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浪潮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广播电视格局。本文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为主线,回顾了从模拟到数字化、高清化、三维化和卫星传输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智能化、沉浸式体验、移动化以及融合化等创新方向,阐述了其在驱动产业发展、助力媒体融合、引领服务升级、赋能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意义和展望,为广播电视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高清化;交互化;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1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浪潮。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广播电视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经历了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二维到三维、地面传输到卫星传输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极大地拓展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力。当前,以智能化、沉浸式体验、移动化、融合化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正在为广播电视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行业加快向智慧化、移动化、沉浸化、泛在化方向升级,开启智慧广电新时代。本文系统回顾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智能化、沉浸式体验、移动化、融合化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技术创新应用的意义和展望。
1. 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历程
1.1 模拟时代:开启广播电视新纪元
广播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马可尼首次实现无线电通信。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开始用于播放音乐和新闻,标志着广播时代到来。早期广播采用调幅技术,直至20世纪30年代,调频广播的出现,才显著提升了音质。电视技术则起步于机械电视,经过电子电视、彩色电视等阶段,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迅速普及[1]。模拟广播电视采用载波调制传输信号,易受干扰,频谱利用率低,但技术简单成熟,设备成本低,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全球普及。
1.2 数字化革命:广播电视技术的重大突破
20世纪90年代,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电视(DTV)先后进入实用化阶段。DAB采用MPEG音频编码和COFDM调制,DTV分为ATSC、DVB、ISDB等不同标准。数字广播电视在相同频谱条件下传输更多节目,图像音质明显提升,支持丰富的交互服务。数字化转换则提高了频谱效率,推动了广电与信息技术融合,为高清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广电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
1.3 高清化趋势:追求更优视听质量
21世纪初,高清电视(HDTV)开始普及,画面分辨率达到720P或1080P,是标清的4-5倍。高清电视带动了制播、传输、显示等环节的升级换代。2022年底,我国高清互动数字电视用户2.09亿户,高清节目覆盖用户数达1.73亿户(如表1所示),高清仍是广电行业的主攻方向。高清化趋势推动了广电全流程升级,丰富了用户选择,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4 三维化探索:营造沉浸式观感体验
为营造沉浸体验,广电界开始了三维化探索。3D电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3D电视掀起热潮,但因内容不足、观看不便等原因未能普及。近年来,全息电视概念兴起,能够再现真实三维场景,无需佩戴设备即可获得裸眼3D效果,但技术尚不成熟,商业化仍面临一定挑战[3]。尽管三维电视未完全成熟,但其代表的沉浸式理念正被VR等创新技术继承发扬,未来有望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新体验。
1.5 卫星传输时代:拓展广播电视覆盖范围
20世纪60年代,卫星传输技术开始应用于广播电视,极大拓展了覆盖范围。卫星直播技术实现了全球同步传输,1969年阿波罗登月吸引了约6亿人收看。卫星广播电视覆盖广、质量高、容量大,适合边远和海洋地区传输,截至2020年全球用户超10亿。但卫星传输也面临成本高、灵活性差、交互性不足等挑战。卫星与光纤、5G等地面网络融合发展成为了新趋势,以期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扩大覆盖、提升承载,为全民共享优质内容提供保障。
2. 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方向
2.1 智能化技术:重塑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智能算法可用于节目策划、选题挖掘、画面质量评估、语音识别、字幕生成、视频摘要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4]。例如,智能编辑可自动完成素材归档、标引、剪辑、特效处理等任务,实现“一键式”快速集成;智能生产可通过算法实现节目自动拆条、关键帧提取、智能审核等,节省人工操作;智能分发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送、个性化推荐,提高用户黏性。人工智能还可与虚拟现实、合成主播等新技术结合,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和数字人,创造沉浸式体验。在融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将赋予广播电视全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催生智能化新业态,引领行业变革和创新发展,塑造全新的智慧广电形态。
2.2 沉浸式体验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观感新境界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正在广播电视中得到创新应用,打造身临其境的观感新境界。VR可应用于全景直播、VR视频等新型节目形态,利用360度全景拍摄和声场还原,营造逼真的临场感和代入感,让用户仿佛置身现场[5]。AR可应用于体育赛事直播、演播室增强等场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场景无缝融合,增强信息的可视化呈现。MR可创造虚实交互的融合媒体体验,突破屏幕的限制。沉浸式音频技术如Dolby Atmos、DTS:X等,通过三维环绕声场再现,营造逼真的声音景观,提升临场感[6]。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广播电视内容向沉浸化、交互化方向发展,从“看”电视到“玩”电视,从观看到参与,从平面到立体,全方位升级用户体验。用户将成为内容的“主角”,透过“魔镜”感受异次元的奇妙世界[7]。广播电视内容将突破“第四面墙”,唤醒感官,触动情感,带来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2.3 移动化技术: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视的需求
