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工作。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大力推进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采取务实管用措施,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9,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其中,工业领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扭转了去年同期不降反升的趋势,步入由升转降区间,工业能源效率水平提升。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433.9万辆,同比增长35.1%,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道路交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品领域,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主要电商平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增长超过80%,高能效设备和家电加快推广普及,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二、能源供应结构加快优化
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结构持续改善。上半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底色进一步凸显。上半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21.4%、0.1%、6.9%和27.1%,发电结构得到显著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占比达32.2%,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加速。煤电“三改联动”深入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持续改善,上半年火电发电量增长1.7%,较去年同期7.5%的增速明显放缓,有助于“十四五”能耗指标的完成。
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全面推进
国家高度重视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工业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高耗能行业深入展开节能降碳改造,钢铁、水泥、炼油等重点行业持续优化升级。建筑领域,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推进建筑全面电气化发展,促进建筑运维迈向智能化;在条件适宜地区试点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交通领域,围绕铁路、公路、航道、机场等开展绿色化改造,加强充换电、加氢、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交通,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同时,注重将节能降碳改造与扩大有效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对节能降碳项目支持力度。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促进节能降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能效的新兴产业。
四、节能降碳理念深入人心
开展了“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全国节能宣传周和“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全国低碳日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降碳的良好氛围。各级节能降碳主管部门重点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大决策部署,加强节能降碳政策解读。普及节能标准和标识,积极宣传《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推广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依法曝光违法违规用能和浪费行为,推动各类主体落实节能主体责任,履行节能法定义务。
总体来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降碳的政策措施,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总体完成进度滞后,后两年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采取更有效措施,促进能耗和碳强度进一步下降。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二是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碳排放快报、年报制度,构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三是继续坚持节约优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是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能源行业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