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2024-10-22 00:00:00任纪茂
数学之友 2024年14期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学科融合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出当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1]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的、可持续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2]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

1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多学科融合

在教育领域,多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推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多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同时,各国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响应,积极探索并实施跨学科课程设计、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多元化举措,以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其本质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教育特性,将不同的学科与数学进行融合,发挥各学科的互补优势,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3]本文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为例,探讨不同章节的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教学案例.

2.1 将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教学内容与科学课相结合

科学课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将百分数的概念融入科学实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概念,掌握其读写方法,而且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4]同时,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实验引入百分数的概念,如植物生长实验.首先,教师让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并通过实例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在训练了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后,教师引入科学课的教学,进行植物生长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百分数来描述实验结果,如某个植物的生长速度比其他植物快20%.最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百分数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中.

这样的融合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单一的课程教学相比,融合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更加积极,对百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牢固.这样的跨学科应用,不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理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

2.2 将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柱、圆锥内容与手工课相结合

当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手工课,手工课的教学对小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益处.首先,这类课程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与制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工艺品,从而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手工课中小工艺品的制作与数学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着重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活动,体验其形成过程,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几何特性.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操作、观察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数学和手工两部分.数学部分侧重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性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讲解;手工部分则聚焦手工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使学生亲身体验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作为教学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5]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与特性,通过实物观察和数学推理,理解其形成原理.其次,进入手工部分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鼓励学生运用数学部分所学知识,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与表面积公式.课程结束时,学生可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与收获.

手工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几何图形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空间特征和关系.同时,手工制作过程中的直观观察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更有助于他们形成和发展清晰的空间观念.

2.3 将小学数学比例尺内容与体育课相结合

小学生通常对体育课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源于体育课所赋予的活力与乐趣.体育与数学的融合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且生动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比例尺这一抽象概念时,小学生可能会面临理解上的挑战,但通过体育课与数学课的跨学科融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活动场景,如跑步比赛,作为引入比例尺概念的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数学部分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例尺的定义、计算方法,并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在体育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跑步、跳远等体育活动,并布置相关任务,如使用比例尺知识设计活动路线、估算距离等.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数学课中学到的比例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当前教育倡导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囿于单一的学科范畴,是与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交汇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6]此模式不仅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实现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展望未来,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将通过持续的教学优化和方法创新,以期更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锻炼能力、体验成长,迈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苏美菊.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3(36):19-21.

[3]胡连祖.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9):116-118.

[4]黄宽娜,阳艳霞.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J].内江科技,2023(9):128-129+9.

[5]刘美娜.学科融合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3(8):51-52.

[6]田维宝.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J].山东教育,2023(Z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