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志士皆相通,爱国情怀数一流

2024-10-22 00:00:00杨雯雯罗惠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9期

一、妙解单元导读

师:同学们,又到了课前三分钟的素养展示时间了,今天我们有请班长吕昊天上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故事呢?

生:老师,我讲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师:同学们,吕昊天讲得好不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再补充,林则徐心系国家,立志做个好官。道光十九年,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的鸦片于虎门销毁。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命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无法得逞。但是,他不久后被陷害革职,派遣到国家的边境新疆伊犁,被迫与家人在西安分别。有人劝说林则徐何苦如此,你猜林则徐怎么回答?

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对,单元导读页就引用了这句话。导读页还有读写要求:“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来想象林则徐的动作或神态,把话补充完整:

生:林则徐斩钉截铁地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生:林则徐一挥衣袖地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为你们点赞,那你们知道本单元的情感主题了吗?

生: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是“爱国情怀”。

二、巧释爱国情怀

师:请看《古诗三首》,诗人分别在哪些诗句中浓缩了爱国情怀呢?同学们,要想知道爱国情怀,就要先读懂整首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出画面,还原当时的情景。和诗人同喜同悲,才能体会真正的情感。首先来学习《从军行》,轻轻读,说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这是一首边塞诗。

师: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我们学过他的诗,能背诵一两句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与李白、王维、高适皆为好友,官场中遭贬谪。“安史之乱”爆发后,德才兼备的他遭陷害并被杀。谈谈你的感受。

师:这是一首七绝,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我们来看前半部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青海和雪山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孤城和玉门关又是怎么相连的?

生:是看到了长云压在了青海和雪山之上。

生:是戍守边关的将士站在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哦,看到这些情景的一定是将士吗?

生:也有可能是王昌龄本人。

师:对。不管谁看到这样的景色,带来的感受是大同小异的,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这种感受呢?

生:我从“暗”和“孤”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

生:我从“遥望”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孤城仍在关口外”,荒无人烟的感觉。

师:好了,还没有开战,这样的场面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苍凉与悲壮了。唐朝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你看到了怎样的战争场面?

生:从“百战”,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场面。

生:从“黄沙”“穿金甲”,我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战争场面。

师:能给这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换一种说法吗?

生:破了楼兰才回还!

师:好,从这两句足可见岁月的漫长、战事的频繁、环境的艰苦、敌人的强悍、战斗的激烈。尽管这样艰苦,戍边将士却发出这样的声音——“不破楼兰终不还”。你认为他们是用怎样的语气和神态、动作说这句话的呢?

生:将士们铿锵有力地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同学们,请再看这样一幅画面:秋风萧瑟,天气凉薄,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来,望着天边,白发飘散,让人唏嘘。他就是陆游,他在望什么呢,盼游子归来,盼太阳升起,抑或是只看看风景?

生:都不是,我们学过陆游的临终诗《示儿》。陆游盼望的是国家统一、收复失地。

师:回答得好!我们来看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什么。“三万里河东入海”,指的是哪条河?

生:黄河。

师:“五千仞岳上摩天”,哪座岳?

生:西岳华山,以奇、绝、峭、拔著名。

师:初读这两句壮丽的诗句,还以为是写什么?

生:歌颂美好山河,赞颂黄河的滔滔不绝和华山的巍然雄立。

师:是啊,“三万里河东入海”,视线从左到右,这是横向的,意指“地”;“五千仞岳上摩天”,视线从下到上,意指“天”,在这么壮美的天地之间,人应该怎么样?

生:人们应该是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然而并不是,在这样绝美的天地之下,却是一群失魂落魄、悲苦万状的遗民——被南宋王朝遗落抛弃的人民。

师:“遗民泪尽”,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生:悲苦万状、生不如死的画面。因为他们生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一阵尘土过来,一阵尘土过去,这些金兵烧杀抢掠,不干好事。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呢?整整67年啊,盼望,失望;再盼望,再失望;泪纷纷,泪流干;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然而,这只是一个梦罢了,因为我们学过古诗《题临安邸》,谁回忆一下?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你找到一对反义词了吗?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暖”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凉”。

师:是啊,这一凉一暖,一悲一欢,真是道不尽陆游的心酸。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暖风之中的人劝陆游,他会怎么回答呢,想象陆游的神态和动作。(出示)

(生答,略。)

师:这位清瘦矍铄、略含悲苦的诗人是谁?

生:杜甫。

师:我们要走进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拿出自学学习单,按照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是三分钟。(出示)

自学学习单

1.请结合注释和地图,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得知失地收复,想象诗人杜甫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的内心。

师:时间到!来,我们检验一下学习效果。首先是发现字词意思或读音的古今不同。

(生答,略。)

师:结合这首诗的注释和当时地图的标注,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答,略。)

师:想象杜甫听到这个好消息时的神态和动作,补充说话。(出示)

(生答,略。)

三、能辨同与不同

师:首先,让我们辨别三首诗的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浓缩在哪些诗句?读读这些诗句,能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读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的后两句,我的感受是“壮”。

生:读了陆游的这首诗,我的感受是“悲”。

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我感受到“喜”。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诗吧。将士们的壮志可以用“击节驱驰”的方式来诵读,我们一边敲击桌面一边读,就像将士们齐心协力有节奏qGonKEL11NPwZdRrHEpTzQ==地往前推进战线。

(生读)

师:悲凉的情感可以“一唱三叹”,我们读陆游这首诗时,把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重复一遍,声音渐渐低沉。

(生读)

师:而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喜悦,可以“舞之蹈之”地读,大家可以站起来,想怎么“舞之蹈之”就怎么“舞之蹈之”,读读这首诗吧。

(生读)

师:怀爱国之心的诗人虽处不同朝代,有不同人生,有不同诗句,然而,他们的爱国之心却是相同的。当国家有危难时,他们都愿意付出自己的身躯,不畏生死;当国土沦陷或不完整时,他们都为之痛苦和忧伤;当国家统一、失地收复时,他们都会欣喜若狂!这就是单元页那句穿透历史的名言——

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这就是——

生:古今志士皆相通,爱国情怀数一流!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这节课杨老师的组合教学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亮点颇多。她的教学功底比较深,思维很灵活,课堂很高效。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高度融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而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杨老师怎么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呢?她借用单元导读页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过讲述林则徐的故事,想象他被革职、派往新疆时讲这句话的动作、神态,从而开启了一扇“情境+情感+人物语言”的想象说话的大门,也为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融合开拓了一条道路。

二、古诗理解和创意诵读的纵横开阖

叶圣陶曾提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杨老师的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她启发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有时是借图片或视频来引发直观感受,启发学生用“我看到的战争场面”来表达;有时用对比法,如“暖风熏得游人醉”和“迎凉有感”对比;而有时又通过抓注释和地图标注的学习单让学生自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最精彩的环节是朗读,《从军行》用“击节驱驰”的方式“壮”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用“一唱三叹”的方式“悲”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舞之蹈之”的方式“喜”读,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情理皆通,听者深受启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