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路径

2024-10-23 00:00田宝林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6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迭代,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由此产生了新兴的艺术形式,即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崛起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对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应如何实现创新与进步,成为亟须探讨的议题。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在于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创作和表现的媒介。它既包括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如数字绘画、数字表演、数字音乐等,也包括利用数字媒体产生的艺术形态,如人工智能生成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数字交互艺术等。

(一)互动性

互动性推动了艺术创作与欣赏模式的转变。艺术家们开始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算法来捕捉观众的行为和反应,进而实时调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这种基于观众反馈的动态调整,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数字互动艺术作品《雨屋》(Rain

Room )通过数字技术捕捉观众的动作,观众走进一个充满水滴的空间,观众的移动能控制雨滴的下落,这种互动性不仅让观众体验到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也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融合性

融合性体现在不同艺术形式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绘画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将画作转化为动态图像,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使得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例如,故宫博物院与凤凰数字科技联合推出的“画游千里江山”数字艺术项目,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数字化开发,运用前沿科技结合艺术创意,对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之作进行数字化转译,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东方美学的感官盛宴。

(三)技术革新性

技术革新性不仅指技术的不断进步,更表现为艺术家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能够沉浸在一个全新的、由艺术家构建的数字世界中,这种体验是传统艺术形式无法提供的。艺术家利用算法生成艺术,通过编程创造出动态变化的视觉作品,这种基于代码的艺术创作方式,将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展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例如,虚拟现实游戏《夜间咖啡馆:致敬梵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入凡·高的名画《夜间咖啡馆》的世界中,这种互动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

二、数字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视觉传达设计表现手段的三维性、交互性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拓展设计表现手段方面。在传统的设计领域,设计师的创意和想象力往往受到物理材料和技术手段的限制,难以完全释放和展现其潜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普及,设计师得以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打破了传统设计的种种束缚。

一方面,设计由二维向三维转变。新工具与软件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面貌。例如,奥多比(Adobe)公司推出的新款设计软件(AdobeCreativeSuite),不仅整合了经典设计软件的功能,还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这些工具的出现,使得设计师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构建视觉元素,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动态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设计由静态呈现向交互性转变。3D 建模、交互式投影和传感器技术等技术还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体验设计的可能性,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设计的魅力。这种全新的设计体验,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还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空间。例如,迪士

尼的“魔幻腕带”项目就是一个将互动性设计与沉浸式体验结合的案例,可佩戴的腕带与主题公园内的各种互动装置连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然而,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设计师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测试和优化,以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流程的高效化、智能化

以往,设计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手工绘制并反复修改,这一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各种错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设计工作正逐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智能化辅助和自动化执行,不仅能简化操作和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为设计师提供更精准的设计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设计师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用户偏好,进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视觉传达作品。这种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和高效,同时也为个性化和定制化设计提供了可能。此外,智能化工具还能够提高团队协作效率,使设计师可以轻松地进行远程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项目。通过实时共享和编辑功能,团队成员可以即时交流意见,共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项目的完成质量。例如,借助于云计算和协作平台,设计师可以实时协作,进行远程设计和反馈,这不 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跨地域团队的紧密合作。这种流程的变革,使得设计项目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三)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素质的算法思维、数据能力

算法思维已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元素和手法,而是开始利用编程语言和算法来创造动态、交互式的视觉体验。例如,数据可视化领域中,设计师通过编程将复杂的数据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不仅提升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在交互设计中,算法思维的应用使得设计作品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通过编程与算法的结合,视觉设计的运作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

数据驱动设计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正成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 发展,设计师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市场趋势以及反馈信息,优化设计决策。例如,通过双盲测试,设计师可以比较两种设计方案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从而选择更有效率的视觉传达方案。此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师可以发现用户在视觉传达过程中的 潜在需求,进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 设计作品。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法正将设计的运作效率和用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策略

(一)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转变

其一是互动性思维。互动性思维的革新标志着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也重塑了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这种体验使得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影响视觉传达的结果。另外,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也证实了互动性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

性。这些平台鼓励用户生成内容, 并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互动功能,使用户参与品牌故事的构建。互动性思维的转变,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能力,还要具备理解用户行为和心理的能力,从而设计出能够激发用户参与和互动的视觉传达作品。

其二是用户思维。在数字媒体时代,用户专注于某一个页面的时间仅为几秒钟,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传达信息。因此,设计思维的革新需要从用户的行为、偏好和体验出发,运用数据驱动设计,优化用户体验。此外,还要深入理解用户的情感和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如色彩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创造能够引起用户情感共鸣的设计。例如,色彩的使用不仅影响视觉 效果,还能够影响用户的情绪和行为。与此同时,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感受。例如,宜家家居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在购买家具前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预览家具在家中的摆放效果,从而做出更符合个人需求的购买决策。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不仅提升了用户的购买体验,也提升了产品的销量。

(二)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叙事手法的革新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叙事手法,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技术融入故事叙述中,创造出全新的用户体验。

第一,叙事结构的交互性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通过交互式和沉浸式体验来讲述故事。例如,互动式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通过奈飞(Netflix)平台的互动叙事功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做出选择,从而影响故事的走向。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边界,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二,叙事内容的多感官属性。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结合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元素,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叙事环境。例如网络游戏《阿斯加德之怒》(Asgard'sWrath),通过沉浸式的全景环境和互动性,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叙事的吸引力,也拓展了叙事的可能性。

第三,叙事创作的数据化驱动。设计师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用户偏 好,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待的叙事内容。例如,视频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历史和偏 好,不仅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还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内容产品,如广告投放、界面布局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用户体验的优化

用户体验的优化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美学价值,更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第一,人工智能赋能用户体验优化。在设计实践中,用户体验设计师利用数据驱动设计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设计决策。例如,谷歌材料设计语言(GoogleMaterialDesign)就是基于对用户行为偏好深入研究后开发的,它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设计原则和组件,以确保在不同平台的一致性和直观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如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使得用户体验设计能够更加个性化和动态化。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反馈和行为模式,设计师能够创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交互式体验。

第二,多感官体验探索。设计师不再局限于运用视觉元素,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听觉、触觉甚至嗅觉, 以创造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例如,苹果公司在其产品设计中就非常注重触觉反馈,通过精细的震动反馈来增强用户的交互体验。这种多感官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吸 引力,也加深了用户对品牌的记忆。在设计思维方面,多感官体验要求设计师采用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将不同感官的刺激融入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的用户体验。

第三,个性化与定制化趋势。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设计师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如热图分析和用户行为追踪),优化设计元素的布局和内容,确保每个用户都能获得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推动了设计思维的转变,从“一刀切”的设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用户个体差异的定制化设计。

四、结语

未来已至,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方兴未艾的 新兴艺术形态,已经对传统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拥抱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性、融合性、技术革新性等特征,必须在设计思维、 叙事手法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以达成传统与创新的和谐统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媒体艺术深刻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将不断拓展边界、创新形式、提升效果,为人们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的视觉体验。

[作者简介]田宝林,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北京两吉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专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