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媒体行业面临着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是其目前发展的极大机遇。为促进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短视频的融合,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特点,如即时性、互动性和碎片化,并探讨了电视新闻与短视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了两者在内容创造、传播机制、受众覆盖等方面的互补性。最后从电视新闻媒体的角度,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此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电视新闻;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23
在数字化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不仅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互革新,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更加倾向于碎片化、视觉化和互动性强的内容形式。此趋势促使电视媒体不得不寻求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不仅承载了媒体技术融合的创新要求,也反映了公众信息获取行为的根本变化。因此,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电视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依托目前用户人数较多的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探索电视新闻媒体如何与短视频融合发展,并提出相应融入措施,以期达到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特点
1.1 即时性
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即时性,此种即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
内容生产方面,与传统电视新闻相比,短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快速拍摄、编辑并上传。此模式代表从发生事件到内容生成再到受众接收,整个过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受众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实时更新的需求[1]。
信息传播层面,短视频平台具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算法推荐系统,如抖音的“千人千面”算法,能实现快速匹配受众兴趣,并将最新内容推送给受众,不仅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也使得新闻报道能够迅速触达目标受众群体。
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部分媒体在追求快速发布的过程中可能牺牲内容质量和准确性。对于受众而言,则会因信息过载而导致注意力分散或者信息筛选困难。
1.2 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媒体与受众之间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的能力。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由于其技术属性和使用习惯已经成为高度互动性的代表。短视频平台提供了诸如评论、点赞、分享、投票等功能,使得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创作和反馈过程中,创作者再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策略或者直接与粉丝进行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同时短视频平台还支持建立粉丝群或社交圈等形式,受众可以在其中就特定话题或者共同兴趣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内容二次创作(UGC模式)共同参与到内容创建中。但在互动性较强的影响下,会直接导致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即受众只被推送他们已显示兴趣的相同类型或观点的内容,而且还可能增加虚假消息和有害言论传播风险[2]。
1.3 碎片化
碎片化是指媒体内容呈现方式由长篇幅转变为简洁扼要、容易吸收的小块形式。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碎片化已经成为短视频领域非常显著且重要的特征。其首先表现在时间方面,如短视频的通常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使得受众可以在零碎时间里获取碎片化内容,如在等车、排队等情况下观看,极为适应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生活需求。内容结构方面,多数短视频会将完整故事或者信息拆分成多个小段落单独展示,受众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关注某一部分,或者逐渐浏览全部小段落以获取完整信息。但此特点能削弱人们对复杂问题深入思考和长期专注力,并且难以构建系统全面的认知结构。所以对于视频制作者而言,如何恰当处理碎片化呈现与保持信息完整性之间关系需要审慎考虑[3]。
2.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与短视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1 内容创造
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在内容创造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电视新闻传统以严谨、权威为特点,其内容创作过程经过精心策划和详尽调查,以事实准确性为核心进行深度报道。而短视频则以灵活、轻便的特质吸引受众,更注重视觉效果和传播效率,而将电视新闻的内容优势与短视频的形式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具体而言,可从长篇电视新闻中提取核心信息制作成短视频,以适应受众快速浏览的习惯,并利用短视频平台特有的功能(如投票、评论)为原本严肃的新闻内容增添互动性。还可将复杂新闻事件简化为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故事,并通过短视频形式进行表达。所以,从内容创作的角度分析,电视新闻和短视频融合是可行性的。
2.2 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方面,电视新闻与短视频在分发渠道和受众接触点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可以相互借力扩大影响力。对于电视台而言,采用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型传播渠道能够帮助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例如依托短视频平台24小时不间断推送功能,使得原本按固定时段播放的电视新闻能够随时更新并推送至受众,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将电视新闻内容快速分发至更广泛的网络空间,还可借助平台算法推荐系统让相关或个性化内容自动出现在潜在受众面前。所以,从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电视新闻可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特征与技术,增强自身传播效果,所以在传播机制方面可行[4]。
2.3 受众覆盖
就受众覆盖而言,不同年龄段及社会群体对媒体消费有着不同偏好,而这种融合恰好能够跨越电视新闻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界限,共同增强两者传播效果。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并且偏好图像化、碎片化的内容模式,而老年人可能更习惯看电视获取信息。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受众基数并覆盖多样人群,可帮助原本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受众群体(如老年人)收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受众兴趣推送至更广泛年轻观众,这便使得常规模式下无法收看到电视新闻的年轻人获取到了电视新闻媒体制作的视频内容[5]。
3.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与短视频融合的有效策略
3.1 内容定制化与个性化推荐,提升受众黏性
由于无法对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进行改变,盲目付费投流经济性较差,所以电视媒体可从内容制作方面入手,将电视新闻素材巧妙剪辑和包装,使其适应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从而实现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在内容定制化方面,以抖音为例,其算法推荐机制是根据用户完播率、观看时长以及视频标签等特征进行推荐。所以电视新闻媒体首先便应在保持新闻本质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将长格式的电视新闻内容转化为适合短视频平台的形式,对原有内容进行再创作。可将电视新闻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事件核心或最有可能引发观众好奇心的片段剪辑到视频封面。如果关于科技创新的新闻,可以选取产品亮相或关键技术突破的瞬间,如果是社会类报道,则可以选择情感强烈或冲突激烈的画面,不仅能够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也增加了用户继续观看全篇视频内容的可能性。
