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报纸采编人员职业话语的自我书写

2024-10-24 00:00:00张嘉宇
传媒 2024年19期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成功转型的市级报业记者用“职业话语”的自我书写勾画了市级媒体转型之路。“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作为一种职业话语,采用“转型”和“成长”两种叙事策略,反映了报业记者在技术推动下的跨界转型求变与职业初心不变。转型话语是积极跨界“求变”的核心,表征于共同体职业心态与个体实践路径两种转变;成长话语是记者坚守“不变”的内涵,体现于历时性职业认知重申和事件性职业实践追溯两种话语实践。

关键词:阐释共同体 新闻职业话语 媒体融合

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传统新闻业的生产方式不断被打破,新闻记者的职业边界被进一步拓宽和重塑。曾经隐藏于“后台”的新闻记者通过互联网走向“前台”,生成了大量的话语实践,其中不乏回忆职业生命史的自述性话语文本。这些内容是新闻记者对自身新闻传播实践的反思性书写,能够反映媒体融合浪潮中典型个体的挣扎、努力与收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杭报集团”)2015年至2022年“最佳记者(编辑)”的62篇职业手记呈现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市级报业记者的融合转型之路。笔者以此为研究案例,从美国新闻文化学派代表人物芭比·泽利泽提出的“新闻阐释共同体”概念出发,遵循新闻职业话语这一阐释性分析路径,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市级报业记者在媒体融合大势之下,如何通过自述性话语实践塑造职业形象,这种塑造方式如何策略性地阐释职业认同与行业认知,进而展现市级报业记者在融媒时代中的“变”与“不变”。

一、职业话语:“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

芭比·泽利泽认为,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文本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共享话语和集体阐释建构有关自身及新闻工作的意义,并与其他成员形成非正式的连接,从而在话语及叙事基础上成为一个“新闻阐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通过非正式会谈、行业评论、专业会议、自传性回忆录、访谈节目及媒体回顾等非正式渠道的叙事得以创造和发展。学者白红义将这种由新闻阐释共同体所生成的叙事和讨论称为“新闻职业话语”,它是新闻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进行阐释的内部话语或行业话语。这种有意识的自我言说,其意义在于对内凝聚新闻人的专业共识,对外建立文化权威和争取职业正当性。

在以往研究中,对新闻职业话语的考察一般会选择新年、记者节、创刊/休刊纪念日、退休、逝世、离职等“热点时刻”或“关键事件”的案例作为分析材料。这些事件或时间节点容易引起新闻人的共情,生成丰富的新闻职业话语实践,形成关于记者职业的“阐释共同体”。笔者将杭报集团在记者节前后评选的“最佳记者(编辑)”获奖者视为一个“阐释共同体”,其获得荣誉之后撰写的职业手记则是一种职业话语。

“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自2015年起由获奖者撰写,截至2023年末累计公开发表62篇(见表1)。除去4位获奖者没有明确从业时间,另外58位获奖者最长从业时间为30年,最短为3年,平均从业时间10.6年,其中长达10年及以上的有30位。可以说,获奖者大多是长期处于一线市级媒体的从业者,其职业手记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级报业在融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自述性职业话语文本,代表着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成功,其大致呈现出两种叙事策略:转型话语和成长话语。转型话语是市级报业记者在全媒型人才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职业心态和跨界实践的改变,反映出共同体顺应新闻业转型和融合所做的积极“求变”;成长话语则包括对新闻职业认知的重申,以及对过往职业实践的追溯,蕴含着职业理想、初心和激情等感性因素,表征了共同体对职业初心的坚守“不变”。

二、转型话语:积极跨界“求变”的核心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新闻行业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不少获奖者在职业手记中通过采用“融媒体改革”“转型不停步”“多面手”“下‘一轮’重新出发”等转型话语的叙事,表达自己在顺应新闻业转型融合中的积极求变。其中,“求变”体现在两个维度:共同体职业心态的转变与个体实践路径的转变。

1.共同体职业心态转变。既有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发展初期的2010年至2014年,记者对媒体转型的认知或职业心态的转变整体上显得迷惘消极。受到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与影响,记者过去往往策略性地使用“理想/现实”“新媒体/传统媒体”这两组二元对立阐释职业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以及对新闻业“黄金时代”的怀旧和对纸媒衰落的哀叹。随着各级新闻媒体踏上融合转型之路,市级报业记者的转型认知和职业心态开始呈现积极转变。

