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的二次函数

2024-10-21 00:00夏瑞瑞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9期

摘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在不同领域问题解决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存在性问题、动点变化到与不同图形的碰撞融合,二次函数在解题中展现着自己千变万化的魅力.聚焦二次函数与不同图形交叉融合的综合题模型,剖析二次函数综合题的求解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圆;平行四边形;矩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6-0033-03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中考数学的热点问题,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年中考数学试题中,它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以二次函数与不同几何图形融合的综合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启发学生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1二次函数与圆的综合性问题

在圆与二次函数图象融合的综合性问题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图形结构特征,充分利用圆的有关几何性质解决问题[1].

例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c与x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下表给出了这条抛物线上部分点(x,y)的坐标值.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M的坐标;

(2)P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长为1的一条动线段(点P在点Q上方),求AQ+QP+PC的最小值;

(3)如图2,点D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D作DF⊥x轴,垂足为F,△ABD的外接圆与DF相交于点E,线段EF的长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求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表1给出的抛物线上部分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抛物线解析式,这也是求解函数表达式常用方法之一.对于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一方面可利用配方法求解,另一方面可直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求解.由表1可知,A(-1,0),B(3,0),C(0,3).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x-3),将C(0,3)代入,得3=a(0+1)(0-3),解得a=-1,所以y=-(x+1)(x-3)=-x2+2x+3=-(x-1)2+4.由此可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其顶点坐标为M(1,4).

(2)点P和点Q的位置不确定,点A和C点的位置是确定的,所以需要改变某些点的位置,尝试寻找三点共线的位置,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显然,需将三条线段之和转化为两条线段之和,减少不必要的线段.由于线段QP的长度确定,所以可尝试使得A,Q,C存在三点共线的情形.结合图形易发现,将C点进行平移可出现A,Q,C三点共线的情形,故需添加辅助线.

如图3,将C点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C′0,2,连接BC′交抛物线的对称轴x=1于点Q′,过点C作CP′∥BC′,交对称轴于点P′,连接AQ′.因为关于直线x=1对称,所以AQ′=BQ′.因为CP′//BC′,P′Q′∥CC′,所以四边形CC′Q′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P′=CQ′,Q′P′=CC′=1.在Rt△BOC′中,BC′=OC′2+OB2=22+32=13.由于A、B点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处于对称轴的两边,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AQ′+Q′P′+P′C=BQ′+C′Q′+Q′P′=BC′+Q′P′=13+1.

(3)如图4,连接BE,因为点D在二次函数上,所以可设D(t,-t2+2t+3),且t>3.

因为EF⊥x轴,所以DF=--t2+2t+3=t2-2t-3.根据所设点D的坐标可确定点Ft,0,所以BF=OF-OB=t-3,AF=AO+OF=t--1=t+1.因为四边形ABED是圆内接四边形,所以∠DAF+∠BED=180°,又因为∠BED+∠BEF=180°,所以∠DAF=∠BEF.因为∠AFD=∠EFB=90°,所以△AFD∽△EFB,所以EFBF=AFDF,即 EFt-3=t+1t2-2t-3,所以EF=t+1t-3t2-2t-3=t2-2t+3t2-2t+3=1,所以线段EF的长为定值1.

点评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圆的综合性问题,对于问题(2),其本质就是“将军饮马”几何模型,但并不能直接套用模型,需要学生结合轴对称和平移等图形变换才能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找到AQ+QP+PC最小时点P和点Q的位置也是解题关键.对于问题(3),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寻找相似三角形,可为问题解决提供简洁清晰的思路.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明白“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为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奠定基础.

2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的综合性问题

例2如图5,已知抛物线y=ax2+bx+4(a≠0)与x轴分别相交于A(1,0)和B两点,于y轴相交于点C,对称轴为x=2.5.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5,若点P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Q,连接OQ,当线段PQ长度最大时,判断四边形OCP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如图6,在(2)的条件下,D是OC的中点,过点Q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且∠DQE=2∠ODQ.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F,使△BEF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抛物线y=ax2+bx+4(a≠0)与x轴交于A(1,0),且对称轴为x=2.5,从而可得a+b+4=0,-b2a=52,解得a=1,b=-5.故y=x2-5x+4.

(2)由(1)可求得点B,C坐标.令y=x2-5x+4=0,解得x1=1,x2=4.令x=0,则y=4,所以点B坐标为4,0,点C坐标为0,4.点P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C重合),设直线BC的表达式为y=kx+t,则t=4,4k+t=0,解得k=-1,t=4.故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4.设点P坐标为x,-x+4,则点Q坐标为x,x2-5x+4,从而可得PQ=-x+4-x2-5x+4=-x2+4x,故PQ的长度与二次函数有关.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当x=-42×-1=2时,线段PQ的长度最大,最大值为PQmax=-22+4×2=4,所以点P坐标为2,2,点Q坐标为2,-2,此时OC=PQ,由题意可知OC//PQ,故四边形OCPQ为平行四边形.

(3)根据已知条件可直接写出点D坐标为0,2,点Q坐标为2,-2,所以直线DQ的表达式为y=-2x+2.如图7,过点Q作QH⊥x轴于点H,则QH//CO,故∠AQH=∠ODA.

因为∠DQE=2∠ODQ,所以∠HQE=∠HQA,故直线DQ和直线QE关于直线QH对称,可设直线QE的表达式为y=2x+r,将点D(0,2)代入y=2x+r中,得r=-6,所以直线QE的表达式为y=2x-6.与二次函数表达式联立y=x2-5x+4,y=2x-6,解得x=5,y=4.故点E的坐标为(5,4),由题意设点F坐标为(0,m),由点B,E的坐标可写出BE2=(5-4)2+(4-0)2=17,要使△BEF为等腰三角形,则存在三种情况:①BE=BF,即16+m2=17,解得m=±1;②BE=EF,即25+(m-4)2=17,方程无解;③BF=EF,即16+m2=25+(m-4)2,解得m=3.125;所以点F的坐标为(0,1)或(0,-1)或(0,3.125).

点评问题(1)是常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问题(2)中出现四边形,目前学生学习过的规则四边形数量有限,可从已知图形开始尝试证明,题目中的平行线为解题者提供了思路.因为该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所以可以尝试证明该四边形是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因正方形、矩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且图象的大致形状不满足梯形,所以首先考虑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证明方法多样,含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证明方法有两种,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或“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然后利用二次函数性质可以发现这一组平行的对边是相等的,故可证明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问题(3)中学生需要寻找等腰三角形中三个点的位置,可以先在题目条件中首先求出确定点的位置,然后假设不确定点,通过点坐标表示线段长度,对不同情形进行分类讨论,使用这种解题思路,学生不需要画图辨别,只需要通过不同点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求解出结果.

3结束语

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函数问题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图形结构特征直观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使用图形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脱离原本的条件关系,函数关系式就是其中的限制条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抓住问题关键,为问题解决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1] 张继华.数形结合解决二次函数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23(10):6-7.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