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级理论指导下的“活动·探究”单元进阶教学

2024-10-22 00:00:00赵鑫张增光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10期

【摘 要】“活动·探究”单元是一个将阅读、实践、写作融通,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学习系统。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活动·探究”单元设计,从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三个层级设计结构化活动任务,有利于避免阅读浅表化、活动形式化、写作空心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在提取整合中理解单元内容,在玩味与剖析中解析文本密码,在融通、审辩和内化中由阅读走向写作。

【关键词】三层级理论;“活动·探究”单元;进阶教学;解析文本密码

一、引言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设计,它将阅读、实践、写作融为一体,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把握文本特质,借助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锻炼写作能力,是一个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单一文本走向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贯穿单元的任务中自主构建学习框架,促进结构化知识的生成,进而实现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升。统编教材自2016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但“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是受制于传统教学习惯,错将“活动·探究”单元当作阅读理解单元,用单篇教学代替任务型阅读,导致阅读浅表化。二是陷入“活动指导教学”的误区,错将活动当作目的而不是过程,用热热闹闹的活动代替层进式的学习任务,导致活动形式化。三是没有理解“活动·探究”单元“阅读+实践”取向的本质特征,过于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品析与感悟,用静态化的理解代替实践性的训练,导致写作空心化。

2024年秋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迎来全新改版,其中最大的变动就是将“活动·探究”单元前置到七年级。“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构建单元教学步骤,具有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学习任务群”这一重要理念在教材中的显著体现。这一变化凸显了统编教材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强烈呼应,也是对语文实践性本质的贯彻落实。再者,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调整为“活动·探究”单元,并把动物题材相关的文学类文本纳入其中,打破了过去以文体为标准组合课文的传统,拓宽了单元内容的文体范畴。这一改变意味着“活动·探究”单元的组编模式可以推而广之到所有的类型文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以阅读和写作为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设计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任务,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实践活动、迁移写作中学习语文。

那么,在进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时,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由阅读走向实践呢?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首倡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所谓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指的是教师应当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此实现对文本的基本性理解、专业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该理论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性、层级性和结构性,主张将程序性的阅读知识与策略融入结构化的任务中,通过层级性的链式任务打通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使教学内容由零碎走向结构化,学习任务由平铺直叙走向阶梯化,从而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二、基于三层级理论的“活动·探究”单元进阶教学例析

(一)整合单元内容,设定层级目标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1]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单元,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活动·探究”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任务构设,以真实的语文实践为主要学习模式,追求“阅读+实践”的综合效应,指引学生将阅读所获得的静态化知识应用于结构化、序列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将陈述性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程序性的阅读策略,并迁移到写作实践中,以此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黄伟教授基于“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提出“三层六级”教学目标和主线。该理论指导下的进阶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的大目标,构成一系列逐级升阶、层层深入的链式任务,使教学内容紧扣语文能力与语言思维的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2]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目标时,务必要关照单元整体内容,梳理并整合单元内部的各项语文要素,综合阅读、表达、交流等多种学习项目,设定梯度有序、逐级递升的层级目标。

以2024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人与动物的关系”,共选编四篇课文:郑振铎的小说《猫》、陈忠实的散文《我的白鸽》、利奥波德的观察笔记《大雁归来》以及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狼》。这四篇课文体裁不同、风格迥异,但是主题都是人与动物的相处。此外,还设置了三个活动任务(见表1)。

通过对单元活动任务单和学习材料的解读,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深刻认识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树立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在语言素养方面,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侧重边默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并在把握段落大意和厘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阅读的重点是:品读、感受作品中人与动物相处的片段,体会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分析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活动任务的重点是:亲近动物,细心观察并记录与动物相处的点滴,借鉴文中的技巧记述与动物相处的故事。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当遵循“文本联读—活动探究—创意写作”的教学策略,结合单元主题内容要求,依据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与教师的阅读教学层次保持一致,推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指向综合的人文素养。基于上述思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设置如下(见表2)。

(二)拟定牵引任务,释义文本内容

释义,就是要对文本有基础性的理解,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释义层的教学主要解决“读懂”和“如何读懂”两个问题,既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认读、识记和理解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理解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掌握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其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主要包括写作对象、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方面,不仅要理解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写。

