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以课时为单位的传统作业形式因其分散、割裂的缺点,已无法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新课标明确指出大单元教学理念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意义,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将统整理念应用于作业设计中可以呈现出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立足统整理念,对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实践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统整理念;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数学学科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处于尤为重要的位置,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减负增效理念也逐步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以课时为单位,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使知识分散、割裂,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作业数量.因此,基于统整理念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但可以减少作业数量,还可以通过拓展作业的探究性,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站起身来”,以“环顾四周”的姿态设计单元作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基于统整理念,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实践.
1 设计前置,通盘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可以从大单元角度分析,以学情基础和单元内容作为统整作业的依据,使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能从系统性的角度了解单元知识,并为构建大单元课堂奠定基础.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相关实际问题的应用.在此之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这些旧知与新课内容有着紧密的衔接关系,所以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如下单元预习作业.
(1)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主动探索,谈谈收获.
在预习作业中,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顺利迁移,形成良好的系统性学习思维.[1]
2 生活为载,内容立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是一个综合性教育舞台,这与统整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作为单元作业的载体,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探究中掌握单元知识.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为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使学生学会用秤称物体质量,并能感知物体的轻重.千克和克在生活中十分常用,教师可以基于教学重点设计如下生活化单元作业.请制作一道家常菜,邀请家长一起去菜市场或超市选择做菜的原材料,回到家后将买好的蔬菜洗干净进行估重,估测结束后用家用电子秤称重验证,同时记录下你和家长制作这道菜时各食材所用的重量,如盐2克、茄子0.5千克,在制作完成后请将菜谱写下来,并拍照记录自己做出的这道菜.在这样的生活化探究作业中,学生不但可以深刻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还能深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品质.
3 统整实践,指向素养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师除了基于统整理念布置书面单元作业外,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一项统整类的单元作业,以此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本单元涵盖了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点,知识点较为烦杂.倘若教师以统整角度布置传统的书面型单元作业,那么作业数量将会更多.因此,为了精简作业数量,也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作业探究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例如,寻找圆柱形、圆锥形物体各一个,动手测量数据,并求这两个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将结果填入表1中.
同时学生将自己居家测量物体的过程录制下来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哪些学生的测量方法有误,并在线上及时指导学生.这种实践类单元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作业探究中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4 立足学情,重构类型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因为先天条件、后天环境等原因存在能力水平的差异,在统整理念下的单元教学中更容易出现学情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多种作业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下都能展开自主探究.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本单元涵盖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概念、结构特点、面积计算等知识点.在统整理念下,教师可以布置多种类型的单元作业.
(1)实践类作业:学生自主制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框架,并测量真实数据得出三个框架的面积.
(2)感悟类作业: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收获.
(3)绘画类作业: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内容统整在一起.
学生可以从这三种类型的作业中任意选择一种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作业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特点、能力水平选择作业类型,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探究,提升单元作业的整体效率.
5 综合反思,多元评价
新课标是教育领域的风向标,其指出了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构成,且单元作业的本质是持续性学习,所以教师应基于统整理念设计单元作业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要以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为评价标准,通过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并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除了围绕单元内容设计单元作业外,还应制定与作业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如正确把握正负数及零的意义,能用正负数正确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完成本次作业的时间,本次作业的正确率等.教师可将评价标准置于单元作业上端,让学生在作业探究前明确评价标准,以此督促学生以更高的标准完成作业.这样一来,作业布置与作业反馈达成了一致性,从而切实增强了单元作业的质量.[3]
6 结语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视角下,教师将统整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本文论述中,教师始终立足大单元角度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并使学生在作业探究中亲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内化,也使整体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樊宏蕾,杨小芳.课程视域下的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1):28-29.
[2]杨启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6):212-214.
[3]徐碧双.聚焦新课标,让作业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23(3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