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的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考

2024-10-24 00:00:00唐智为
传媒 2024年19期

摘要:数智化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给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带来全新变革,表现为载体渐具丰富性和多样性,技术体现创新性和智慧性,体验呈现深入性和互动性等。但同时也面临资源发展不够均衡、适用主体范围笼统、传播模式较为单一等困境。新时代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资源建设应加大开放性,提升精准性,融合多样性,体现系统性,注重文化性,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数智化 汉语国际传播 资源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作为“汉语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汉语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大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中广泛运用,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改变着知识传播的模式、格局与生态,也给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型与变革。数智化时代,如何把握时代机遇,以数字信息化技术赋能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促进中华语言文化“走出去”,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的变革

数智化是指数字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是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元宇宙概念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形态。近年来,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工具,汉语国际传播的资源体系也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

1.载体渐具丰富性和多样性。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将大力建设网络平台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汉语国际传播资源的载体不断丰富与升级,涵盖各类数字格式的汉语教材、用于语言文化学习的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在线图书馆、各类中文教学APP以及多媒体音视频资源等。近年来,更有数字资源综合平台出现,如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汉语VR视听说教程》,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杉达学院联合开发的国内首例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等。这些载体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资源和灵活便捷的文化体验方式,满足了汉语国际教学与传播中资源建设转型升级的持续需求。

2.技术体现创新性和智慧性。随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数字技术创新持续深化,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被运用于汉语国际传播领域。2022年,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以其强大的图片、文本理解和生成功能,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教育的新纪元。此后,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和跨文本、音视频语言模型GPT-4o相继问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如NewBing、Google Bard、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等,也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大型语言对话模型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不仅能即时提供语言翻译和资源搜索服务,还能在给定指令下生成各类汉语素材和语料资源,如汉语教材编写、图片及音视频资源生成等,为汉语国际传播资源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尽管当前这些大型语言模型所生成的资源尚无法与人工创作的资源相提并论,但它们在语言处理、资源整合以及智能问答方面的强大能力不可小觑。

3.体验呈现深入性和互动性。元宇宙(Metaverse)这一全新概念的爆火,为人类社会的数智化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构建沉浸式虚拟场景,让体验者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互动,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教育元宇宙形态下,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构建起虚实融合型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虚拟的中文语言环境中对话和互动,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杉达学院共同打造了国内首例国际中文教育元RDx4xjlcbQiboFUFDpyG/w==宇宙,体验者只需要借助VR眼镜和操作手柄,就能进入虚拟的场景进行学习和社交,在沉浸式场景中获得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这种深入的互动性汉语学习模式,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具科技感和智慧性的途径。

二、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

数智化时代带来的技术红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资源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需求。

1.资源发展不够均衡。在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依托于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设备和政策推广支持,对数字环境要求较高。然而,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和政治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全球各地区间数智化资源开发与应用呈不均衡态势,优质资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发达国家,而非洲、拉美等地区相对薄弱。这样的数字鸿沟也体现在一国之内,汉语传播资源集中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偏远地区很少有接触到数智资源的机会。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配置现状,如何逐步缩小全球汉语传播的数字鸿沟,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纵深发展,是数智资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2.适用主体范围笼统。汉语国际传播的对象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其数字信息素养和语言文化需求各不相同。尽管新冠疫情以来线上中文教学的发展加快了部分师生的信息化转型速度,但公众的整体信息数字素养还未得到根本性提升,数字化资源建设处于非常态化应用阶段。此外,随着全球中文教育的普及,各国中文教育出现了特定国别、特定层次、特定职业的学习群体,对中文的学习需求也日益细化。数智化时代的学习者期望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而目前很多学习资源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汉语文化资源方面,受西方一些主流媒体的影响,许多西方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中国龙、京剧和武术等传统文化形象符号上,容易形成文化刻板印象,对当代中国国情及价值观念不甚了解,不利于对中国文化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如何根据传播受众的信息素养与学习需求,精准推进资源内容建设,是当下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的核心要义。