通过对教材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把握各文本中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与作者对动物的基本态度,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在阅读策略上,能够运用默读的方式,通过勾画重点语句、做摘录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于其他“活动·探究”单元,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编的文本体裁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文体特征进行个别化指导。如阅读小说时,可以从情感、线索两个方面入手,梳理作者对人物、情节、环境的逻辑安排。以郑振铎的《猫》为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着重描写了“我”与家人在得猫与失猫时的情感变化。因此,在阅读本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三只猫得而复失的情节起伏、发现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重要线索,重点圈画“我”与动物相处的片段,以及表现“我”情感态度的语句。而面对《狼》这篇经典文言文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勾画不理解的字句,在默读过程中结合已有知识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再结合注释进行正确理解。之后,找到屠户和狼在整个交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比如狼的动作,屠户的心理、行为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告诉我们,寻找主人公的情感轨迹是打开文本核心的关键。此外,在阅读散文时,还可以尝试通过寻找文眼来把握全文。以陈忠实的《我的白鸽》为例,这是一篇记事散文,详细记述了作者养白鸽的经历。文中既有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深刻体验,也表达了对关中乡土文化的执着坚守以及对家乡山川田园的热爱。p025VHDjwSeENGdViwjAWA==作者在与白鸽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小动物的怜爱和同情,弥漫在字里行间,无疑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密码。就情感表达而言,《猫》的情感变化较为明显,有明显的波澜起伏;而《我的白鸽》的情感表现更加细腻、有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大雁归来》虽然是一篇观察笔记,但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脉脉温情和发自内心的尊重却无处不在。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野性的诗歌”这一文眼,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认为大雁的叫声是“野性的诗歌”?这一评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学生尝试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释义层可以设计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1 依据默读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四篇课文,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制作阅读摘录卡(如图1)。

任务2 本单元一共介绍了四种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动物,为其制作动物资料卡(如图2),并向同学们进行口头介绍。

上述两个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提取关键语句,在表达中整合文本主要内容。首先利用“阅读摘录卡”这一支架,引导学生聚焦单元主题,运用默读策略,通过圈点勾画、做摘录等方法关注重点语句,以此把握作者立场与观点。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动物资料卡”,鼓励他们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表达内化理解、整合文本,形成对单元主题的大概认知。

(三)联读类型文本,解析写作密码

解码,是指揭开文本结构和艺术技巧的密码,是对文本的专业性解读,既要赏析文本的艺术特点,也要分析文本的思路结构。解码层的阅读教学主要解决“好在哪里”的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要锻炼学生对文本思路结构的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文本的艺术表达,如语言特点、内容和形式的处理技巧,还要学会识别、梳理清楚文本的内在组织逻辑,体会文本在章法和结构方面的精妙之处。

“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虽然同样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最终目的仍然要落到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学会生动、有感情地记录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如何才能写好这一故事?教材文本为我们指引了两大秘诀: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也就是说,在进行正式的写作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单元文本中的细节与情感,向经典文本学习专业的写作技巧。因此,在解码层,教师可以设计批注细节和剖析情感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联读文本,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各文本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精妙之处。

1.在批注中玩味细节

批注是学习本单元文本的又一重要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仔细品味文中有关动物的细节描写,深入品析,以此体会作者在刻画动物、表达见解、抒发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任务3 精到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文章更生动、更细腻,也能让文章的意蕴更丰富、更具体。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动物的细节描写,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从细节描写效果的角度为其做赏析性批注,并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受(见表3)。

本单元四篇课文在刻画动物方面均注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选取镜头,详写动作,延其过程。为了突出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形象特征,通常选取一幅场景,详细描写动物的行为、动作,以此突出动物的行为特征。例如,《我的白鸽》第七段写白鸽在我手上啄食的场景,详细地描写了白鸽在啄食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2)善用词语,状其形态,突出特征。为了使动物的形态特征更加突出,作者会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对动物的突出特点加以表现。比如,郑振铎在刻画三只外貌不同、性格迥异的猫时,多处运用颜色词;陈忠实在刻画白鸽时,多运用拟声词、叠词,如“扑啦啦”“光溜溜”“光秃秃”等;利奥波德在描写大雁时,通篇把大雁当作人来写,多处运用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拟人词,如“闲荡”“冲破”“低语”“问好”“邀请”“喧嚷”等;蒲松龄为了突显狼的狡黠,多处运用副词,如“缀行”“仍从”“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犬坐于前”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一个狠辣、奸诈、阴险的狼跃然纸上,加剧了屠户与狼之间紧张的对立冲突,彰显了文章主旨。细节描写的运用,不仅有效凸显了动物的形象特征,也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蕴含其中,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2.在图示中剖析情感

