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政务服务”:地方电视台转型的本地化实践研究

2024-10-22 00:00:00胡焯然樊超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2期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提倡“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模式,要求媒体不仅要坚守新闻本职,更要拓展为政务服务和商务活动的参与者。本文聚焦于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困境,探究了“新闻+政务服务”的实践路径,构建与当地居民需求紧密相连的多元平台,并以社会治理为焦点进行内容创新,探索“新闻+政务服务”的新业态,以促进地方电视台在传播力、服务功能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闻服务;政务服务;地方电视台;转型;本地化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2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指出了明确方向。意见要求新闻媒体坚守新闻本业,继续发挥其作为国家和人民之声的职责,同时也要求其拓展功能范围,有效解决地方电视台在传播力和经营上的困境。本文中“新闻+政务服务”指的是新闻服务与政务服务,地方电视台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商务活动的参与者。本文针对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困境探究“新闻+政务服务”的实践路径,探索地方电视台如何构建起一个与用户需求紧密相连,具有靶向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媒体生态系统,实现地方电视台转型的本地化实践。

1. 地方电视台转型“新闻+政务服务”本地化的事实需求

“新闻+政务服务”在地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域文化、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内容制作。根据地方特色和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区,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地方电视台更接近地方社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直接感知到居民的需求和关切。通过本地化实践,电视台能够针对这些需求制作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服务内容,如针对性的政务服务信息、教育资源、医疗健康咨询等,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社会和公众。

当前视频网站和新闻媒体App等新兴媒体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和内容创新,成功吸引了大量原本属于传统电视观众的注意。而且几大省级卫视的崛起以及头部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和多媒介形式的联动宣传,进一步加剧了收视资源的集中趋势。相对于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存在受众面相对狭窄、内容创新和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急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以适应大众消费的变化趋势。地域性和亲切感是地方电视台优势,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扩大地域覆盖范围来增加受众。相反要增强原有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新闻+政务服务”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创新路径,通过深化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多样性,增强原有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

“新闻+政务服务”将新闻宣传与社会公共服务紧密结合,提供覆盖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健康、体育等领域的服务,通过媒体融合平台聚合社会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以及决策环节所需的民意与舆情信息,实现媒体功能的多元化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化。

2. 地方电视台转型“新闻+政务服务”的本地化表达

2.1 构建多元“新闻+政务服务”平台

地方电视台从单一新闻转型至“新闻+政务服务”,需构建一个融合“新闻+政务服务”的多元平台,拓展和深化传统新闻传播职能的同时,体现了媒体对当地社会和民生需求的细致关注和积极响应。

2.1.1 创建平台整合政务与便民服务

多元“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应集新闻更新、政务信息发布和便民服务于一体,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确保市民能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政务上开发“市民诉求中心”,功能模块有政府求助、政策咨询等,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咨询与解答服务。平台不仅聚焦于解决市民的宏观诉求,如政策理解和行政援助,同时也触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层面,如生活琐事的快速解决。具体工作思路是:通过市民在“市民诉求中心”上传视频、图文等材料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诉求,这些诉求经过初步审核后会直接送达政府的12345服务后台,被纳入政府的督办考核体系。市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让媒体介入,选择媒体介入的,以记者跟踪报道的形式来增加问题解决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进而有效促进相关职能部门与市民的沟通协商。该中心应提供全天候服务,确保市民可以随时提交诉求,查询办理进度,并通过记者跟踪等形式,实时掌握诉求处理情况。

在便民服务上,围绕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民生服务展开。开通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通道,涵盖政府求助、政策咨询、不文明现象反映、自助移车等公共服务,同时集成家电维修、车辆救援、开锁保洁等家政服务功能,通过与本地服务供应商合作,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从而覆盖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2.1.2 围绕平台开设新闻服务类栏目

为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满足市民对于高质量新闻内容的需求,围绕“市民诉求中心”开设一系列全媒体“新闻服务”栏目。栏目覆盖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专注于直击市民诉求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通过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发,栏目将深入报道那些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确保民生诉求能够被广泛听见。栏目还将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及时回应和耐心解答,采用有调查、有过程、有说法的报道方式,旨在通过反映问题促进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促进社会和谐与政府透明度的目标。

具体而言,地方电视台利用微信公众号作为新闻服务栏目的第一切入点,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市民诉求中心”的诉求,从每天的大量动态消息中筛选和梳理能够反映当地发展趋势、逻辑和策略的新闻选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1],还能够在动态的时事报道中捕捉到深度解读和分析的机会,为市民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新闻服务类栏目,地方电视台能够强化其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加强与市民的互动交流,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2.1.3 升级平台畅通服务反馈渠道

为确保市民诉求得到有效处理和反馈,地方电视台通过开设的“市民诉求中心”完善流程,畅通服务反馈渠道。市民可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需求或问题,实现从接单到分类、派单、办理、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精准衔接。这种机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办理效率,也保证了服务的透明度。平台上的相关处理过程将实时发布,让市民能够实时追踪自己诉求的处理进度,办理结果也会及时反馈给提交诉求的市民,确保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明确且满意的答复。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入了满意度评价机制。市民在诉求办结后的3天内可以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这一评价将作为相关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这种机制强化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其及时回应、耐心解答,并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真正见到成效。通过这种反馈和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市民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也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在服务民生、响应市民诉求方面持续改进和优化,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府与民众关系。

