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进行国际传播时,面临话语主导权弱、话语解释力欠缺、话语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云南位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接合部,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天然优势,在取得一定传播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认为,基于云南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国应在战略传播、立体传播、精准传播、创新传播、借力传播这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中国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南亚东南亚 国际传播 国际话语权 海外舆论场
近年来,南亚东南亚地区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与此同时,海外舆论场斗争形势波诡云谲,中国国际形象频繁受到挑战,“近而不亲”“邻而不善”现象频频抬头,中国海外利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透过诸多重大国际舆情事件可以发现,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主流声音在南亚东南亚国家被干扰、被隔离甚至被淹没的现象不断出现,来自中国主流媒体的信息不易进入缅甸、印度、越南等国舆论核心圈。在此背景下,如何从实践层面回应中国国际传播遭遇的困境,从沿边层面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构建起新时代区域大传播格局,成为进一步反思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南亚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区域,云南在深化区域合作时,有着丰富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实践。
1.“边”字文章内涵丰富。云南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通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重要门户,具有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显著优势。2015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指示要求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家周边外交大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西南沿边优势,做好“边”字文章、丰富“边”字内容、赋予“边”字时代内涵,加强人文经贸往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对外传播、开展跨国传媒合作,为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经济保障、文化条件、政策支持和舆论支持。
2.“特”字品牌亮点频出。云南积极开展特色民生项目,例如,“光明行”活动为周边国家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对外实施医疗卫生民生项目,使中国医疗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各国和地区普通民众。在文化交流方面,云南不仅策划了“春暖一江水 畅Xiang彩云南”澜湄六国新春文化交流活动,增进澜湄六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推广了“一马跑两国”跨国马拉松赛事,充分展现了中缅友好合作的良好国际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还通过讲好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纪实故事,深刻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取得的生态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弘扬了全民护象的美好形象。
3.“智”字平台越擦越亮。智力资源是新时代中国边疆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发挥着“冲锋队”作用。云南积极发挥国内南亚东南亚学术重镇与研究中心的作用,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智库专家南亚东南亚国家行活动,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积极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推进的成效和影响。例如,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聚合海内外智库力量,聚焦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务实合作的前景,形成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的思想源、政策源和舆论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从“心手相连”到“命运共同”搭建对话平台、贡献智慧力量、树立合作典范。
4.“诚”字路线行稳致远。新时代以来,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云南持续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诚心对待周边国家,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为此,云南组织国内主流媒体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定期互访,增进传媒领域互信了解;跨国办媒体、全媒体运营、运用英语及对象国语言直接传播,促进了中外媒体的交流交往;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主题宣传,开展主题传播活动,向周边国家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诚”字路线行稳致远,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传播力不断提高、国际引导力不断增强。
5.“合”字格局日臻完善。云南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充分整合对外传播优势力量,大力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国际传播合作的新领域,形成了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台为先锋力量,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驻滇主要新闻单位为主体力量,高等院校、智库机构、出版集团、民间组织等传播单位广泛参与的对外传播格局,建立了多语种杂志、网站、新媒体账号等对外传播平台,打造了中国文化中心、中华乡愁书院、华文书局、胞波书社等对外传播阵地。目前来看,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格局正在由“单打独斗”转向“整体作战”,由“散兵游勇”转向“齐心合力”,对外传播新格局日臻走向完善。
南亚东南亚是中国走向环印度洋地区的战略通道,在我国外交地图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特别是“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在该地区遇阻后,面向南亚东南亚进行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压力备受关注。
1.海外舆论场国别分层趋势明显。南亚东南亚地区各国国情不同、民情有别、社情各异,对华心态大不相同,即便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受众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南亚东南亚国家对华态度总体态势向上向好,但舆论场上国别分层趋势明显。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对华整体好感度继续上升;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对华评价处于中立状态;印度、菲律宾两国对华立场不容乐观;缅甸对华舆论复杂多变。
