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影视创作发展趋势

2024-10-24 00:00:00钟力立
传媒 2024年19期

摘要: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探索应用,为艺术及影视创作带来创新的表现形式及可能性。元宇宙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支持下,能增强用户的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元宇宙空间打破了现实世界的限制,使影视创作更具自由度及灵活性,出现去中心化、元宇宙电影等未来新形态。本文通过分析元宇宙对影视作品形式、内容叙事和生产方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探析并展望元宇宙助推的影视创作新趋势。

关键词:元宇宙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去中心化

“元宇宙”这一概念自2021年起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它主要指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并能够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通过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镜像,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交互、关系、经济等方面融合。用户在元宇宙中可进行内容生产和多元创作,通过与现实相似的感知体验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为影视创作带来新的可能。元宇宙对技术、市场、社会等可能带来的变革与挑战,让影视创作在形式、内容、生产等方面的相应发展趋势愈发值得关注。

一、形式革新:空间体验全新维度

元宇宙概念可追溯到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该作品描述了一个由数字技术创建的虚拟现实世界,其融合物理现实和数字虚拟,提供持久的多用户环境,被广泛接受为“后现实宇宙”。元宇宙不仅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存在,更通过“混合现实”超越现实世界并与其相融相生。从形式上,元宇宙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创新的场景空间和表达形式,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为依托,能够给受众用户带来全新的感知体验。

1.虚拟现实:从视听盛宴到五感体验。虚拟现实作为感知技术,会让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现实性和感官从环境接收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新世纪以来,视觉和图像制作新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由此通过米切尔提出的“图像转向”进入视听盛宴的新时代。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元宇宙的重要载体,将视域由二维变为三维,使传统的审美对象变为审美空间,利用设备模拟产生虚拟世界,让用户体验“沉浸感”和“临场感”。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形创建仿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获取用户的操作信息并实现人机互动。在影视作品中,虚拟现实不仅能逼真地还原场景,还可提供全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观众通过头盔手柄等设备进入虚拟场景,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还可以通过仿真技术模拟相机的调节,如曝光、景深、对焦等,进一步增强影视作品的真实感。

麦克卢汉曾指出,技术迫使人类感官脱颖而出,而其他情绪要么削弱要么暂时消除。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革命中,视觉率先从其他感官中脱颖而出,转向包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感全面体验。比如,任天堂Switch主机游戏《健身环大冒险》,通过身体部位绑定实现触觉感知交互,尽管味觉嗅觉等模拟尚未实现,但不断丰富的更全面的探索在未来大有可为。虚拟现实技术将在图像、影视制作领域开创更多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和感知体验,其创新发展的可能性有待持续关注。

2.增强现实:更真实的沉浸式体验。相比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提供五感体验的同时更强调空间感和互动性,能将虚拟信息投射到真实世界并被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的呈现是完全虚构的,而增强现实融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元素,让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实时叠加在同一画面或空间。

增强现实以全方位、全角度的视觉空间与互动叙事,颠覆了传统审美中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被动关系,强化观者在审美过程创造的价值。在影视专业领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融合真实拍摄的场景与虚拟元素,能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影视制作过程中,特效团队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时将特效叠加在实际场景,便于即时调整优化。例如,在观看迪士尼的AR互动短片《Remembering》时,观众可用移动终端扫描影视大屏,并在终端小屏上体验拓展内容yUbaRYIdj0I4peom9dsCB6Yby7wbwI45VMz4ZsyjGMo=,使短片营造的“想象的世界”更加生动,在互动式沉浸中增进观众对剧情的感知。

在交互式艺术作品中,观众不再是单纯的影像接受者,而是能与虚拟环境实时互动的参与者。这打破了传统影视内容与观众的界限,元宇宙释放了观众的主体性。比如,在威尼斯电影节的获奖作品《家中的刽子手》中,观众可与虚拟角色在虚拟空间中一起“表演”并触发差异化的内容走向,共同成为故事的组成部分。这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是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创新趋势。

3.混合现实:探索身心合一新体验。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高维度融合,通过混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包含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且是“实时的”。混合现实中虚拟“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必随设备的移动而移动。在理想状态下,用户几乎无法区分虚拟与真实。

