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旋律影视剧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文艺载体,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政治认同、提振信心志气、引导影视产业良性发展等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影视剧整体创作水平和表现手法不断提高,主旋律网络影视剧打开了爱国青年在人物构建上的创作视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视角、话语表达和影像呈现方式。许多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在贴近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巧用艺术手法,塑造出众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爱国青年,多维度、多层面地勾勒出不同时代爱国青年的荧幕形象。许多爱国青年形象在网络“出圈”,在青年群体中反响热烈,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本文从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推动社会发展的历程、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中探究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的价值呈现。
【关键词】 主旋律网络影视剧; 爱国青年; 人物建构; 形象塑造; 价值呈现
一、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的人物建构
早期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因爱国青年人物形象建构往往过于“完美”,不免出现“僵化”“扁平化”“刻板化”的趋势,导致主旋律影视剧更加强调“传统的主流价值的传承,没有充分重视市场的接受”[1],陷入政治功能和艺术价值弱化的两难境地。近年来,一批优秀的主旋律网络影视剧逐渐跳出人物形象建构的传统套路,更加关注网络影视剧市场青年群体的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视角、话语表达、影像呈现方式,推动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视角选择:个体聚焦和群像剪影的时代书写
从个体存在辐射至社会群像,深入剖析人性的多重面目,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近年来,热播的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区别于以往中心人物的“主角光环”,通过聚焦个体和描绘群像构建起鲜活的“现实世界”,多维度、多层面记录了不同时代爱国青年的成长历程,在众多人物的命运浮沉中引起青年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一方面,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在历史观照下洞察人物情感和性格特质,通过核心人物的微观视角展开叙事,在深入个体的生命情感、时代环境、价值选择、事件细节中讲述整个故事,构建起鲜活立体的爱国青年形象。通过核心人物传递出来的大量信息引导青年观众去感知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经历,让爱国青年的英雄形象和青春风貌通过影像鲜活地呈现;另一方面,在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性格、人生轨迹中缩影式地呈现同一群体的命运前途和不同时代的社会样态,打破了时空和地域对观众想象的限制,有效避免了枯燥说教式的单一叙事,让故事更合乎逻辑、更具有现实启发意义。例如,《觉醒年代》(张永新,2021)以《新青年》杂志的创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探索历程为经纬,再现了中国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光辉历程。该剧中,通过借助两位核心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的微观视角讲述革命年代爱国青年弘扬真理、启发民智、救国兴邦的故事,把爱国青年波澜壮阔的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激荡人心。同时,各类事件立体地展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陈乔年、邓中夏等为代表的爱国青年思想觉醒、坚守信仰的过程。剧中爱国青年形象饱满充实,通过聚焦核心人物和群像塑造,令观众感知近代中国从沉沉暗夜到光明绽放的历史。由此可见,主旋律网络影视剧通过个体聚焦和群像剪影的叙事视角可以合理地呈现与阐释故事,让观众在不同人物的故事和成长对比中自行筛选和判断,引导青年观众对历史发展、社会现实、时代使命等问题进行深思和叩问,释放出主旋律影视剧对青年一代实现价值引领的长尾效应。
(二)话语表达:国家话语与青年话语的双向建构
电视是大众媒介,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寄宿”场域,看电视剧是勾连个体和社会经验的意义持续过程,是达成社会认同的最具通约性的文化商品,永远处在不断生成“新意义”的过程中。[3]网络主旋律影视剧是以在线视频网站平台为主要传播载体,年轻观众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影视剧模式。年轻观众的真实情绪和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喜好。只有被青年所关注、认可、欢迎的主旋律网络影视剧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和认同。因此,网络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必须要实现主流价值观和青年市场的有机融合。由于数字化时代影视剧传播载体的更新变化,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的话语表达需要理解和把握青年话语的方式特点,尽可能地实现国家话语和青年话语的双向建构。一是以青年话语唤醒民族记忆。这里的民族记忆主要是指青年观众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记忆。对于主旋律网络影视剧而言,在爱国青年人物的塑造上增加具有青年的风格和叙事的话语特质,不仅更加契合青年观众话语表达习惯,而且更容易获得情感认同,让青年观众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例如,《觉醒年代》剧中陈独秀经典台词“天生我才,不敢担当,就是失职”具有青年风格,在叙事情节之下表达了革命年代爱国青年独有的个体情感和价值观念,产生“言外之意”的艺术张力,从而唤醒潜藏在青年观众内心深处关于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民族记忆;二是以青年话语彰显国家形象。电视剧作为最接近生活的艺术之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功用。例如,“现实题材电视剧通过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变迁、揭示人们精神情感世界,真实地构建着中国当代国家形象”[4]。剧中爱国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艺术表达和单质意义的呈现,也是对国家形象体系影像呈现的充实。剧中人物以青年独特的言说方式诉诸主流价值观,可以唤起青年观众对于文本中国家形象的认同。在《山海情》(孔笙/孙墨龙,2021)中基层干部马得福说:“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就是光宗耀祖了。”马得福是无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基层干部的缩影,朴实、平常、生活化的话语传递了普通青年扶贫干部的价值追求,折射出热爱人民、心系人民的爱国青年形象。
(三)影像呈现: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融互动