2.区位优势尚未转化成传播优势。在现有的区域国际传播体系中,来自国家层面的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撑不够及时和充裕,边疆省份开展国际传播的潜力与优势还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地方国际传播平台暂时还没有纳入国家宏观国际传播体系,现有传播平台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运作,区域国际传播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距离成为国际信息源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面向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工作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存在“主动传播能力不足、协同管理能力不足、系统作战能力不足”等情况,尚未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对外传播优势、尚未将对外传播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尚未将国际话语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共同关切问题处理不当触发重大负面舆情。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经缘相融,思想认识共同点多、利益关系交汇点多、情感交流共鸣点多、矛盾纠纷汇集点多,在共同关切问题处理上存在分歧容易引发海外负面舆情。近年来,针对“一带一路”合作、湄公河水电开发、中泰铁路修建、密松水电站兴建等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项目,大量负面议题被放大,不同类型的负面舆情相互串联、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海外舆论场上一再掀起涉华负面舆情浪花,恶意炒作、刻意抹黑、制造对立之势不减,对中国周边利益造成事实损害。
4.西方国家长期介入海外舆论场。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发起舆论战。西方国家基于过时的冷战思维,在全球场合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毫无根据地“恶读”中国,中国部分外宣媒体和涉外文化机构遭到西方国家空前打压。与此同时,西方势力在中国周边国家大量扶持代理人,培养亲英美派民意代表,利用NGO、网络水军等游击势力,恶意炮制反华话题,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激化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煽动民众参与排华、仇华、辱华,对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造成不利局面。毋庸讳言,南亚东南亚民众对华态度变化与中国形象被西方国家妖魔化有很大关联。
5.不可抗力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环境和秩序。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较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南亚东南亚各国政府主要精力转向防控治理,区域内各国对国际传播、公共外交、经贸合作的关注度大幅降低,各级机构对开展国际合作的配合度有所减弱,各级组织对文化交流的参与度持续走低,尤其是跨国传播、人员往来、节目内容交流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涉外传播项目实施工作甚至陷入停滞,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合作、经贸交往、旅游合作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多正处在加快发展而又尚未发展起来的阶段,正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机遇期和窗口期。
1.战略传播:积极推动国际传播转型升级。中国应强化国际传播意识,深化战略传播理念,把国际传播纳入治国理政体系,推动国际传播上升为战略传播。为此,主流媒体机构需要及时制定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战略安排,准确把握不同国家民众的心态变化,全面考虑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之间“选边站”的现实考量和出路选择。沿边地区的媒体机构应密切关注缅甸涉华舆论场,争取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团结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中间力量,巩固与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对华友好国家的关系,重塑我国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为我国在南亚东南亚地区更好地实施国家战略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外部条件。
2.立体传播:全面打造区域国际传播矩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战略工程。国家应建立中央垂直统筹协调机制,联动全国各类国际传播媒体,着力打通长效联通通道;充分发挥桂、滇、川、藏等西南沿边优势,推动形成区域国际传播强大合力;优化区域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有力保障传播人才、传播资金、传播技术等要素。同时,国家还应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周边国家融合有序发展,奋力抢占区域性国际传播制高点;构建“阵地建设、媒体合作、社交互动、文体交流、智库咨询、舆情监测、人才培育、民心相通”的立体化对外传播矩阵,更好发挥云南省作为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作用。
3.精准传播:深刻把握不同国别受众需求。实施“一国一策”方案,是提升国际传播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方面,主流媒体机构应加强互播互译,联合制作栏目节目,推动本土节目海外推广;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对象国节庆文化、流行文化相结合,传播符合国际文化语境的内容。在传播主体方面,主流媒体机构不仅可以积极培育知华、友华、爱华的国外新青年,重点加强面向“Z世代”新生力量的传播工作;还可以整合阿木爷爷、李子柒、滇西小哥等网红资源,用中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吸引对象国受众。此外,传播主体还应发挥西南沿边省区地方外宣优势,主动向外分享中国在疾病防治、扶贫减灾、生态治理等领域的中国经验。
4.创新传播:有效吸引海外受众注意力。在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话语权时,创新的传播方式往往比优质的内容更能吸引人。主流媒体机构应创新传播理念,站在国家视角谋篇布局、把舵定向;创新传播思路,用开阔视野、宽广胸怀完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创新传播载体,用新技术新应用凝聚周边国家的受众力量;创新传播路径,拓展对外传播合作新领域;创新表达体例,用持续的善意争取对象国的人心。整体而言,主流媒体机构应科学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社交化、网络化、大众化和情感化的趋势,在地化吸引海外受众注意力。
5.借力传播:充分使用对象国优质资源。在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话语权时,主流媒体机构要实现对外传播的“己宣外”转向“外宣己”、中国形象“他塑”转向“内塑”的双转变。为此,主流媒体机构应适当考虑对象国受众诉求,在特定项目上给予当地民众实惠;与亲中媒体及意见领袖开展合作,借助华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对新媒体重新布局;科学设置境外媒体采访路线图,积极影响外媒涉华报道的态度和倾向;充分挖掘对象国的宣传阵地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议题传播。例如,媒体机构可以借助对象国民营企业家、文体明星、艺术家、网络大V等多元主体,有序生产、发布和传播有关中国的各类内容。
作者单位:念鹏帆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沈宗涛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信息中心;牛玉婷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信息学院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十四五’时期涉滇舆情案例分析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YB2022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林,张武军,朱瑛琪.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3-10-19.
[2]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7).
[3]胡正荣,景嘉伊.以问题为锚,与实践共进——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考评[J].全球传媒学刊,2023(01).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