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已成为新闻采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形式。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者既需要适应新工作形式变化,更要基于新形势加强能力提升,以迎合时代发展展现工作以及自身价值。基于此,本文以新媒体定义、技术分类及特征为切入点,在对新媒体环境对新闻采编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对新媒体环境工作方法,旨在为新闻采编工作者适应“新环境”,更好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新闻采编;新闻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20
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多维度传播,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面对新媒体环境,传统媒体积极求变,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信息多形式和多途径传播。新闻采编信息传播重要环节,影响着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质量。在新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以开放、包容心态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挖掘、编辑出高质量新闻信息,展现传统媒体影响力、重塑传统媒体权威性、实现社会舆论导向监控和引导。本文着重分析探究新媒体的特征,并提出传统媒体新闻采编应对新媒体环境的策略,旨在为我国传统媒体新闻采编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新媒体定义、技术分类及特征
1.1 定义和分类
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的一种媒体形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信息传播介质。新媒体以大容量、实时性和超强交互性,赢得群众喜爱,以强大活力和生命力,推进传统媒体步入新的发展空间。总之,新媒体技术是基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传播的新途径、展现的新方式等而言的一种泛称。主要可分以下几类。
(1)“新”技术。新技术包含新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传播依赖前期的信息采集,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线下采集的信息,加工成适合不同平台和渠道传播的新闻信息。比如,图文、视频、广播等。信息加工依赖媒体技术,新计算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支撑,实现了采编工作人员全方位采集合多方位整合信息,是推进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
(2)“新”途径。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信息传播,即社会高关注、高认同助推新媒体发展。目前新媒体主要依赖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传播。比如,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平台,入驻抖音、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基于对用户需求和社会关注量较多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获得众多用户关注,如此实现了工作转型和社会舆论引导。
(3)“新”展现。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传统的图文展示,也不再局限于被动获取和用户反馈。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为用户创建更加真实的信息体验和阅读空间,如VR直播等,同时通过与用户进行跨时空、地域和空间的交互,提高了与用户黏合度。
1.2 新媒体技术特征
(1)智能化。智能化是相对新媒体技术捕捉信息而言,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相关工作人员,不再依赖和局限于通过传统的“走街串巷”采集新闻形式,而是可通过移动网络端,通过在智能搜索引擎上编辑关键词,就可获得对应新闻信息。另外,在加工信息阶段,也可实现传统编辑方式向智能化编辑[1]。如,利用智能AI系统可实现智能编辑,极大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新闻信息加工效率。不仅如此,在新闻信息发布阶段,通过大数据获取用户喜好,掌握用户阅读信息习惯,实现精准推送和定时推送,占据主动性,增加与用户黏合度。
(2)便捷化。便捷化体现在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通过移动终端系统获得信息和发布信息。随着我国通信技术发展,我国移动终端用户数量多达9亿。数字背后是新闻信息采集的巨大空间,是新闻信息获得高关注的支撑。网民用户的不断增多,迫使我国传统媒体行业将发展方向指向移动网络平台。比如,央视等传统媒体创建公众号、注册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体账号,获得新信息发布渠道的同时,也获得了“新”新闻信息采集便利。
(3)多样性。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网站、网页、通信APP、娱乐APP等都成为信息传播途径。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传播平台,使得信息以契合的方式实现文字传播、视频传播、图文传播、动画传播和短剧传播。形式的多样,使新闻信息能够更契合不同群体阅读需求,而多形式的传播也使新闻信息呈现出了生动性和多元性传播特点。如此环境下,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升新媒体素养,把握新媒体技术特点,加强新闻信息多元整合、加工和发布,不断推进新闻媒体行业适应时代发展。
2. 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采编工作要求
新闻媒体行业,新闻采编是重要工作环节,主要负责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宣传等工作。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具备敏锐信息洞察力,而且也需要新闻采编具备信息整合力,同时更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具备正向引导力。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采编工作能力提出更高以及更新要求。具体表现为:
第一,高要求。采集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宣传发布信息作为新闻采编核心工作内容,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下都是其开展工作的必要能力。面对新闻信息传播形式、传播机制以及传播形式的改变,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实现对信息的更精准获取、更准确整合以及更多形式加工。创作出契合群众阅读需求的新闻信息,占据舆论导向,充分展现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第二,新要求。首先,具备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环境生成信息新传播机制,获得对应工作素质是确保新闻采编完成工作基础。新媒体素质主要包括,具备新媒体技术了解和操作能力,能够基于新媒体平台捕捉和获取信息,并能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新闻素材,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等,掌握新闻加工和传播方式,创作出契合读者兴趣的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信息高浏览和阅读量,加强与读者黏合度。另外,还需要新闻采编具备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新媒体环境实现了全民皆“记者”,新闻信息的形成由“自媒体人”捕捉和发布,挖掘更有价值信息,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同新闻信息发布者沟通交流,实现权威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协同合作,全面提高新闻信息影响力。
第三,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具备新闻信息整合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采编是图文加工,那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就是视觉传播。即读者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作为获取信息途径,而是对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产生了更多依赖,据此一来或观看或浏览或互动或阅读等形式成为读者阅读信息新习惯。将采集和获取到信息加工成可发布形式,是新闻采编核心工作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加入音频、动画、图片等元素,使新闻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并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平台获取读者关注、喜爱以及支持的必要选择。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的超强体验感,也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适当加入到新闻信息加工和处理中,创作出更具交互性新闻信息,从而进一步增加与读者的黏性。
