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2024-10-22 00:00:00吕文斌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1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能够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一、上半年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装机方面,今年1—6月,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584万千瓦和1.02亿千瓦,同比分别增长12%和31%,累计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出口方面,1—6月,我国光伏产业制造和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34.5%、32.1%、19.7%,对巴基斯坦、沙特等新兴市场的光伏组件出口份额大幅上涨。风电整机商加速出海,上半年向越南、菲律宾、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出口风电设备或投资建设迈出新步伐。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产销两旺势头不减。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5.2%。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同时,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

新能源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持续领跑全球。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34.6%,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自主研发的18MW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也刷新了已并网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世界纪录。

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截至今年6 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了4400万千瓦。近期,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虚拟电厂的作用愈发显现,规模稳步发展,调节能力不断提升。

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节能服务业经营活跃度和投资水平双提升。今年二季度,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景气指数达到120,处于较高景气区间,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上升51.2%。

二、坚持改革思维,持续激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活力

近年来,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坚持改革思维,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今年2月,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进一步强化产业绿色发展导向,推动形成各方支持政策合力。

二是扩大绿色低碳领域有效投资。在去年2月印发的《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 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基础上,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大规模设备更新由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等产品设备拓展至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并实施了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和标准提升行动,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投资空间。近期,国务院会议专门研究加力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同时强调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企业享受政策。

三是促进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消费。在去年明确的绿证核发全覆盖基础上,今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加强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促进绿证、绿电、碳市场有机协同。同时,在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等政策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焕新”等加大支持力度,并借鉴一些地区的成熟经验做法,扩展了支持范围。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机遇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改革实效,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等。

随着这些改革举措逐步落地,将会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动能和活力。特别是,在“十四五”收官阶段,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将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创造绿色低碳新需求、新供给,助力绿色低碳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国“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每年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将有望拉动上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二是以城市和园区为载体,鼓励先行先试。去年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明确了在100个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通过在不同类型城市和园区开展示范,积极探索将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能源体系有机融合,将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有机协同,鼓励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也有望打造一批绿色发展的增长极和增长平台。

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产业创新突破。我国虽然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前沿技术示范、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向绿色低碳等领域集聚,以及颠覆性、变革性技术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有望实现新的跃升发展,为贡献和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