为提升视频的完播率,可在视频开头部分引入问题或悬念,通过提问方式直接与观众对话(“你知道……吗?”),或展示一个信息片段后暂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促使观众产生好奇心并驱动他们去寻找答案,该方法不仅能激起用户兴趣,还能让他们参与其中,并通过完整观看获取解答。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制作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字幕、特效、背景音乐等元素增强视听效果,确保受众即便在静音状态下也能传递信息。同时,特效和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节奏感和情绪氛围,使得内容更加吸引人。
至于个性化推荐方面,则需要优化视频标签以匹配目标受众群体及其兴趣点。精准标签有助于抖音算法识别并推送给相关兴趣用户。例如针对一段政治类新闻视频,除了通用标签如#政治、#时事之外,还可加入更具体指向性如#国际关系、#政策解读等标签,既满足了对泛政治话题感兴趣群体的需求,也覆盖到了专门关注某一领域深度内容的小众群体。发布时间应紧跟新闻事件发生后尽快上传至平台,并利用当下公共议题或社会热点进行关联营销,不仅能借助已有舆论风向增加曝光率,同时也符合大多数用户对即时消息获取渠道的期待。
3.2 整合社交媒体,矩阵传播
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需细致考虑如何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施矩阵传播,以进一步扩大自身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截至2024年3月27日,央视新闻的抖音账号便有1.6亿粉丝,西瓜平台则拥有1.1亿粉丝,快手平台拥有7420.8万粉丝,哔哩哔哩平台则有1782.9万粉丝。从其粉丝量总数可发现,整合社交媒体,对相关视频使用矩阵传播是扩大新闻传播效果的重点。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应针对抖音、西瓜视频、快手和哔哩哔哩的特点,对新闻视频内容进行细微优化,可确保有效传播。
对于抖音,该平台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偏好快节奏、娱乐性强、易于传播的内容。电视新闻媒体可以从电视新闻中挑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片段,制作成15至60秒的短视频。利用抖音的特色功能,如挑战、话题标签、特效和背景音乐,来增加新闻故事的吸引力。例如,当报道重大事件时,可以创建相关的挑战或话题,鼓励用户参与讨论或制作相关内容,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互动性。
西瓜视频作为长视频平台的代表,用户习惯观看更为详尽和深入的内容。因此,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和特别节目进行稍作编辑后上传至西瓜视频。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视频的结构优化,比如加入详细的章节划分,利用西瓜视频的特色功能增加用户的观看便利性。同时,为视频配上精准的标题和描述,利用西瓜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提高视频的曝光率和观看量。
对于快手,该平台的用户群体广泛,偏好真实、亲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所以电视新闻在进入快手时,应注重内容的本土化和人性化处理。例如,可以将新闻中的人物故事单独剪辑成短视频,强调故事的情感元素,让内容更加接地气,易于引起用户的共鸣。同时,可以在快手平台上组织直播,邀请记者或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与,通过直播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新闻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哔哩哔哩作为以二次元文化起家的视频平台,拥有大量年轻的、对内容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用户。电视新闻进入哔哩哔哩时,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意和深度。例如,可以将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影响和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制作成知识分享类的视频内容,增加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利用哔哩哔哩的弹幕功能,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鼓励用户在观看新闻视频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形成独特的观看体验。
3.3 创新故事叙述模式与视觉呈现
创新故事叙述模式与视觉呈现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以抖音平台央视新闻3月20日发布的“天水麻辣烫”视频为例,展现了如何通过有趣的配音引入主题,并通过视觉元素加强叙事效果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以创新的配音方式引入视频主题,不仅可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颖性,而且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调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正式感,使其更容易被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接受。在视频前三秒的“建议全国普及甘肃麻辣烫”这句引入语中,既包含了推荐的态度,也激发了观众对为何要全国普及该麻辣烫的好奇心,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视觉呈现方面,视频开头第四秒钟内通过将麻辣烫的诱人图像与采访对象的头像结合(将采访对象头像覆盖于麻辣烫图层上方,使其处于视频右上角),不仅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也为接下来的具体故事叙述铺垫了基础,此种方法通过图像上的双重呈现,让观众在视觉上迅速关联到即将展开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故事,增加了故事性和期待感。而且为进一步增强故事叙述模式与视觉呈现的创新,除了直接采访,还可以通过街头随机采访、顾客反馈、后厨制作过程等多个角度来丰富故事内容,此种种多角度展示不仅能让受众对麻辣烫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增加了视频的层次感和深度。而且为了同时展示麻辣烫的美食特写和顾客的反应,还采用分割画面的方式,此种视觉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对特定元素(如天水麻辣烫的独特食材)进行特写,利用视觉符号强化记忆点,帮助观众更好地记住视频内容,提升品牌或特色食物的识别度。
4. 结束语
本文以诸多平台的电视新闻媒体账号为例,从电视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与短视频融合的具体方法。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消费习惯的日益多样化,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领域创新的重要方向。实践中,电视新闻媒体可定制化内容,整合社交媒体,进行视觉呈现创新,以提高视频质量,增强传播效果。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受众需求的进一步明确,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人员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增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亮.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J].新闻文化建设,2023(15):164-166.
[2]王添释.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的传播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23(07):27-29.
[3]朵仙德.媒体融合视域下电视新闻短视频传播策略探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3(06):57-59.
[4]蔡祎.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化媒体融合传播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3(02):185-187.
[5]李欣煜.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地市级民生类电视新闻报道内容建设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