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诗歌更是沉淀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的人生百态、政治爱情、自然万象,涵盖各个阶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小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重要启蒙媒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除了传承文化,强调语言运用和审美阅读外,还可以教什么呢?《蒋勋说唐诗》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教古诗,教格局
蒋勋先生说,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他提出,诗人的宇宙观到了唐朝格局变大了。在唐诗的世界里,可以出走,可以孤独,可以流浪,它不断让我们从人群中离开,找回生命的温度。唐代诗人纷纷从人群中出走,走向自然,与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把个人放进巨大的空间中就会有一种骄傲、悲壮、孤独的感觉。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明月”,这“敬亭山”,都是诗人身边的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传情的。山水万物都是有回应的,是可以让我们脱离人群找到归属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教学生寄情于万物,世间万物如人类一样可爱,可恨或者可感,动人心弦又微妙入境。
当我们欣赏世界的角度更宽一些,我们就会更豁达,个人的体验就会更通达。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希望学生能更勇敢、更有智慧地面对。
二、教古诗,教自爱
我们教王维,他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的山水诗都是极富美感和意境的。蒋勋先生说,其实王维自身就是山水的一部分。他少年时曾意气风发,也曾出使边塞,他是性情中人,遇到知己“相逢意气为君饮”。中年以后他领悟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可能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打点得很好。他爱山爱水爱自己。多么可爱的人,不是吗?王维的生命体验多有烟火气,“真理不在哲学里,不在宗教里,而是在民间生活中,在河边捕鱼的人,让王维领悟得更多”。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向往,也是另外一种伟大吧。
生活本来就是多变的,越成长越会惧怕,但如果我们拥有面对任何境遇都能好好生活的能力,也是古典文学传递给我们的价值所向。
三、教古诗,教浪漫
人类的悲喜在过去,在当下,在平行的世界里,总有相通的一刻。先生讲到小时候背《春江花月夜》,可是从来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意思,甚至用毛笔抄写的时候也似懂非懂。什么时候懂了呢?可能是在京都的某一个晚上面对着枫叶,忽然懂了其中的句子;或者是在丝路旅行的时候,忽然想到其中的一句。
教学生读过的诗都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会在某个节点等着你。等你在游山玩水时会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遇到困难时会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自己,与朋友分别时会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卡片,会对老家的亲人表达“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念。古诗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诗是能照进生活中的,我们读古诗会穿越时空与诗人共情,会受到诗人人格的指引,会在平行世界中与自己相遇。让浪漫与有趣融进古诗学习的元素中。
四、教古诗,教悲悯
如果说学好古诗,李白必须要学透,那杜甫也是要学懂的。杜甫能让人热泪盈眶的点在于:作为优秀的社会诗人,用纪录片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时代开疆拓土的战争背后悲惨的事件。一个总是站在关心老百姓生死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帝王功业的角度描写诗词的诗人,怎能不震撼人心?
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吟诵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能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既能感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惋惜,也能体会“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在杜甫身上,我们看到极大的悲悯,看到人间的痛苦、哀伤、不甘与惨烈。人类的灾难困苦、孤独寂寞被人听到,这也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职责。
我觉得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古诗优雅深邃。我们可以教的还有很多很多,像蒋勋先生一样去读古诗,去善于发现美,增强历史文化积累,拓宽文学素养,发现古诗后面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怀,领略一个个如此辽阔辉煌的时代,引领自己与学生一起发现心中的柔软浪漫、惊心动魄与自我救赎。■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