2.2 “新闻+政务服务”以社会治理为焦点进行内容创新

2.2.1 体现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辨

地方电视台应对现有栏目进行内容创新,将社会治理作为其报道和服务的核心焦点,在内容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辨的原则。第一,直面民众关切的问题,展现电视台对民众诉求的深度关怀和响应。新闻栏目不能仅仅是提问和答复的简单交流,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思考,反映出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担当[2]。第二,精心挑选社会焦点和时事热点,邀请新闻当事人、相关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等做客演播室,就热点事件进行现场访谈,同时深入探讨新闻背后的更广泛议题[3]。通过这种方式,栏目能够引导公众对于复杂社会现象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社会公众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三,通过扩展新闻故事的解读,实现“联播+访谈”的模式,将演讲和真人秀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报道的深度,也拓宽了内容的影响范围。第四,传播上,地方电视台通过“以短带长”的方式,在不同平台先行推出短视频精彩片段,再在电视频道紧接播出长视频内容,实现大小屏幕的联动,同时也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新浪微博号、人民号、抖音号、哔哩哔哩、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多渠道分发,强化了栏目及其背后价值观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4]。

2.2.2 细分受众实现政务产品“私人定制”

在政务服务领域,要求媒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成为服务的提供者和组织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地方电视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强化政务/7TgkZ/3K94e9+fDTe5BrG1mGZnnFdFmwC3cYap2zT0=产品的“私人定制”能力。

第一,开发多款针对特定群体的政务服务小程序,如针对退役军人的福利信息服务、工伤保险查询、全民医保知识竞赛等,媒体平台能够更精准地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这些小程序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政务信息,还组织了线上展播、评选和答题等互动活动,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媒体平台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服务平台。

第二,分析不同渠道、不同受众或不同市场需求,生产出每个新闻产品,并预设了传播目标,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够精确地达到其目标用户群[5]。例如,基于对现实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高考查分时期上线高考分数查询,针对养宠物的人数上升以及小孩、大人疫苗的需求,开设狂犬疫苗、HPV疫苗预约等功能模块,将自身转型为一个连接用户、政府和企业的枢纽和中心,还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每一项服务的推出和运营都紧密跟进,及时调整策略以确保传播目标的实现,展现了地方电视台作为信息传播和服务提供双重角色的新方向,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探索“新闻+政务服务”的新业态

地方电视台既要维护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更要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和产业拓展,挖掘新的增量资源,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要深入分析和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技术趋势以及政策导向,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探索并实施一系列创新的业务模式。

2.3.1 助力当地消费

面对“扩内需,促消费”号召,地方电视台以“直播+消费帮扶”“短视频+消费帮扶”“图文报道+消费帮扶”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积极发布助力当地消费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解决本地产品销售难题,还致力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循环发展和消费升级。通过购买当地产品,消费者直接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同时帮助改善供应链的流通,增加本地企业的收入。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直播等形式深入了解本地市场,促进了消费者对当地产品的认识和购买,为地方特色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地方电视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地方电视台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通过邀请地方政府官员参与直播,以及组织主播走进本地企业,亲身体验并展示当地的产品和文化,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2.3.2 承办当地活动

发挥地方电视台在直播技术、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探索“媒体+活动”。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的紧密合作,举办一系列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如主题情景晚会、艺术节等,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和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通过直播等形式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呈献给更广泛的观众。这不仅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也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地方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地方电视台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独特地位,也展现了媒体在服务社会、推动地方发展方面的无限潜力和价值。这种“媒体+活动”的模式为地方电视台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3.3 推动产业发展

在“新闻+政务服务”的新业态探索中,推动产业发展成为地方电视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地方电视台应整合更广泛的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对科学数据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为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公众购房提供重要参考,发布房价调研数据报告及时更新市场数据。

除了房地产市场数据,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新闻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展现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发布当地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地方民俗特色调研报告等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报告。撰写报告时应凝聚地方智慧,与当地高校、龙头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完成研究报告,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和产业发展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新闻+政务服务”模式下地方电视台在新闻传播的传统基础上,融入政务服务,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服务期待,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重要桥梁。地方电视台还需不断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作,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参考文献:

[1]顾敏霞,邬金刚.江苏省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实践与探索[J].视听界,2021(05):30-35.

[2]杨晓星.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新模式——青岛广电唱响主流媒体与市场互动好声音[J].传媒论坛,2023,6(10):90-92.

[3]李飞."金推手"奖背后的"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再造[J].全媒体探索,2023(05):126-127.

[4]杨辰.市级广电媒体"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探索[J].视听,2023(11):158-160.

[5]张长征.基于"五力模式"探索地市级媒体融合之路——以莆田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7):219-221.

作者简介:胡焯然(1974—),女,广东顺德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