才能够展现在大众眼前,但却经常被不法分子侵权。如直接盗取图案进行产品生产、将他人艺术作品占为己有并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大肆宣传等不法行为。因此,确立专利权、著作权等不同权利对实用工艺品的保护方式和侧重点,以统一司法标准,强化对非遗创新作品中的实用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势在必行。另外,还应支持和引导非遗传承人对自有作品和成果进行著作权登记,组织行业协会对非遗传承人的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提升传承人对自有非遗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严厉打击恶意侵权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完善立法制度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去除恶性变异基因,推动藏族整体文化基因健康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刘遹菡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胡桉澍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热贡唐卡的数字化文化基因图谱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YJ760049)、拉萨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西藏高原文化艺术数字化平台”(项目编号:LSKJ2024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宝.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J].中国藏学,2002(03).
[2]马超,栗瀚瀚,索朗白姆.藏式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传承与发展——以拉萨地区传统藏式建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1).
[3]吕荔,吕埴.传统藏式家具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J].民族学刊,2018(03).
[4]田少煦.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基因”与“基因勘探”[J].湖南包装,2017(03).
[5]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赵鹤龄,王军,袁中金,等.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5).
[7]高斯琦.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8]霍艳红.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9]白立华,次仁罗布,周剑恒,等.数字化技术在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J].西藏科技,2018(07).
[10]刘遹菡,胡桉澍.特色民族文化图文联动数字艺术藏品的设计与自动生成研究——以Buddstorm项目为例[J].装饰,2023(06).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