3.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当前许多数智资源运行的设备和平台,如智慧学习平台、用于VR视听说课程的穿戴设备、社交机器人以及元宇宙系统的应用等,都还处在实验和试点阶段,技术要求较高,开发成本较大。因此,目前汉语国际传播资源供给主体多为政府和高校的各级教学科研单位,在汉语国际传播的途径上,主要依赖于专业汉语教师,借助海外孔子学院推动汉语“走出去”策略。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应当“从过去媒体向社会的单向式传播,向全民交互式、裂变式传播转变”。如何丰富汉语国际传播模式,让政府组织、教育机构、企业媒体、民间团体和个人等不同资源建设主体之间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化的传播网络,是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的思考

数智化时代为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需要变革思路,统筹谋划,探索资源建设的新策略与新模式,有效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转型与发展。

1.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加大开放性。针对目前全球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开发与应用不均衡的情况,汉语国际传播的资源建设需要更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向其开放和输送优质资源,使之可以被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访问和使用。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时提出,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并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等。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数智化平台上各类教学与文化资源的开放程度,拓宽全球传播受众的汉语资源获取渠道,扩大汉语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之朝着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提升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针对专业语言学习者,我们可依托各类教学机构和数智化平台,注重提升其专业语言能力和数字素养;面向一般性的受众群体,我们则可借助各类大众传播媒体平台,以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数智资源,为其提供多样的语言文化体验。然而,不论面向何种传播受众,汉语国际传播的资源建设都应当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实用为准绳。首先,各类数字资源应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设计易于操作,搜索分类便捷,提供多种语言访问、多种格式下载的选项,以满足不同年龄和国别受众的需求。其次,要鼓励国内职业机构参与开发“中文职业+”资源,如“中文+电商”“中文+餐饮”“中文+旅游”等资源,满足全球不同职业群体的需求,促进职业技能与汉语国际传播“走出去”融合发展。最后,要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收集和分析传播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语言文化资源,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有条件选择。

3.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融合多元性。一是信息技术与传播特点相融合。汉语国际传播资源要围绕传播对象的认知规律进行构建,各类网络课程、媒体资源和智慧平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集多视角、多场景、多模态于一体的数字资源体系,为受众主体带来互动性和沉浸式的体验。例如,中文元宇宙虚拟空间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出中国的历史景点、文化故事、日常生活等,使学习者置身于各种文化主题情境,沉浸式地游览名山大川,体验风俗人情,与文明对话,伴历史同行。二是主流媒体平台与个人新媒体平台相融合。信息的传播与接受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目标地寻求”;另一种是“无意识地接受信息”,后者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文化资源与媒体技术创新结合,运用AR、VR、5G等技术展现中国文化之美,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泛媒体化”也造就了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方式。近年来,许多自媒体平台博主,如优兔(YouTube)上爆火的“中式田园慢生活”引领者李子柒、“当代鲁班”阿木爷爷等,以传播中国传统技艺的短视频走红海外,收获上百万粉丝,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汉语国际传播要协同融媒体平台,探索多重模式的传播形态,打造多渠道、立体化、广辐射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出海”与中国风格“出圈”。

4.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体现系统性。近年来,在汉语国际传播领域,教育部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研究报告。2021年7月1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正式实施,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教学、测试与评估提供了科学的规范标准。此后,《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试行)》《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等一系列报告文件相继问世,为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更加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提供标准引领。同样,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需要统筹制定全面的传播战略规划,根据学习者“国别化”“个性化”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未来随着数智化技术的不断深入,汉语国际传播在数字AI设备、智慧化教学平台、教师数字化素养等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体系标准,让数字化资源的传播与运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使之适应数智时代的需要。

5.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注重文化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要载体,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应该加大文化类资源的开发力度,既要充分考虑传播受众的需求与喜好,又要体现中外交流的时代风貌。在传播资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传承中国民俗传统、历史遗产等,更应该立足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关注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在全球进入公共传播时代的今天,我们既要延续好我们的历史文脉,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智慧,又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自信包容、互学互鉴,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和汉语国际传播形象。

四、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数智化技术正在赋能汉语国际传播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资源不断优化升级,这是汉语国际传播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汉语人才的有效途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积极构建有效的汉语国际传播资源体系,提升信息技术与素养,推动媒体融合与协同,加强资源共建与共享,拓宽传播深度与广度,助力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建设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3]曹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J].人民论坛,2024(08).

[4]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5]吴春彦.融媒体视域下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路径探究[J].传媒,2023(22).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