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往往容易落入说教叙事、内容空洞和完美人设等窠臼之中,导致剧情偏离实际生活,呈现人物形象“不接地气”的疏离感,难以引起青年情感共鸣。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导向下,近年来,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在选材取向、剧情编排、人物设定等方面不断优化,依托真实历史和现实生活创作出许多既符合主流价值、又迎合市场需求的人物形象。爱国青年这一群像开始回归真实,充满人间烟火的气息。从影像呈现来看,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剧、年代剧还是现实题材剧,众多网络主旋律影视剧开始避免单一的宏大叙事,更加关注将宏大叙述与爱国青年的个体命运结合起来,立体式建构和书写人物。以《觉醒年代》(张永新,2021)、《问苍茫》(王伟,2023)、《跨过鸭绿江》(董亚春,2020)等为代表革命历史题材剧将历史发展、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交融叙事,不再生硬地呈现历史,而是在各个爱国青年组成的人物群像中逐步展现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避免造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偏颇。例如,《觉醒年代》并非采用传统叙事的方法表达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而是精巧地抓住郭心刚“一夜白头”这一细节,引导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大江大河2》(李雪/黄伟,2020)、《山海情》、《人世间》(李路,2022)、《珠江人家》(吴斌,2023)等为代表的年代剧,在讲述不同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真实样态,从“小家庭”窥见“大国家”,从细节里无处不在体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入体察,时刻展现与人民之间深刻的共情。真正体现既能同其情,又能和其体。例如,《山海情》剧中人物在满天黄沙的恶劣气候下人物个个皮肤黝黑,操着方言很“接地气”,电视剧用真实、贴切的人物形象提升叙事的说服力,拍出真实动人的中国扶贫史诗。以《理想照耀中国》(傅东育,2021)、《功勋》(郑晓龙,2021)等为代表的重大现实题材剧,聚焦百年征程为祖国不懈奋斗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将革命家、科学家及平民英雄等闪光人物搬上大荧幕,以单元剧的形式呈现不同爱国青年的故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5]。例如,《理想照耀中国》第三集没有大明星助阵,平凡的“小人物”磊磊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观众看到陪练的光荣与梦想,展示了新时代爱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融互动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主旋律网络影视作品的说服力与传播力,也让爱国青年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二、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的形象塑造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6]重要人物形象塑造的水平是决定作品艺术质量的关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主旋律网络影视剧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关键在于爱国青年形象的塑造。只有让观众不自觉地沉浸在人物角色与现实自我的对比中,网络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能与观众产生情感连接,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此类人物塑造需要基于两个要素:一是人物塑造应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影像化,让观众感知这是真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人”;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需要通过精准刻画人物特性来传递人物背后隐藏的人文价值。
(一)豪情壮志、心系苍生的热血青年
从“热血”一词的语义出发,它既比喻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又指代甘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壮志青年。当人们看到“热血”一词,潜意识地便与青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剧创作可以将思想价值镶嵌表达,让其既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也具有深邃厚重的人文价值。”[7]主旋律网络影视作品需要通过叙事节奏、剧情、摄影与镜头导入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年内心深处潜藏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要精准抓住爱国青年的人物特质,通过合理设置故事情节,巧妙地运用对白、服装、场景等要素,塑造一批立足生活、贴近现实的爱国青年形象,以此激励青年观众将剧中爱国青年作为“自我”发展的榜样和目标。
近年来,在众多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多以豪情壮志、心系苍生的“热血青年”形象出场,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乃至不同阶级爱国青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青春风貌。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觉醒年代》中,青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家在黑暗混沌的“旧世界”探索治国良方,为革命不惜一切;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满心赤诚、热血斗争。剧中对爱国青年这一群像的塑造精巧地抓住了青年热血、闯劲十足的特性,瞬间让青年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连接,进而无意识地陷入“剧中人”与“自我”对比的沉思。又如,年代剧《山海情》讲述了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在福建对口帮扶等一系列措施下,当地老百姓与自然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作斗争,把“黄沙隔壁”建设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为了带领乡亲们搬出西海固,既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又发扬着“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该剧通过大量挖掘生活细节,从小事的不断累积中挖掘马得福的闪光点,让观众从中找到剧中人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观众对人物背后叙事内涵的思考,最终完成爱国主义精神的浸润。从《觉醒年代》中以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到《山海情》中的年轻村干部马得福,“热血”已然成为影视剧中爱国青年形象的独特标识。可以说,豪情壮志、心系苍生“热血青年”的人物形象满足了青年观众内心对于爱国青年这类群体的角色期待,从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为青年在现实空间提供了精神力量和行为导向。
