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直观手段.如果教师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会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学校及社会对情境教学有了更高的关注度,情境教学因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成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师情境教学设计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
1 选择恰当主题,构建主题性大单元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要求教师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情境.在一个大的主题情境下,教师利用主题单元内容提供的知识信息创设情境,让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知识点割裂开来,以课时的形式进行单个知识点的教学,导致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逻辑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新课标中提出要“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1]因此,教师在构建主题性大单元教学情境时,要牢牢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主题,明确大单元情境教学整体目标,深入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之间的联系,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系列情境,注重每个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完整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活动方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重组教学内容,以“购物”情境为主线,推进“发展数感”的主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它们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知道如何爱惜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这个单元分为四个课时,创设以购物为主题的大单元情境,第一课时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创设“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人民币的兑换,第三课时创设“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第四课时创设“逛超市”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文化.课时与课时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购物”这个大情境下充分认识人民币,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有关人民币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2 加强情境设计,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在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描述中,都出现了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尤其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突出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跨学科学习注重教师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将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因此,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要把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元认知策略镶嵌在情境中,并把知识和技能锚定在现实情境中,促使学生与情境发生有效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跨学科学习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其实质是以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干,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创设跨学科情境,使学生能够综合化地学习.相较于单一的数学知识学习,跨学科学习能够整合多学科思维与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3]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时要有跨学科融合的意识,敏锐地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情境体验.纵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能够充分利用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资源创设情境的课程案例并不在少数,教师要打开教学思路,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挖掘学科之间内在的、深层次的交叉与关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语文素养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含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教师将语文素养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数学概念进行结合,利用语文学习方法来解读数学问题,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核心信息,促使其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乡村田园风光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里的人和物,数一数里面的人或物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教师可以引出北宋诗人邵雍的《山村咏怀》,带领学生感受乡村田园美景的同时,体会诗中出现的数字所蕴含的实际意义.这首诗不仅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到十的数字,学生在读诗、品诗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数数的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5以内各个数的认识和理解.
2.2 科学探究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科学和数学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时都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中会用到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处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将两门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都具有促进作用.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与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第四节《给物体分类》两部分内容都体现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妥善安排相应课时的学习,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如整理书包、分类学具等,使分类的知识与技能在数学和科学中融会贯通.
2.3 美术元素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美术包括了线条、色彩、形态和质感等基本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绘画、雕塑和剪纸的形式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领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魅力.教师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他们能够快速地找到这些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本次的美术元素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而且也能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剪纸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3 创设真实情境,教学内容切实贴近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供学生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同样,新课标中也提出“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1],可见创设真实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真实情境的内涵,真实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也不是简单地将生活情境在教学中呈现.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形真”,所谓“形真”不是实体的复现,也不是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真实形象的再现,而是通过简化的形体、暗示的作用,让学生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效果.[4]其次,创设真实情境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素材,从而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情境下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其在操作、思考、交流中,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课间活动情境,如跳皮筋、舞彩带、玩溜溜球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曲线和直线.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先动手操作把绳子拉直,在拉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接着教师将教学内容拉回生活实物中,强化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内化、升华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因此,教师创设课间活动的真实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线段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还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动手操作,使得其对线段的特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 增强创新意识,灵活使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1]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就要具备创新意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勇气,勇于对情境教学进行创新的尝试.第一,教师需要能够灵活使用动态数学软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而且也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GeoGebra”等动态数学软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加数学情境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第二,教师需要能够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动态数学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情境都能够适用.因此,在使用动态数学软件之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有效整合动态数学软件和教材内容,将其灵活地融入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圆形的比萨,然后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与“平均分”.如果从披萨的中间任意切开,两边的大小不一,这种情况是“分”而不是“平均分”.只有从披萨的正中间切开,两边的大小一样,才能叫作“平均分”.教师通过创设吃比萨的生活情境,同时抛出问题“这个比萨该如何分得均匀”,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比萨切开后两边大小的情况,演示完这一部分后快速复原,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演示,在感官上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整个演示的过程.通过鲜明的对比,学生不仅能明确了解“平均分”的概念,也能更好地区别“分”与“平均分”.
5 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情境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应的情境教学因其有着独特的优势而被教师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赵艳鋆.小学低年级开展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7):77-79.
[3] 张小红.“双减”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3(24):57-58+61.
[4] 李永成.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典型问题与优化策略[J].智力,2023(23):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