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下,中波发射台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波台需要积极寻求突围之路,以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本文分析了目前本地区中波台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同业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智慧台站;突围之路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04
中波广播是载波频率在中波频段的无线电广播,按照国际频段进行划分,中波范围为300~3000 kHz。我国中波广播的频率范围为525~1605 kHz。中波广播的原理主要是在发射过程中,发射机先将音频信号通过幅度调制成无线电磁波,再通过天线将这些电磁波发送到空间中去。收音机作为接收器在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后,把它解调成出原来的输入音频信号。调幅广播是中波最广泛的应用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夜间传播特性,中波广播可以在夜间传输到非常远的距离,适合进行国家或区域广播。中波传输有两种形式——地波和天波[1]。白天主要通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传播,地面的影响使无线电波衰减,传输距离较短,但传输稳定,接收效果较好;夜间电离层在高空较低,部分无线电波被电离层反射和传播,传播距离相对较长[2]。因此,中波广播的范围在夜间比白天更大。中波广播主要用于国内广播,中波发射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广播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发展迅速[3],新技术也应用于中波广播电台。无线广播是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平台,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线广播在新时代更加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大众服务[4]。随着融媒体发展向纵深推进,传统发射台站人员的融媒体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新媒体知识了解匮乏,知识体系更新跟不上。设备陈旧,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在这场时代的大变革当中,如何顺利转型,顺利实现突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阐述传统中波台站目前的现状,分析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中波台站的困境,积极探索了传统中波台站突围之路,提出了应对措施:实现智慧台站建设,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培养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策略。
1. 传统中波发射台目前的现状
1.1 受众规模逐渐缩小
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频谱资源已经变得非常紧缺,中波广播的频段逐渐受到挤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波传播范围和效果。二是数字化广播技术的大力推广同时削弱了中波广播的竞争力。数字化广播具备更高的音质和超强的抗干扰能力,逐渐吸引了更多听众。三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提升,使用便携式无线电收音机的听众的确在逐渐减少,许多人更倾向于通过新型智能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因此中波广播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减少。
1.2 技术设备更新滞后
我台目前使用的是两台哈里斯的200 kW的DAM发射机。这两部机器是哈里斯公司2004年左右生产的,至今已经二十年了。由于是2000左右的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该公司再也没有制造相关中波广播发射机,辉煌留在了过去[5]。目前机器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频繁出现软故障。
1.3 维护成本变高
DAM发射机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系统先进,可实现不间断、高质量的工作,但是它们内部集成电路的耐热性和抗脉冲性都很差,损坏几率很大,因此维护人员要及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再通过传统的听、闻、看的方式进行检修维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我台设备逐渐老化,维护难度和成本也相应增加。为应对突发故障,我台备有应急预案和备品备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采购和维护设备,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检修维护成本。
2.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中波台站的困境
2.1 融媒体发展意识跟不上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它要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然而,部分员工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媒体融合的深远影响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一是对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员工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媒体融合对于提升媒体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未能将其作为优先发展方向。二是新媒体认知不够全面。对于新媒体的特点、运作方式和受众需求,部分员工了解不够深入,这限制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三是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新媒体的积极性。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员工未能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这导致他们在推动媒体融合过程中显得被动和滞后。
2.2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技术赋能效果减弱
融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同时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更精准的用户定位、更丰富的互动体验。受到技术发展限制、节目内容缺乏多样性、接收体验质量降低以及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等负面因素的冲击,中波广播的技术驱动力有所下降,导致听众数量显著减少,进而影响了整体的经济效益,难以与融合媒体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此外,这些挑战也对中波广播领域的技术创新、资源多元化利用以及后续研发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新型全媒体人才匮乏
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中波广播和中波台站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技术人员需要进行转型,以适应新媒体业务的发展需求。然而,尽管技术人员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采编、运营管理以及技术应用等多种信息载体制作技能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此外,对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储备也显得不足。为了培养既具备专业深度又具有广度,能够在不同媒体和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实践。
3.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中波台站突围之路
3.1 实现智慧台站建设
发射台智慧台站监控系统是确保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信号稳定的重要技术平台。在融媒体时代,发射台智慧台站建设的技术要求、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以下是发射台智慧云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点。
3.1.1 自动化监控系统
自动化监控系统是智慧台站监控系统的核心,它不仅能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对整个发射基地的远程操控和监控,还能实现对发射机及其附属系统的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保障安全播出工作顺利完成。
3.1.2 远程操作功能
远程操作功能系统允许操作人员无需现场值守,在控制中心对发射台进行操控,以实现远程实时的监控,具有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可靠的网络连接能力。
3.1.3 数据采集与实时显示