(二)敢想敢为、不怕牺牲的时代青年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网络影视作品离不开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而人物的塑造不能脱离其所在的时代。近年来热播的网络影视剧通过人物群像的建构,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用具象的人物故事表达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使观众在家国情怀与个体情感的交织体验中引发关于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思考。革命年代,进步学生和工人的思想觉醒对革命而言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探寻中国的出路问题绝非易事,种种理论、种种方法需要经过无数的实践来检验。《觉醒年代》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结合了丰富的艺术想象与温情的文学关照,剧中爱国青年的形象塑造凸出了时代性。如陈乔年、陈延年受尽酷刑仍坚强不屈、乱刀加身而宁死不跪,遍体鳞伤却微笑从容走进刑场,用生命诠释“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他们的命运折射了国家的命运,使青年自觉将个体与国家的紧密相连,在情感认同中完成主流价值的传递。时空轮转也难掩爱国青年的赤胆忠心,和平年代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何为爱国。年代剧《山海情》紧扣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任务,通过小人物的个体经历窥见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样态,展示了青年不求回报、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剧中对谁都很和气、温文尔雅的白崇礼校长可以为了学生的前途“得罪”家长。白校长为了西海固的孩子不会永远被困在大山里、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青春。反黑刑侦剧《狂飙》(徐纪周,2023)中,一线刑警安欣为了践行守护好百姓安危、一方安宁的光荣使命,与黑恶势力较量的20余年,从“三千青丝”的热血青年到中年孑然一身斑斑白发的形象令人动容。不难发现,剧中这些爱国青年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在于他不脱离时代,不回避时代,让观众听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心声,感受到不同时代青年的心跳。同时,这些影视剧作品突出了敢想敢为、不怕牺牲的青年特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青年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爱国这一朴素的情感有了更多元化的荧幕表达方式。
(三)求新向上、勇攀高峰的进步青年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社会生活“加速度”,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刺激下,“内卷”文化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上走红。一些年轻人在“内卷”白热化的社会环境下开始选择“躺平”“佛系”,青年奋斗的内在动力逐渐弱化。主旋律影视剧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国叙事,剧中爱国青年的求新向上、勇攀高峰的形象塑造对于廓清广大青年思想迷雾、提振信心志气具有重要意义。播映于2023年的年代剧《珠江人家》从细节上捕捉岭南文化的特质,将岭南青年骨子里的“硬”和“冲”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陈山河、陈卫、陈立夏三兄妹分别在进药店当学徒、在粤菜店做学徒、学习粤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非凡成就,担负起传承岭南文化的重任。重大现实题材剧《功勋》以中国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围绕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徐徐展开,将袁隆平、屠呦呦、孙家栋等中国科学家永不言弃、勇攀科学高峰的艰辛历程呈现在大荧幕,通过平实的叙事话语和巧妙的细节设置突出了人物性格和特质,传递了人物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对于青年袁隆平形象的刻画在《袁隆平的梦》这一章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塑造了青年袁隆平意气风发、求实求新的进步青年形象,弥补了观众只能依靠想象勾勒科学家青年时期模样的遗憾。《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短剧刻画了不同历史时期40组人物的故事,在依托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和提炼,从不同的镜头下塑造了众多热爱祖国,求新向上进步青年的形象。例如,第六集《173米》围绕工程师夏荔里带领工程师团队历时6年终于攻克胡麻岭隧道173米施工这一具有“鬼门关”美誉的“世界性难题”的故事展开。剧中通过描述夏荔的抉择与实践,折射出无数的中国青年工程师超强的创造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热播网络影视剧塑造的进步青年群像在影视化的叙述中多维度呈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无数爱国青年的奋斗姿态。
三、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的价值呈现
近年来,爱国主义题材“高分”网络影视剧受到观众热捧,剧中经典片段在网络播放量过亿,许多爱国青年的人物形象“出圈”,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反响热烈,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主旋律影视作品网络影视剧中对于爱国青年形象塑造不仅让观众看到“他们”作为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让观众看到“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出的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的塑造引发观众思考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的精神内核所产生的价值。
(一)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活在世界上会对还未发生的事情产生期待,青年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行为上表现为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事物有着更乐观积极的情绪。因此,青年对于个人理想的追寻激发他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生理想和追求也会呈现出不同样态。尽管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各不相同,但是同一社会群体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人生的奋斗方向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虽然观众看到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爱国青年的形象千千万万,不同人物在个人理想的选择上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同一群体,爱国青年人生理想的选择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关注主旋律网络影视作品中爱国青年这一形象的价值呈现,首先,必须要从这类人物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去寻找。例如,在扶贫题材的网络影视剧《山海情》中,基层干部马得福说“参加工作之后,我就没有不累的一天,在村子办事情真的太难了。”就拿他劝说村子里的人迁去闽宁镇生活来说,连他自己都知道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处处碰壁,村民的阻挠和无理取闹已是常事,但他始终没有想过放弃,想尽一切办法不厌其烦地说服村民,最终村民选择了搬家。对于马得福而言,他的个人理想就是踏踏实实做一名基层干部,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正是由于他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干好扶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马得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照耀中国》中的无名英雄磊磊也是如此,他在担任国家女子柔道陪练的16年里,无数次摔倒又站起,尽管不能站在领奖台,但他从未想要过放弃。当队员登上了领奖台,他们相拥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磊磊的个人理想就是当好一名陪练,在每一次队员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可以看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理想与个人在相互形塑彼此。