混合现实强化了科技与人体的交互,例如,为双眼提供不同视觉数据的头盔和用于触觉刺激的手套,以便用户更好地沉浸于虚拟与现实共生的环境当中。当人们戴上高分辨率VR眼镜时,会看到更逼真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大脑难以有效区分虚拟和现实。如果分辨率足够高,能与现实更为接近,用户会感受到其实不存在的虚拟空间,并做出真实的反应。未来的影视发展将不仅是五感、沉浸式体验,更重要的是意念与身体的身心合一。此外,如何超越语言的限制进行实时的思想交流,也是后续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二、内容创新:元宇宙影视新形态

在影视内容制作方面,元宇宙能为立体三维影视作品探索新方法与新空间,并推动未来新形态的产生,尤其为元宇宙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从“虚拟人物+动作捕捉”技术到虚拟数字人应用以及动态交互叙事方式,元宇宙电影等新形态作品能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和个性化的体验,使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元,从创意构思到后期制作等环节都可能由此发生变革。

1.元宇宙技术与虚拟数字人的探索。由于美学范式和产业结构尚未形成,甚至少有作品引发关注并得到认可,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元宇宙电影,更多讨论的是虚拟场景的使用,或是数字化制作的虚拟装置,以及能与元宇宙概念、理念相关联的新技术、新应用。

在新技术上,元宇宙将进一步助推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升级。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游戏引擎及算法的共同作用下,作品的物质载体特性将被继续剥离。人物、场景、构图、光线、色彩等内容元素都有机会实现数字化、模块化和自动化。在未来的元宇宙影视作品中,虚拟人不仅将成为真人演员的“数字替身”,还会推动真人用户与数字虚拟人共同参与影视作品的生成。2022年,英国导演制作的VR纪录片《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聚焦新冠疫情期间多对情侣在虚拟现实中的浪漫故事。导演利用VR内置相机功能进行主观拍摄,片中角色虽为戴头盔的虚拟人物,但情感和行为源自真实,通过游戏引擎建模和VR动作捕捉,这些角色被赋予了全新的形象。近年来,真实人物运用虚拟角色在网络空间活跃存在的现象日益增多,而虚拟偶像如初音、荷兹等也受到热捧。这些趋势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虚拟角色出现,数字文化和娱乐产业的生态也将更为丰富多元。

2.动态交互叙事成为元宇宙影视新特征。元宇宙影视作品通过动态交互的叙事方式,充分展现其“超文本”特性。“超文本”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基于超链接技术整合不同形态、海量序列的超媒介文本。目前已经有公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超文本”的动态交互叙事特征,为未来元宇宙影视作品尤其是元宇宙电影的创新发展指引着可行路径。

奈飞(Netflix)2018年推出的交互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曾引发热议,被誉为“互动”神剧。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剧情走向的节点,最终获取不同的结局呈现。然而,现有的交互式影视作品多存在叙事情节割裂、选项过少、剧情线不够丰富等问题。随着元宇宙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探索,具有丰富剧情线索、多元互动玩法和连贯叙事节奏的“超文本”影视作品包括元宇宙电影将更具可行性。

3.元宇宙技术有机会重塑影视制作流程。在元宇宙电影等新形态作品中,观众将不仅是观看者,而是能够参与电影创作,由真实的人或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以区块链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等形式发起,预先设定虚拟角色或主要情节后共同参与创作,最终将片段合成完整作品。开放的合作拍摄和剪辑模式还可能影响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让观众有更多元的参与式体验。

算法的技术支持也是重塑制作过程的重要因素。未来形态的影视剧本乃至角色都可能通过人工智能输出创意后生成,基于算法的生成式艺术将被引入元宇宙电影等新形态视听作品。此外,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的应用也影响着影视发展的可能方向,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基于算法的虚拟现实技术等,正在改变传统的影视制作流程。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将在未来元宇宙世界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生产变革:元宇宙影视创作展望