职业手记中的转型话语针对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展现出立足新闻、坚守内容的积极心态:“这几年听得最多的就是纸媒不行了,哪家报纸关门了,但是我始终认为读者对新闻的依赖不会改变。”(2016年)“我们没有阻止纸媒衰落、新媒体前进的狂澜之力,但我们有着把新闻做得更悦读、更有服务性的资本。”(2016年)“无论传播介质如何进化,人们永远需要优质的内容和温暖的情怀。”(2021年)类似话语与记者同行在互联网初显、自媒体诞生时的担忧恐慌截然不同,表征着“最佳”共同体不囿于传统媒体颓势,积极把握内容优势,主动顺应融合趋势的职业心态变化。“在意识到无人可以抵抗融媒大趋势后,我从2014年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自媒体。”(2019年)“相较于多元的自媒体,传统媒体的记者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扎实的文字功底、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政治素养。”(2022年)媒体融合的底层逻辑仍是内容生产,而内容的质量代表着媒体的生产力、竞争力与综合影响力。传统新闻记者依托过硬的专业能力,坚守“内容为王”的职业信念,从互联网引发的迷茫消极,转变发展为积极自信的职业心态。

2.个体实践路径转变。在另一类转型话语中,“最佳”共同体关注个体转型的直接经验,强调适配全领域的职业形象,从而为同侪提供可参照的转型样本。

传统报业记者面临媒体行业的转型与融合机遇,在积极调适职业心态之后主动破圈,兼顾内容与用户,从笔头转向镜头、从现场转向在场,开拓融媒实践的新路径。有获奖者讲述自己时而是跑线文字记者,时而写脚本做导演,时而写策划递方案,时而出镜主播(2020年)。此外,其他获奖者也提及了自己的转型实践:“‘新媒体采写思维’能快速让我在新闻现场找准采访节奏、搜集信息,并在现场迅速整理成稿,由后台快速编发。”(2020年)“我并不认为拍视频只是电视记者的事,尝试着用视频记录细节,也学习在手机上剪辑短视频,身体力行‘移动优先’。”(2021年)“最佳”共同体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必须在业务技能上主动求变,因此,转型话语运用了“全面、全能”“转换升级”“新媒体技术”“多重身份”“新生代读者”“全媒体记者”等相关文本,反映市级报业记者在数字技术时代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而主动进行的跨界学习与转型实践。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者角色,而是积极跨界转型,拓展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

个体实践路径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整个行业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最佳”共同体获得荣誉之后分享的职业经历是更具说服力、更有可信度的转型蓝本。他们勇于拥抱新技术,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为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转型话语在职业手记中的运用,是媒体融合推动之下新闻业文化意涵的转向,其意义在于共通与共识。新闻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传播环境变迁和媒体发展要求,不可避免地造成新闻记者心态上的不安和迷茫。既有研究中的纪念话语、告别话语,充斥着哀叹、惋惜、怀旧等情绪,透露出传统新闻业从“黄金时代”到落寞时代的消极转变。而以职业话语为表征的新闻业文化更像是严冬后的春蕾,蕴藏着积极向上的萌发态势,通过自述性话语建构着当代新闻业新的文化环境,也意味着媒体融合趋势下,行业转型有所成果。

三、成长话语:记者坚守“不变”的内涵

转型话语反映了共同体适应融合趋势而主动求变,而成长话语则折射出报业记者在融媒时代中的坚守不变。荣誉性职业手记中运用的成长话语叙事策略,诠释了新闻记者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不变”内涵。获奖者通过成长话语回忆自己从初涉新闻行业到获得“最佳”的职业历程,建构出在一线不断成长且初心不变的角色模范形象。这些成长话语包括了历时性职业认知重申和事件性职业实践追溯两种话语实践。

1.历时性职业认知重申。“最佳”共同体的职业认知在手记中整体呈现历时性的特征,可以结构化为始于新闻理想、行于新闻实践、落于认知深化的重申路径,其中贯穿着新闻记者不变的职业初心。

MgUiHAf2MvgoAcUOeByEIK81rGo9PZU3aVnPX4wCKzM=

第一,在共同体的成长话语中,新闻理想是新闻职业认知的起点。新闻理想即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们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总体评价”。“最佳”共同体在职业手记中总共提及了诸如“记者是我从小向往的职业”(2018年),“在我的心里永远保留着大学时对新闻人情怀和力量、理想与坚守的美好勾勒”(2015年)等33次与“理想”相关的话语。这些文本反映了新闻人在求学时期就萌发出职业理想,而这也正是其新闻职业认知的起点,指引着成长期记者的新闻实践。纵观杭报集团的“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新闻记者的职业初心可以理解为“做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这一初心显著地反映在其新闻实践当中。