在情感表达方面,四篇文本所运用的技巧各有不同,但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以《猫》为例,该文在记叙人与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多次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立场。比如,文中多处交代了三次养猫的不同感受:第一次养猫欢欣愉悦,失去之后感到“一缕酸辛”;第二次养猫更得“人”心,全家为它“提心吊胆”,失去之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等到芙蓉鸟被咬死,“我”非常“愤怒”,狠狠地“惩戒”了它。由此可见,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感程度,但表达都恰如其分。间接抒情主要通过事、论、物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寄情于事。《猫》一文一共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但最终都失去。从全文来看,文中的重点是第三只猫,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的失去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在事件的详略安排中,寄寓了“我”的愧疚。(2)寄情于论。把情感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感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猫》一文普遍采用先叙述,后抒情,文中多处通过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3)寄情于物。“我”对三只猫的描写暗含了“我”的情感态度,比如对前两只猫的描写,称呼其为“相伴的小侣”“亲爱的同伴”,而称呼第三只猫为“可厌的猫”。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用折线图表示作者对三只猫情感态度的任务。

任务4 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也是情感变化起伏的过程。随着与动物的相处,文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折线图表示,如图3)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单元内各文本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将动物刻画得鲜活有趣,如何运用多种方式准确、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情感态度,通过多篇文本的比较阅读,习得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基本策略,为下一阶段的迁移写作打下基础。

(四)融通实际生活,内化能力素养

评鉴,是指用审辨的眼光对文本进行评价与反思,并基于文本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创造,是对文本的反思性阅读。评鉴层的阅读教学主要解决“为什么好”和“怎么学会这些好”的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辨批评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迁移创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实现迁移,由阅读延伸到写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依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判断与评价,既要能欣赏文本的妙处,也要评价文本的不足,或者设置相关议题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将阅读体会转化为写作的策略,迁移到写作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在评鉴层,教师可依据教材任务二、任务三设计以下任务活动,包括“观察记录—研讨交流—写作实践”三个部分。任务之间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1.在观察中融通生活

依据观察动物类型的不同,教师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动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前往实地进行观察。观察动物时,注意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的互动状态等,同时还要注意记录自己观察动物时的真实感受,详细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任务5 观察一种动物:全班依据所观察动物类型的不同,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观察家养牲畜、家养宠物、野生动物三种,并完成动物观察记录表(见表4)。组内分享、汇总各自的观察所得,并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观察所得。

2.在讨论中产生见解

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交流并汇总观察内容,形成较为准确、完善的观察记录,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讨论会,根据全班学生的意见与想法选出几个议题,进行深度探讨。

任务6 讨论议题:围绕本单元课文的阅读,以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举行班级讨论会。

讨论会备选议题

☆人类对动物的情感态度取决于什么?

☆动物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人会对宠物产生强烈的情感?

☆有些动物十分凶猛,为什么人类还要保护它们?

☆怎么理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句话?

3.在写作中内化素养

基于课内阅读、实地观察、研讨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记叙性的观察文章,要求内容完整、写出特点、融入情感。

任务7 记述一个故事:结合上述观察内容以及班级讨论会,写一篇记述性的观察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①内容完整:记下观察时间、地点、方式,写清楚观察过程,注意详略得当。

②写出特点:选取某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强烈触动你的细节,进行详细描写。

③融入情感:写出人与动物的相处,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

三、结语

综上,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活动·探究”单元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三层级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整合单元内容、拆解活动任务单,设定层级分明、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拟定指向单元整体理解的牵引任务,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释义文本内容;联读单元类型文本,在批注、图示中解析名家的写作密码;启发学生观察融通生活,在讨论中产生见解,在写作中内化素养。在逐层进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价值,带领学生由阅读走向实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伟. 专业地教语文 教专业的语文:“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二)[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6):14-15,21.

(责任编辑: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