元宇宙近年已从新概念逐渐成为新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变革使相关技术的更多探索走向实践。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元宇宙+影视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元宇宙推动的影视行业创新,通过数字藏品、虚拟数字人、虚拟拍摄等主要应用场景,为未来的影视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1.影视行业金融属性的拓展。元宇宙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Web3.0数字媒介生态,其中NFT、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等技术应用拓展了数字消费空间,加速生态中的信息流动及增值。而NFT独一无二、不可分割、唯一ID等特点,使得未来影视行业如元宇宙电影的发行阶段,版权制度和财务特征会更加复杂。例如,BAYC(无聊猿类游艇俱乐部)系列NFT艺术作品发行后受到热捧,其以太币价值激增,所有者不仅能获得作品使用权,同时也获得了版权。这种模式催生出的系列衍生动画电影,NFT作品所有者可参与选角,被选中将获得授权费,而授权协议记录在区块链上。它预示着未来元宇宙电影与区块链的结合,电影将成为NFT新的产业形态,甚至可以成为在线买卖的数字货币。区块链、NFT拓展了影视行业的货币属性,能让艺术作品同金融市场更紧密结合。

元宇宙电影与NFT也在拓展数字藏品的消费新场景。2022年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劳工之爱情》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数字藏品平台鲸探APP为该片发行了动态电影海报系列数字藏品。这些消费集中于典型及衍生应用场景:典型应用场景是藏品市场的核心,包括数字艺术、数字音乐、数字景区等;衍生应用场景则是基于现有场景,延展创新的未来数字藏品应用场景。

2.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人的发展。元宇宙可实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智能化虚实交互,但仍面临异构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数字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生产成本高、内容质量低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过高效率、高质量解析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数字内容,推动元宇宙数字空间发展。这种基于人工智能处理文本、图像、音视频、代码等多结构信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既提升效率又能基于已有信息创造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新内容。在影视制作领域,利用GAI技术可以搭建虚拟场景并更有效地应用虚拟数字人,使难以拍摄的场景、历史人物以及虚构角色在银幕上栩栩如生。例如,科幻电影《阿凡达:水之道》通过数字人将人类与纳美族的虚构世界相融合,为观众提供了逼真的视觉效果和观影体验。

3.“去中心化”的未来影视创作。“去中心化”是Web3.0的显著特点,而元宇宙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未来影视创作也将受到相应影响。一方面是在运动影像层面向真实的去中心化。随着物理现实与数字虚拟的界限模糊化,真实性在影视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运动空间中,当运动意向不再以人类所触碰到的东西为对象时,现实与虚拟间的感知开始趋于平等,而真实的主导地位也持续下降并被去中心化。另一方面是在审美体系上面向对象的去中心化。传统影视作品和元宇宙电影等新形态影视作品,可能在审美体系和大众文化上形成不同的模式。由于算法和图像的模块化、自动化及可变性,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将在感知领域深入发展,沉浸式交互成为影视叙事的核心语言后,作品审美可能不再有明确目的意象,审美对象由此也会去中心化。

四、结语

影视创作要实现从传统作品向元宇宙电影等新形态作品的发展,还需技术与市场的共同推动,如在技术层面攻克沉浸式体验中多元感官模拟等难题。在未来,元宇宙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观众身心都能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优化影视制作流程从而推动行业变革。尽管元宇宙目前处于概念及起步阶段,但它作为未来影视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已经引发关注并展现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持续发展,元宇宙有望从概念探索走向更多实践,成为推动影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传媒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迷影影评传播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3YSB019)、202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数字社会背景下高校文化资源供给的可及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SJZD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赵秀丽,谭馨.具身方式、空间方式与社交方式:元宇宙的三大入口研究——基于传播学逻辑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分析[J].新闻界,2022(09).

[2]吴婷婷.全景化·影游嵌合·主体多元: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化制作发展趋势研究[J].视听,2022(11).

[3]王竞一,张洪忠,斗维红.想象的可供性:人与元宇宙场景关系的分析与反思[J].新闻与写作,2022(04).

[4]刘越,左红霞.元宇宙背景下影视产业重构与展望初探[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4(01).

[5]张蓝姗,史玮珂.元宇宙概念对影视创作的启示与挑战[J].中国电视,2022(02).

【编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