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梓年(1893—1972),江苏宜兴人,笔名宰木、定思、任庵、弱水等,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逻辑学家、报人、翻译家,有“中共第一报人”之称。早年求学于大同书院、龙门师范学校。1920年,入北京大学学习,主攻哲学、逻辑学、文学和教育学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主编《北新》《洪荒》《真话报》等报刊。1933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矛盾逻辑》,并完成近二十万字的译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经党中央营救出狱,并担任中共中央党报《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长达九年。1948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历任中原大学副校长、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文学概论》《逻辑与逻辑学》《大家来学点儿哲学》等,译有《疯狂心理》《明日之学校》《动的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时间与意志自由》《苏俄新教育》等。
199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梓年文集》只有十几万字。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梓年集》只有三十多万字,这两部潘梓年作品集,虽然也都收录了他的学术专著《文学概论》《逻辑与逻辑学》,但对集外文的搜集非常有限,其已收入的作品也只占潘梓年全部著述的很小一部分。潘梓年是有较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其著作,尤其是译作和大量集外文长期疏于搜集和整理,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要推动潘梓年研究的进展,编辑整理《潘梓年全集》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本书定位为论著选,主要择取潘梓年具有代表性的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为了推动搜集潘梓年作品的工作,也收录了不少《潘梓年文集》和《潘梓年集》未收的有分量的集外文。
根据潘梓年哲学、逻辑学、文学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我们将本书编为四辑。第一辑收录哲学研究方面的作品,包括《关于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同一问题》《关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律》《关于动机与立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新哲学研究的方向》《大家来学点儿哲学》《哲学的中国要求有中国化的哲学》《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等。第二辑收录逻辑学方面的作品,包括《逻辑与逻辑学》《逻辑研究同样要联系实际》《谈学逻辑》等。第三辑收录文学研究方面的作品,包括《中国与文学》《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论文艺的民族形式》等。第四辑收录难以归类却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如《发生的伦理》《今后的文化运动》《文化运动在现阶段中的任务》《新阶段学术运动的任务》《学术思想的自由问题》《谈“全面发展”》等,此外,还收录了对《新华日报》zlXVXcozCP8lt7Sn9kHkbw==的回忆等史料性的文章。
作为一部潘梓年论著选,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作品的整理有分类意识,且着意选取代表性作品,而不担心与《潘梓年文集》《潘梓年集》重复,以便读者了解、学习、重温潘梓年的主要观点。比如潘梓年早年曾写有两部专著,一为《文学概论》,一为《逻辑与逻辑学》,本书悉数收录。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如何评价它们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可谓见仁见智,宜需科学、公正、客观。
二是着意搜求潘梓年的集外文。大量集外文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改变世人对潘梓年的狭隘认知。比如,潘梓年翻译了大量作品,这些文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他本人的著作。我们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潘梓年作为翻译家的地位和贡献。潘梓年研究哲学、文学和逻辑学等,也有不少分量很重的论文,过去不被重视,比如他1940年发表过一篇《论文艺的民族形式》,很早就倡导中国文艺应该思考民族形式问题,而且在文中,潘梓年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上的民族形式问题,应当就是中国化的问题”,可谓振聋发聩,至今都不过时。又如,1923年潘梓年在《民国日报》分六期连载他的长篇论文《发生的伦理》,文中说:“在这个时候,我们高谈我们底种族,我们底文明,好像他们必然是优异必然是不朽似的,最好要记到已经有别的种族别的文明也是这样的在此自尊自傲过了。‘亚述、希腊、罗马、迦太基,现在都哪里去了?’……”由于篇幅有限,本书没有收录潘梓年的译作,且对集外论文也只能予以精选。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对研究者能够有所启发。
三是具有鲜明的历史文献意识。本书在整理、选编过程中,除了繁体转简体、改动明显错字以外,其他包括标点在内,基本一仍其旧,力图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的文风和写作习惯。
潘梓年是有影响的学者,他的作品不只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在新时代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潘梓年研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种种错误,希冀方家不吝赐教。
(《潘梓年论著选》,周挥辉、梅杰编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