移动化技术是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视需求的必由之路。早在3G时代,CMMB等移动广播电视技术就已经投入应用,支持手机、平板等终端接收广播电视节目。4G时代,eMBMS、NOTTV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移动视频的传输能力和用户体验。5G时代,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网络特性将极大促进移动视频的发展。基于5G广播的FeMBMS技术,可利用5G网络灵活分配广播和单播资源,实现高质量视频的移动化传输。5G+4K/8K、5G+VR/AR等技术也将推动移动视频迈向超高清、沉浸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移动化趋势也对广播电视内容制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内容生产需要适配移动终端的小屏、碎片化特点,采用竖屏拍摄、极简剪辑等手法,制作更加Short、Smooth的内容。直播报道需要利用5G网络实现更灵活、更快捷地回传。内容分发需要匹配个性化、交互化趋势,提供智能推荐、弹幕互动等服务。移动化时代,广播电视需要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实现内容、终端、平台的全面移动化,满足用户随需随享的收视新期待。
2.4 融合化技术:推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融合化技术正推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催生了网络视听、智能电视、IPTV等新业态,实现了广电内容的互联网化传播。HbbTV、Hybridcast等技术可将广播与宽带网络融为一体,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互联网直播协议HLS、DASH等广泛应用于广电CDN分发平台,提升了视频的接入和分发能力。多屏互动技术可实现电视屏与手机屏、平板屏的连接互动,开展电视购物、体育竞猜等业务。物联网技术与广电结合,可通过电视大屏控制智能家居。广电与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将推动精准策划、智能生产、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变革创新。广电还可与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平台开展内容与服务合作,构建大内容生态。融合化发展将重塑广播电视产业格局,推动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从内容提供商向智慧服务商升级,从单一播出平台向多元传播渠道拓展,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通过技术赋能和产业融通,广播电视将重构新型传播生态,开创媒体融合新局面。
3. 广播电视技术创新应用的意义和展望
3.1 技术创新驱动广播电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先进的制播技术如4K/8K、HDR、AR/VR等,可显著提升节目内容的清晰度、色彩表现力和沉浸感,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同时,先进的压缩编码技术如HEVC、AVS3等,可在同等带宽条件下传输更高质量的内容,大幅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缓解日益紧张的频谱资源压力。智能化技术在节目制作、内容分发、运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技术创新正在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向高清化、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2 技术创新助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的深度融合,使得广播电视内容的采集、制作、分发、呈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网络化、平台化、移动化传播为传统广电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使其触角延伸到移动端和社交平台。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技术重构了广电的叙事方式和产品形态。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走向相融阶段,从内容、渠道等浅层次融合向技术、平台、数据等中层融合以及体制机制深层融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3.3 技术创新引领广播电视服务智慧化升级
技术创新正在推动广播电视服务向智慧化、精细化升级。智慧广播电视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贴心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手势控制等自然人机交互方式,获得个性化内容推送和交互式体验。智能内容生产、智能编排播出、智能审核监管等应用场景的实现,将提升广电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广电版权领域的应用,也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更加高效便捷。技术创新将助力广电业从数字化阶段迈向智能化、智慧化阶段,构建起媒体融合、协同发展的智慧广电新生态,更好地服务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
3.4 技术创新赋能广播电视国1dsmFLmU96WvnTGIjbsrM0+Qb1z84DSvOv0xQOSmXrI=际传播能力提升
技术创新为提升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注入了强劲动力。先进的内容制作技术可极大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品质,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沉浸式、交互式等创新表现手法的运用,可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渠道,实现了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由单向度向多维度拓展,由单一手段向融合手段升级,由语言传播为主向多元传播转变。未来,广播电视将进一步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与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模拟到数字化,从标清到高清,从二维到三维,从地面传输到卫星传输,广播电视技术经历了一次次革命性的突破。而今,面对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浪潮,广播电视正在酝酿新一轮变革。超高清、智能化、沉浸式、移动化、融合化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广播电视的视听体验、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发展必将进一步加速,为人们带来更加智能、沉浸、泛在的极致体验,为广播电视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广播电视必将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破浪前行,谱写智慧广电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郭建波.5G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02):237-240.
[2]曹震.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2):142-143.
[3]弥俊伟.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21):105-106.
[4]陈志成.大数据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4):40-42.
[5]华荣平,王桂琴.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势分析[J].通讯世界,2017(14):130-131.
[6]潘伟杰.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思路与方法[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03):34-36.
[7]孙策.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征及有效措施[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03):62-64.
作者简介:简安民(1965—),男,贵州遵义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