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农村流通末端循环是农产品上行、消费品和农资下行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当前我国农村流通末端循环不畅,阻碍了乡村特色产业扩张发展,核心原因是农村流通需求分散导致规模经济效益不强。宜统筹供需双侧,以主动策划乡村特色产业、农村流通服务相融合的集成性重大项目为引领,支持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降低城乡流通成本,促进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流通末端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对乡村产业发展影响
(一)农村流通末端网络设施相对不足,不适应乡村产业布局要求
农村末端网点覆盖度高但实际经营数量不足。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寄递服务站点28.9万个,对县乡村覆盖度不断提升。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末端网点由于业务量较小,无补贴情况下市场化运作难度大,退出经营情况频发,不仅造成设施和用地资源浪费,还阻碍城乡流通微循环运转,给农村特色加工、农村消费、农产品流通等乡村产业布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农村产地冷链物流设施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并存。我国农村产地预冷设施普遍不足,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为23%、78%和80%,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导致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运行不畅。农畜产品种养殖相对分散,难以实现冷链设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造成冷链物流网络建设缓慢。近年来,一批电商平台着力经营农村市场,但冷链物流设施集中选址于优质农产品资源地,同质化建设下的不良竞争苗头显现,导致农村产地冷链设施分布不均衡情况愈发严重,加剧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国土空间布局上的失衡。
(二)农村流通末端网络功能体系不健全,不适应特色农业服务需要
农村流通末端网点物流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农村末端快递网点经营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农村末端网点以快递保管、收取服务为主,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仍多为自提模式。此外,末端网点兼顾个体零售,服务范围窄、经营品质不高,尚未形成连锁经营方式。二是农村末端冷链物流设施专业化、网络化功能不完善。农村产地冷链设施田头预冷、初加工等功能仍不健全,对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作用不强,已建成的产地冷链设施服务公共化、社会化水平不高,不能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冷链服务,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较低。
农村流通末端网络与乡村产业结合不足。一是末端网络尚未融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业生产助力不足。农村流通末端网点在产品流通扩大规模、提升效率中的作用尚未发挥,农产品上行流通“最先一公里”中,末端网点的集并储运功能未发挥,农业生产价值大部分消耗在多层级流通环节,农民收益被大幅限制。二是末端网络对农村二、三产业支撑引导作用不强。农村末端流通网络对乡村产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成化、规模化运作的有效支撑,嵌入产销环节不够,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侧反向组织、与生产结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应用滞后。
(三)农村流通末端网络运行成本效率问题突出,不适应乡村产业规模经济发展需要
农村流通运行的规模经济效益不足,成本高企导致市场化运行水平低。一是农村物资需求和供给分散化,制约了流通规模化运行。全国大部分乡村难以形成持续性、批量化的农产品供应和生活物资需求,导致末端流通规模经济效益低,抬升了流通微循环运行成本。以四川某镇快递网点为例,其每月下行派件5000单、利润2000余元,上行发件百余单、利润仅几百余元,而每月房租和雇佣等支出就接近2000元,造成经营难以为继。二是农村流通网络公共化程度不高,零散需求难以整合。农村尤其是村一级的公共化流通设施资源整合步伐缓慢,快递物流站点设施共用虽逐步推进,但物流运作仍以零散化独立运行为主,进一步放大了农村流通需求和供给分散的突出矛盾,难以通过流通整合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农村流通上下行网络融合不足,影响农村末端流通低成本高效率运行。一是网络结构严重不均衡。农村对消费品下行需求远大于农产品上行需求,导致农村物流上下行网络失衡,抬升了农村物流成本。以农村电商为例,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49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870亿元,消费品下行远超农产品上行规模。二是网络运行各成体系。农资流通仍以供销体系网络为主,家用电器等产品下乡则多依托生产制造企业营销网点,农产品上行较多依赖批发市场组织方式,农产品电商以各类电商、直播平台自成流通体系,上行和下行网络集成运作的难度较高。
农村流通运行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乡村产业扩张增值。一是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价值提升。末端流通微循环不畅,限制了特色农产品市场辐射范围扩张,变相拉低了农业产值,对生鲜农产品的影响更为突出。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发达国家为10%—20%;根据《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2021年我国蔬菜、谷物、水果在流通环节损耗超过3亿吨,占总体损耗率的72.4%。二是影响加工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由于缺少低成本运行的流通环境,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聚集,造成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增大、农村流通成本效率缺陷进一步加剧的恶性循环,不利于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二、对策建议
(一)统筹供需双侧,营造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调整乡村产业和流通发展思路。统筹乡村产业培育和末端流通网点建设,形成整体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推动形成流通微循环网络建设、低成本流通环境营造与产业引进培育共同发展。二是强化乡村产业供需对接。提高乡村产业资源渠道整合水平,构建特色产业专业化供应链服务系统,提升流通效率,精简流通环节,促进产销直接对接。
(二)强化系统衔接,打造全程均衡网络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重大枢纽设施建设。鼓励毗邻乡村选址共建流通枢纽设施,建立合理的设施协同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区域流通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农村流通规模化运作水平。二是提升枢纽对接上下行网络能力。推进枢纽设施融入国家“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联合打造国家农产品农资骨干流通走廊,强化对接城市干线网络能力,优化联通农村末端网络方式。探索采用甩挂运输等创新组织模式,破解村一级实体网点短缺等问题。
(三)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集成项目引领
一是培育战略性综合性产业项目。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村平台经济等领域主动策划重大产业流通集成性项目,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流通条件改善。二是强化各级政府部门间协同。强化各部门对重大项目建设支撑,县乡级政府需统筹推动重大项目,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支持,协同推动项目落地和良性运行。三是建立毗邻乡村合作发展机制。集成多个毗邻乡村产业资源,建立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发展积极性,实现农村地区重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落地多点开花和多头并进发展局面。
(四)落实精准扶持,加强关键环节支撑
一是精准强化要素保障。补齐重大项目的土地、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短板,加快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先决条件,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释放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多元化资金支持。针对涉及重大农业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等国家支持项目,发挥中央预算内资金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发展,增强重大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