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采取合理的解题策略.因此,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成效,更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实质性提升,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实证基础和操作性建议.
1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1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数学成绩的正相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成绩.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四则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计算等,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学生在解决“如何用最少的铅笔铺满一个长方形区域”这样的问题时,不仅学习了面积的计算,还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项涵盖1 000名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指出,那些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学生,在数学标准化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不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的学生高出15%.
1.2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终身学习的关联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当前的数学成绩,更是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能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期.通过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活动,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探究未知、应对挑战的信心和能力.例如,在处理“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合理分配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类实际问题时,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决策和资源管理.根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数据可知,在小学阶段接受过系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明显高于未经过此类培养的学生.同时,这些学生在参加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率也比未经过此类培养的学生高出约20%.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过于依赖机械式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分重视机械式的练习,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量重复练习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解题模式,导致他们在遇到非典型问题时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是在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忽略了解题过程中的思考与反思,这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足.因此,学生在面对新颖或更高层次的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2 忽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
普遍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教育过于抽象,缺乏足够的生活化场景,这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时,学生就很难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会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也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
2.3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不平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角色,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
动力.同时,教师可能更多的只是关注教学进度和知识点的覆盖,而不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寻求教师的即时帮助,而不是尝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依赖性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缺乏自信和能力.
3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3.1 引入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探索,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搜索信息、分析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1]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应当重视探究式学习的引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深化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 “已知矩形的长和宽,求矩形的面积”时,教学实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设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矩形的长(L)和宽(W),引入矩形面积公式S矩形=L×W.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矩形图形,并标注长和宽,以直观地形式说明概念.其次,教师请几个学生列举一些特殊矩形,如长为5cm,宽为3cm的矩形,并让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得出面积,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其他学生发表评论.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类似的问题,如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等.在学生对每种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深刻理解面积概念.通过有趣、生动的探究式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2 融入生活情境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将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融入生活情境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便能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便得以提升.
3.3 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和数学规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合理的判断;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2]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应当增加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要只是关注答案,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对常规方法的质疑和改进.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知识点时,
教师
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设计教学实例:首先,教师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使学生了解分数是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组成的
.同时,让学生了解分数的表达方式是分数=分子/分母.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切分苹果、蛋糕或糖果等,进行有效的情境模拟,使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其次,教学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加法和减法运算可用(a/b)±(c/d)=(a·d±b·c)/(b·d)表示,乘法和除法运算可用 (a/b)·(c/d)=(a·c)/(b·d) 和 (a/b)÷(c/d)=(a·d)/(b·c)表示.最后,教师用一些实际问题检验学生对分数运算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将一张纸分成若干个相同部分,将某些部分涂上颜色,并要求学生计算颜色占纸张总面积的比例.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趣味题目,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思考、探讨、交流的环节发挥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4 采用差异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差异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估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上得到锻炼,从而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作业以及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图形和空间的概念时,首先,教师将学生引入图形和空间世界,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其次,让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分别为C正方形=4a(a为边长)和C长方形=2(L+W)(L为长,W为宽);面积公式为S正方形=a2和S长方形=L×W,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边长及其角度关系,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最后,教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如立方体的表面积为 6a2,体积为a3,其中a为棱长.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题目,如计算某个立体图形切割后的表面积或体积,或让他们设计一个组合图形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利用实物或模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图形和空间.
4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多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探究式学习、差异化教学、生活情境融入、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策略的分析,可以发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要在小学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并提供适
当
的指导和反馈,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多样性,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秦丽娟.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2]吴金花.直击数学本质,巧解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天下(综合), 201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