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ESG理念 降低投资风险引导耐心资本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2024-10-22 00:00:00修勤绪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1期

ESG(由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首字母组成)本质上是一种绿色投融资理念,发端于环境信息披露,与金融证券结合紧密,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应用较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投融资领域的反映。推广ESG投融资理念,为耐心资本创造更多、更优质项目来源,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一、ESG的由来、定义和应用情况

(一)起源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开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追求单一的经济回报已不再是唯一诉求,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初步形成,除关注财务指标外,重点关注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公司治理三个因素,逐步形成完整的ESG系统的评价体系。环境(E)主要关注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企业经营、投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社会(S)主要关注企业与其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治理(G)主要关注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提出ESG在生态环境发展和社会责任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因此国际上开始积极倡导ESG理念。

(二)工作体系流程

ESG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披露、ESG评级和ESG投资三大方面,工作体系流程大致可分为5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政府监管部门、国际组织或交易所等权威部门或机构制定和发布ESG信息披露制度和报告框架;第二环节是上市公司开展ESG实践并公开披露企业ESG报告;第三环节是专业评级机构和指数公司依据ESG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披露的ESG报告和历史表现情况进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作为指数公司编制ESG指数的参考依据;第四环节是投资机构依据ESG评级或指数完成对上市公司的ESG投资决策;第五环节是上市公司在获取资本市场对自身ESG实践的评价后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进一步完善自身ESG水平。

(三)主要功能作用

ESG理念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一致,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则可通过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一是ESG信息披露可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引导上市公司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员工权益和治理结构等因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二是ESG投资可以推动企业改变发展模式,引导上市公司和实体企业稳健长远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和气候友好型的发展方式。三是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可以借助ESG评级、报告、指数等工具,将企业传统隐藏在“冰山”下看不见的环境、社会和管理风险显性化,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辨别及预警能力,强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四)ESG投资与耐心资本

由于ESG投资具有低风险、长周期等特性,与机构投资、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耐心资本所追求长期回报的价值理念十分贴合,因此ESG投资成为耐心资本投向的重要领域。据EUROSIF统计,欧洲社会责任投资(SRI)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达70%,其中养老基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美世投资调查显示,89%的养老机构表示将在投资中纳入ESG因素,这一比例高于其他类别机构。以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为例,其总资产规模为1.61万亿美元,约992.2亿美元投向ESG指数,占比近12.3%。

二、ESG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缺乏顶层设计

我国早在2006年就引入ESG相关理念,前期以环境治理为主要抓手,如2008年上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2010年9月环保部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都将重点放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ESG发展进入加速期。2022年4月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将ESG信息纳入沟通内容;同年5月国资委出台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更多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2030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但是,我国ESG相关政策规定仍较为分散,顶层设计不足,各相关部门工作合力发挥不充分。

(二)标准指南不断完善,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ESG市场体系包括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ESG评级以及ESG投资等,近年来我国在ESG标准上有所探索,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在信息披露上,由于此前存在披露标准不统一、披露质量不高等问题,今年2月,证监会指导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ESG评级上,国内评级不权威,国外评级带有歧视性。一方面,国外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给出的评级分值普遍较低,例如2022年MSCI对进入其指数体系的我国上市公司的ESG评级中,无一企业达到AAA级,评级为AA的企业仅5家,占比0.8%,评级为B级的公司占比33.92%(213家),为CCC的公司占比25.48%(160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国内评级机构各说各话。国内各ESG评级机构建立的指标框架体系不同,导致各评级机构出具的ESG评级结论一致性较低、相关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对同一标的给出截然相反的评级结论。在ESG投资上,由于缺乏ESG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和投资规范指引,影响了更多金融资本进入我国ESG市场。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ESG公募基金共624只,规模达5182亿元人民币,但仅占公募基金市场份额的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行业发展迅速,监管需要加强

近年来,我国ESG行业发展迅速。在信息披露方面,2022年,超过1700多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了ESG报告,占比达到34%,比上一年净增近600家。在ESG评级方面,我国相继涌现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嘉实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商道融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等20多家评级机构。在ESG投资方面,2021年我国新成立的ESG公募基金达到162只,同比增长205.6%,2022年新增172只,同比增长6.17%。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乱象,亟需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行业发展。研究发现,133家上市公司ESG案例中有不少存在“漂绿”现象,且选择性披露、报喜不报忧、只谈环境绩效不谈或淡化环境问题的现象比较突出。据行业专家反映,国内一些小型评级机构包括第三方机构,为拿到项目不惜降低要求,甚至对评级进行人为篡改,这样会严重降低ESG报告的公信力,进而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四)人才队伍不断健全,仍缺乏相关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ESG市场的不断发展,ESG相关专业人才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但是,当前仍然面临着ESG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内外ESG市场快速发展,ESG人才需求快速增加。国内某招聘网站大数据显示,2022年5月—2023年4月的一年间新发布的ESG相关岗位比上一年增长的64.6%。当年ESG招聘的平均年薪为31.49万元,比上一年的28.22万元增长了11.58%。另一方面,由于ESG作为可持续发展前沿学科,涉及财务分析、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数据挖掘,甚至金融投资等多学科多领域,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多学科知识,导致相关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发现,全球只有21%的金融中心城市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所有类型教育活动,学位教育极度匮乏。香港中文大学某教授指出,目前ESG方面的研究者、学者较为缺乏,在100个金融学学者里与ESG相关的研究学者可能只占10%—20%。

三、推动我国ESG体系建设相关建议

(一)出台顶层设计文件,统筹推进我国ESG市场发展

一是出台构建中国特色ESG市场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对我国ESG市场发展作出全方位、系统化部署。二是明确牵头部门和各领域负责部门,分目标、分步骤、稳妥有序推进我国ESG市场发展。三是建立“防火墙”机制,既发挥ESG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吸引国际资本、扩大UlZ5w5/2JrSRalB+VGA/7A==就业等方面的长处,又防范企业过度“碳披露”所带来的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二)完善相关标准指南,构建中国特色ESG市场体系

一是在信息披露方面,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方法,形成适用于我国的ESG信息披露框架,逐步从自愿披露过渡到强制披露。二是在ESG评级方面,在参照国际ESG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更多融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指标体系。三是在ESG投资方面,加快制定ESG投资产品标准,推进ESG投资的有序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耐心资本进入ESG投资领域,推动基金公司、银行理财产品等更多关注ESG投资,加大金融资源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市场监管,不断提高我国ESG市场公信力

一是出台加强ESG监管的相关制度性文件,确定ESG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二是规范ESG报告市场,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公开部分虚假ESG报告、夸大ESG成绩的上市公司及其第三方服务机构。三是建立统一的ESG数据发布和监管平台,持续跟踪评估企业的ESG数据,让“漂绿”行为无所遁形。四是整合国内现有ESG评级机构,重点培育若干投资机构认可度高、市场影响大的骨干评级机构,帮助其扩大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在国际ESG市场的话语权。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动我国ESG市场可持续发展

一是支持高校开设ESG特色课程,开辟ESG新型专业。将ESG作为专业复合型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全新纬度,推动高校开设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标准以及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二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ESG人才资源库,为相关人才提供国际交流、教育培训及实践机会,培育一批ESG“产、学、研”平台机构,打造ESG人才高地。三是在人才引进方面,设立ESG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吸引ESG国际高端人才,配套人才激励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

(作者单位:国家节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