第四,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具备用户喜好分析能力。新媒体时代,是以用户为核心的时代,即新闻信息发布平台,获得用户关注和喜爱,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力。同理。新闻信息发布依靠的是新闻采编工作者,在新闻信息了解和掌握用户喜好的同时,才能创作出具有阅读价值和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另外,把握用户喜好和阅读习惯,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进行发布,才能大大提高新闻信息时效性,由此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掌控权。当前,以掌握用户喜好、阅读时间为新闻信息推送的佼佼者,当属“今日头条”。在新闻信息发布之前,“今日头条”工作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喜好、偏好、浏览数据等进行分析,进而为用户“量身定制”新闻信息,减少用户搜选信息时间,提高用户阅读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今日头条”平台与用户黏合度。
第五,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具备超强学习力。新媒体技术是依托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发展的一种新闻传播技术。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此加快了新媒体技术更迭速度,新闻媒体采编工作者具备学习意识,才能保持不被时代淘汰。通过参与行业培训会、进行自我提升等方式,学习新技术、储备新经验、掌握新媒体发展动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创新运用,为新媒体不断发展提供支撑。
3. 新闻采编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措施
3.1 利用通信技术,加强新闻信息采集
新闻信息采集是新闻采编首要工作内容,新闻信息采集时效、采集质量影响并决定了新闻信息最终展现结果。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下,网络通信技术获得更进一步发展,5G网络通信既提高了信息传播实效,也实现了信息爆炸式传播,更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软件等支持下实现了多形式传播,这为新闻采编工作者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1)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软件,加强新闻信息采集、整合。利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实时采集或者录像采集,保持新闻信息完整和真实性,为后期实现信息准确和全面传播奠定基础。
(2)利用通信软件,加强新闻信息整合。5G通信技术的发展,衍生了众多移动通信工具,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通信软件为新闻信息进行多渠道传播提供了便利和支撑,但也为新闻采编工作者进行新闻采集带来了难度[2]。实际工作中,新闻采编相关工作人员,可先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获取热点新闻信息,综合各平台新闻信息发布情况,基于线下真实走访,了解新闻信息全貌,并根据人们关注点加强新闻整合,占据舆论主动权。
3.2 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新闻信息编辑
计算机技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作用,如转化新闻语言、加工图文信息、创建动态效果等。计算机技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应用,一方面通过便捷的工作形式,提高了新闻采编新闻信息编写和加工实效性,一方面基于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多形式和格式加工[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利用和功能开发。
(1)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文字处理。将线下采集信息输入和传送至计算机,借助计算机文字处理功能,完成稿件转化,并结合新闻信息呈现和传播需要,进行多字形和字体转化。
(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新闻信息可视化加工,借助多媒体技术、视频编辑技术等,将新闻信息进行图+文、文+视频、文+讲解、文+数据、文+表格等多形式编辑,通过流畅的场景切换、平顺的视频播放和适度的节奏,提高新闻信息视觉效果,加强新闻信息叙事效果。
(3)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新闻信息智能化采集、加工和发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功能愈发完善,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智能匹配等。新闻采编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在网络端输入关键词,或者是通过打开与新闻编辑匹配系统,进行语音文字转换、自动编写新闻信息编辑处理,提高新闻信息加工效率。
3.3 利用虚拟成像技术,加强新闻信息多形式呈现
虚拟现实技术是强化读者体验和给读者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一种虚拟成像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不仅有利于增强新闻信息真实性,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新闻信息叙述能力,更能增强与读者的交互性: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新闻信息场景,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经过等,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有全面认识、了解,引发读者关注;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虚拟人像,基于人像解读新闻信息,与读者进行近距离接触和实时交流,占据新闻舆论主动权,使新闻信息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事件发生原理演示和展示[4]。如,通过建构地球运动轨迹模型,增加新闻信息趣味性,由此增加读者阅读兴趣;④利用AI技术建构“社会热词”。AI技术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一种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应用优势是能够将想象内容完成建构。新闻采编工作本身就是从社会汲取新闻信息,基于人们关注热点和焦点,完成新闻信息再次传播,从而促使社会群众高度关注。从本质上说就是基于真实、所想和所要获得内容进行加工和传播。将AI技术运用到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和传播中,将使新闻采编工作进入全新工作形式,使新闻信息更契合和符合读者需求。
3.4 利用短视频技术,加强新闻信息传播
短视频技术是当前最新和最火的一种新闻信息发布形式。利用短视频进行新闻信息编辑、加工和发布,需要新闻采编相关工作人员,把握短视频信息传播中重点突出、节奏强、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特点,在新闻信息编辑工作中需加入短视频场景转换、氛围加强、文字强调、音乐等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下读者需求[5]。另外,短视频信息传播在时间上有着“短时长”特点,以视频信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优势在于能够让读者实现完整信息读取,而且方便了读者碎片化阅读时间。对此,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注重新闻信息时长和节奏上控制,向上迎合读者阅读需求,向下保持新闻信息舆论导向,以此彰显新闻媒体平台公信力,增加与读者的黏合度。
4.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发展的关键是基于新闻采编工作内容,工作本质和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新闻信息多而且真实采集,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到新闻信息多样且创新性编辑加工。只有做到新闻采编工作与新媒体环境的全面融合,才可推进新闻媒体行业实现转型与发展,才能使新闻采编工作者获得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建云.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23(24):86-88.
[2]王泽勇.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运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3):181-183.
[3]李朝敏.论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3):164-166.
[4]薛惠娟.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243-244.
[5]高秀莹.论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业务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