第二,在共同体的成长话语中,个体的新闻实践始终围绕着追求优质内容展开。“在刚入行的一两年里,一篇稿子反复写好几遍是家常便饭。”(2019年)“面对几乎都是整版的大稿子,这对一个新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是极大考验。”(2018年)“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落寞,到现在写稿得心应手……这一路,布满了太多坎坷和荆棘。”(2020年)通过多年磨砺锻炼,职业理想在实践中逐渐具化为职业经验,塑造了新闻人对媒体行业的真实认识和独特体验。不断追求优质内容成为市级报业记者在融媒时代应对媒介环境巨变的不变法宝。

第三,共同体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认知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得以深化。“记者是一个需要激情和付出的职业,是一份需要有剥洋葱精神的工作,更是值得被珍视的事业。”(2018年)“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记者这个职业一样,让我有那么多的机会,去体会各种层面的人生……去见证时代变迁。”(2017年)媒体融合背景下,应对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已经成为市级报业记者的职业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新闻理想既是目标也是动力,通过职场实践让共同体有了更加明确深刻的职业认知,为其成长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指引。

历时性作为一种理论倾向,常用于研究持续演进的活动序列,可以认为是一种“结构—功能”演进的建构框架。成长话语“理想—实践—认知”的结构化历时性特征表现于“最佳”共同体对自身从业经历的回忆、叙事与反思之中,反映出了新闻记者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经历困境、挣扎、努力与收获,依然坚守职业初心不变。

2.事件性职业实践追溯。如果历时性职业认知重申是对新闻职业成长之路的回望,那么事件性职业实践追溯则是对职业生涯某些具体时刻的深描。这类话语叙事聚焦于过往职业经历中镌刻于心的重要事件,通过书写具体职业案例塑造共同体的职业形象。

例如,获奖者回顾了自己因采访重大交通事故而与一位亲人遇难的小姑娘保持通信,鼓励其完成学业、顺利工作的故事(2017年)。这种本不属于记者本职的经历,反而让从业者感受到了这一职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有获奖者回忆了独自出海登陆无人岛进行报道,在百米高山上进行断网直播的经历(2021年);也有获奖者用具体可感的话语深描自己的十年采访生涯,“采访雪灾时鞋子里浸满的冰凉雪水、七月采访时湿透背脊的汗水、夜班收工留在空旷人民路上被深夜路灯拉长的背影”(2016年)。这些事件性职业实践是属于“最佳”共同体“记忆的微光”,存在于大众媒介和公众话语所建构的“强光”的对立面,长期以来处于被遮蔽或微弱呈现的状态,而职业手记让这些记忆的微光拥有了一席之地。通过追溯事件性职业实践,“最佳”共同体采用了“个人英雄式”叙事路径,形塑了鲜活的记者个体形象,进而组成了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荣誉群像。

与以往借由报刊等纸媒书写的职业话语不同,这些蕴含成长话语的职业手记以新媒体作为媒介书写载体本身就被赋予了媒介融合的时代意涵,其意义在于共享与共情。其中“理想—实践—认知”的历时性职业认知重申是展现个人成长之路的话语实践,能够示范性地引导新闻记者坚守不变的初心;而事件性职业实践追溯正是媒体融合进程中市级报业记者成功经验的写照,能为身处媒体融合深水区的后辈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成长发展路径。

四、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行业尤其需要塑造角色模范以唤起理想初心、重申职业认知、凝聚群体认同。“最佳记者(编辑)”职业手记是关于“成功”共同体的故事,必然采用积极的叙事路径。这些源自获奖者在高光时刻对于职业生命史的回忆与书写,包含了自述者的转型成功和成长经历的经验,因而会运用转型话语和成长话语的叙事策略。

转型话语之“变”的背后是成长话语坚守的“不变”,二者互为表里,均体现了“最佳”共同体的人文情怀,为新闻记者面对媒体融合大势提供了持续动力。从新闻人和新闻业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愿意看到更多积极向上的“阐释共同体”出现。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会有更多样化媒介形式的自我书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新闻业的职业生态。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Zelizer,Barbie.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J].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1993(03).

[2]白红义.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新闻职业话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3]丁方舟.“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3).

[4]李红涛.“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J].国际新闻界,2016(05).

[5]郑保卫.理想·理念·理性——兼论新闻工作者的荣辱观[J].当代传播,2007(01).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