智慧台站监控系统能够监测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环境参数,同时实时显示发射机的工作状态、信号质量等关键数据。该系统需要实时采集外界的环境数据和机器数据,有利于检修维护人员全面了解当前发射台的运行情况。
3.1.4 故障报警与处理
故障处理系统具备故障报警和自诊断功能,在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提供可行性的处理意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发射台运行过程中的检修维护效率,能够确保广播信号的稳定传输。
3.1.5 系统维护与数据记录
智慧台站监控系统还包括数据记录、系统维护功能。系统需要记录操作日志、报警信息,这样能够为后续的系统优化和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还能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3.1.6 抗干扰与环境适应性
智慧台站监控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抗干扰能力,确保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此外,系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如高温、大雪、冻雨、高湿等)正常运行。
3.1.7 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
智慧台站监控系统界面设计应考虑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支持自定义配置和多种显示模式,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可以提供直观的用户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监控和管理工作。
3.1.8 系统集成与兼容性
发射台智慧台建设需要与现有的网络环境、广播电视设备兼容,实现系统集成。同时,平台应支持与其他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从而能实现更广泛的监控和管理功能。
智慧台站建设和运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用户需求。通过智慧台站的实施,传统发射台站可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可靠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聆听体验。发射台智慧云平台建设能够更加高效、稳定的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满足融媒体时代对发射台监控的高标准要求。
3.2 培养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
3.2.1 探索DRM数字广播
DRM发射机是一种用于数字音频广播的设备,它特别适用于长波、中波和短波频段。DRM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利用现有频谱资源进行高质量音频广播的方法,同时具备穿透和绕射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非常适合移动接收和便携式接收,我台作为最大的省级中波台站,也在应积极探索DRM发射机的关键技术。
DRM发射机具有强大的穿透和绕射能力,能够提供广泛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地区。与模拟AM广播相比,DRM发射机在保持相同覆盖范围的情况下,所需的功率更低,提高了发射效率和经济效益。利用音频数据压缩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RM系统能够显著提高音质,增强信号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DRM系统还能提供附加业务和数据传输,如紧急预警信息、交通信息等。我国在从最初的试验性质的广播,到现在建立起覆盖全国的DRM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RM短波广播国家之一,在DRM数字广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DRM发射机作为数字广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应用对于提升广播质量、扩大覆盖范围、增加服务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DRM发射机将继续在全球广播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3.2.2 利用无人机进行检修维护
为确保播出安全,我台需定期对户外天馈线系统开展细致的检查和维护工作,以便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并进行紧急修复。然而,仅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查和常规测试方法无法满足全面性、高效率和快速响应的需求,且这些传统方法在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上存在不足,导致天馈线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和报告。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参与天馈线系统的例行检查,可以有效提升巡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发射台站天馈线系统的运维能力。利用无人机进行关键节点的缺陷检查、线路磨损点的识别以及塔架锈蚀情况的准确评估,能够实现100%的准确率。
当机房发生意外停机时,机房工作人员和维修团队须迅速采取行动。机房工作人员应立刻执行机房的巡查工作,而天线维护团队应在天气条件允许无人机飞行的情况下,使用无人机的自动巡检功能对相关天线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或通过人工操作进行巡检,以便快速定位故障。在无人机执行巡检任务的同时,维护人员应做好应急抢修的准备工作。根据无人机巡检的结果,可以制定具体的抢修计划,从而有效减少故障恢复所需的时间。在计划的停机检修期间,还应对其他天馈线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为制定后续的维修计划提供坚a8d4b2f75d2bf21b24465f5433b764c43d465a4f56b0d2631a7fb545adfbe679实的数据支持。
3.2.3 探索跨界创变之路
首先,建立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专注于打造高品质账号,并开展“文旅结合”“创意绘画教程”“科学普及短视频”等多元化项目,以此培育我们自己的网络名人并建立品牌知名度。其次,拓展短视频团队的成长路径。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建立联系,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与不同频道合作,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一支能够独立完成内容创作、拍摄和剪辑的专业团队,勇于突破自我限制,积极投身于主流竞争领域,为广电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最后,重点推进省级电视台的品牌项目。主动融入全台产业的创新发展中,通过这些项目助力电视台实现创新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
3.3 打造具有全媒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传统发射台站拥有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具备采访、写作、摄影、录音和编辑等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应当根据团队成员的各自特点和需求,实施定制化的培训计划,包括加强新闻采访、编辑写作等传统媒体技能的培训,同时引入新媒体技能的学习,例如社交媒体管理、数据解读和视频编辑等。通过这些培训,我们旨在提高团队成员的媒体专业技能,并鼓励那些原本只具备单一技能的人才向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肩负起推动媒体融合进程的使命。
4. 结束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极大冲击[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传统中波发射台站也是岌岌可危。如果在时代的浪潮中,不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不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的改革,必将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在做好安全播出的前提下,传统发射台站应积极拓宽发展渠道,争取在融媒体时代发展中,保持更强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祥,舒杰磊,李立瑛.中波发射台全业务信息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0,47(1):81-84.
[2]陈峰.中波发射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改造措施[J].广播电视信息,2019,330(10):88-90.
[3]李新明.中波发射台站发射机智能控制及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2020,465(1):246-247,251.
[4]杨丛林.中波广播发射台的电磁干扰及其应对措施[J].数字通信世界,2020(4):99
[5]乔守泉中波发射台发展建设构想[J].数字通信世界,2022(4):146-148
[6]韦铮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广播媒体的转型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