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数学知识体系.教师有必要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进行作业设计.本文以单元为整体对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作业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逻辑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作业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第二学段;数学作业;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对数学学科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能力;有助于教师理解数学知识体系,准确认识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基于单元整体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站在单元之上,对新课标、数学教材、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进行结合分析,这培养了教师统筹分析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能力、整体设计作业内容的能力、多样化设计作业类型的能力、多元化设计作业评价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1 系统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作业目标
1.1 制定明确的单元整体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为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指引方向.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要全面分析课程标准以及数学教材内容,理解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单元教学目标和第二学段学生学情的深入了解,制定明确的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教师根据单元整体作业目标,以单元为整体,整合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时,要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进行深入研读,明确第二学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时要把握好课标的要求.[1]
例如,“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的内容.在第二学段中,“数与代数”主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万以上的数,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直观描述小数与大数等.“数量关系”主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四则运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等.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时要注意《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整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对数学单元在第二学段的学习有更加准确的认识.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时,要先思考本单元知识的内部联系,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积的变化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接着站在单元之上,思考该单元在数学教材单元中与其他单元的相互联系.例如,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与之前学习的这两个单元相互联系,串联相关知识点,使学生更好地建构本单元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确定本单元的单元作业目标时,不仅要串联本单元的知识,还要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分析数学教材,把握第二学段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
最后,教师要分析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目标,使所有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为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单元整体作业目标要立足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设计针对性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需要立足新课标,把握单元学习内容,分析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根据单元整体作业的整体性、关联性,明确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
1.2 凸显素养性的单元整体作业目标
《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2]通过单元整体作业可知,目前教师设计的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认知维度都集中在理解、掌握、应用三个维度,单元整体作业目标设计只关注到学生低阶认知的培养.教师对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设计重点在复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忽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目标的素养性没有凸显出来.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设计时,缺少指向高阶思维的目标.教师要设计认知维度为分析、评价、创造三种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凸显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素养性.[3]首先,教师要设计指向分析维度的作业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选择合适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其次,设计的作业目标要指向评价维度,对事物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设计的作业目标要指向创造维度,将多个元素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作新作品,不只是利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目标时,要改变作业目标的知识倾向,重视作业目标的素养性,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2 整体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作业内容
2.1 丰富作业内容的来源
为了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通常将作业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题,掌握知识点.通过单元整体作业可以发现,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主要来源于教科书课后习题、教学参考书及配套练习册,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缺少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内容的自主性.教师应该主动开发多方面作业资源,通过选编、改编和创编作业资源等方式,使设计的作业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首先,教师要以单元为整体,在教科书练习题的基础上,进行选编、改编和创编,通过相关知识点的作业内容关联设计,使作业内容多样化.同时,作业内容设计要指向高阶思维层面,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其次,单元整体作业内容的选择除了教科书外,还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
《年、月、日》单元对于“24时计时法”的作业内容通过北京奥运会的赛程表来设计的,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作业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知识,对于单元整体作业内容的选择应该丰富多样,教师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内容除了选择教科书课后习题、教学参考书及配套练习册之外,还要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作业,通过设计情境性、实践性的作业,使作业内容的来源丰富多样.
2.2 实现作业内容的结构性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结构性,以单元为基础,整合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关联前后知识,整合单元知识,整体建立单元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设计的单元整体作业内容应该具有整体关联性和层次递进性.
单元整体作业的内容设计要整体关联,教师应沟通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之间的联系,让单元整体作业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始终.教师在单元学习开始前可以设计课前作业,将这一单元的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整体设计课前作业的内容.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课中作业,将前后所学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学习后可以设计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整合单元知识,使学生建构数学单元知识的框架.
单元整体作业的内容设计要层次递进,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无法在单个课时内完成,需要在多个课时内逐步深入理解,单元整体作业的内容设计就需要相互关联、层次递进.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
《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设计从简单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开始,到根据数据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分析,再到整理分段数据,能用平均数表达数据.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整体作业时,要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内容的层次,设计出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作业内容.通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知,教师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内容时忽视作业在不同课时的体现,使单元整体作业内容设计缺少前后知识的联系递进.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作业的内容设计时,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关注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把握单元整体作业的内容在不同课时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单元整体作业的完成,建立数学单元知识的联系和结构.
3 多样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作业类型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作业会导致学生无法深入联系单元知识.因此,小学数学单元整体作业类型设计应该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游戏、制作、研究等与功能维度的作业类型相结合,丰富功能维度作业类型,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通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知,大部分教师按功能把单元整体作业类型分为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但教师对发展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这两种类型的作业设计不多.教师要结合多种形式的作业丰富三种作业维度的类型.首先,对于基础性作业中的知识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其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精力集中于基本知识,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探索知识.基础的作业内容可以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对于发展性作业指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提高学生分析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的作业类型,如列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绘制数学手抄报等类型的作业,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桥梁.[4]最后,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提高认知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4 均衡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作业难度
4.1 合理设计单元整体作业难度
“双减”政策提出要保证难度不超过《新课标》,但不能只降低作业的难度.作业难度的设计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无法产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教师要合理设计单元整体作业的难度.一是均衡分配单元整体作业设计难度.通过单元整体作业可知,单元整体作业的难度分配不均衡,当前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难度主要设计中、低难度的作业,对于有点难度的作业教师不会设计或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跳过高难度作业.教师设计单元整体作业时,要学会均衡分配作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学情,面向全班学生,作业难度要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计,保持作业难度均衡,易、中、难三个难度的作业都应该在学生的作业中呈现出来.教师要均衡设计作业难度,作业中不能缺少有难度的作业,有难度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完成作业.二是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三种维度作业之间的关联并合理分配作业难度.教师要设计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三种维度作业,还要把握好三种维度作业的难度设计.作业难度要均衡设计、层层递进.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需求,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基础性作业得到满足,通过发展性作业得到提高.拓展性作业要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4.2 分层设计单元整体作业难度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设计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分层作业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不同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设计数学单元整体作业时要合理地调控作业难度,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并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水平、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所以教师不能用同一种作业衡量所有学生的现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来分别设计不同的作业.对于同一作业难度来说,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简单,有的学生则觉得较难.觉得难的学生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所以教师设计作业难度时根据本班情况设计三种难度作业,由易到难逐级分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能力范围内的作业
,通过完成作业达成学习目标,发挥作业最大的价值.
5 结语
单元整体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二学段数学作业设计有利于实现单元作业的整合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增强学生知识内容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蒙美红.立足新课标视角,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J].求知导刊,2024(17):71-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谢施旖.聚焦新课标,让作业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14):144-146.
[4]袁越.“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