个体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感知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和生命体验,而个人理想的实现又彰显了个体的人生价值。同样,主旋律网络影视作品中的爱国青年也是如此,在追求个人理想的旅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彰显人生价值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引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来论述人的人生价值。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每个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都具有价值。但就价值的分量而言,有轻有重。“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8]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爱国青年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呈现,除了需要关注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更重要的是关注爱国青年所展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总体来说,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爱国青年个人理想的选择。因此,在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作品中,爱国青年这一人物形象的个人理想往往是在其社会理想的实现中实现的。在革命题材网络影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一开始与自己父亲陈独秀的信仰不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当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刑场,选择为革命而死,选择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他们的牺牲鼓舞了无数爱国青年为革命继续奋斗,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扶贫题材的网络影视剧《山海情》中,白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够多读一点书走出西海固,避免重复上一辈人的命运,他不停劝阻村里那些想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家长。尽管许多家长不理解白校长的做法,认为读书无用。但只有白校长深知扶贫先扶智,唯有教育才有未来。所以,他就算“得罪”家长也要想方设法留住孩子继续上学。白校长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教育。他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对人们重新认识教育的意义也具有深刻的启发。
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除了塑造了像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甘愿为革命牺牲生命的爱国青年的人物形象,也塑造了白校长这样愿意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爱国青年人物形象,还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职业身份的为祖国繁荣富强、民族振兴默默奉献的爱国青年,他们在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在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中升华人生价值
影视剧作为喜闻乐见、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通俗艺术,观众往往能从中获得教益。因此,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不仅仅要让观众从中获得生活的灵感,更需要在艺术的哲学思考中体现创作者的文化责任,凸显主旋律网络影视剧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爱国青年这一群像作为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的重要角色,其人物塑造容易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榜样。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中爱国青年这一群体形象不仅对其所在时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今天新时代广大青年进行价值判断具有导向作用,长远地看,他们还对于未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树立正确三观具有导向作用。例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对着同胞宣誓的片段,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的片段都被当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从中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无数革命者忠于国家、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山海情》不仅能让让观众看到西海固人民为了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努力,还能引发大众对于扶贫和教育意义的深思。《狂飙》中普通的人民警察安欣为追寻真相、守护一方安宁,可以放弃爱情、可以面对质疑、可以置身于危险之中,不少青年观众观看过程中发弹幕表示“心疼安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些主旋律网络影视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大众深思,不仅在影视空间树立了青年模范形象,更是在现实空间为青年树立了榜样。
结语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一部有深度、有厚度的影视剧作品可以产生跨越媒介、跨越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作品,必须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双重文化责任,让大众看到真实的中国、充满无限生机和魅力的中国。对于主旋律网络影视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要回归现实、立足现实突出人物的真实性;同时,又要在符合青年审美趣味的基础上通过人物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发挥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需要打造一批制作精良、思想深邃、具有艺术魅力的主旋律网络影视剧,让优秀作品滋养广大青年的审美观、价值观。
【作者简介】 彭逸燮,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汪 勇,男,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尹鸿,司若,宋欣欣.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 J ].传媒,2021(11):9-13.
[2]黄博阳.叙事景观、美学表达与时代群像——评电视剧《繁花》[ J ].当代电视,2024(03):88-91.
[3]安萧宇,凡婷婷.新主流电视剧的叙事机制:青年话语、梦想叙事与认同弥合[ J ].现代传播,2022(08):112-118.
[4]卞天歌.“走出去”与“向内寻”:电视剧国家形象叙事的全球化路径[ J ].电影评介,2019(Z1):176-180.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7]闫伟,方豪杰.近年来重大宣传期展播剧人物塑造的类型特质与艺术创新[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75-7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