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纪念章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和文化载体,在其制作和设计过程中涵盖了广泛且复杂的题材和设计要素。纪念章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生肖、伟人、历史事件、文化庆典等,这些主题通常与特定的人物、历史时期、价值观以及象征意义紧密相关。纪念章的主题决定了纪念章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纪念章的设计要素包括图案、色彩、材质、形状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纪念章的外在形态。图案包括人物形象、景观、象征性图标等。色彩能够增强情感表达。材质也至关重要,如铜、银、金等,不同材质能够赋予纪念章不同的质感和寓意。形状可以与主题相呼应,如用特定的形状来强调主题的特点。在纪念章的制作中,形式语言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使设计更加有力地表达主题和情感,这其中涵盖了雕塑、平面设计、材质的选择与融合等多个方面。例如,雕塑技巧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平面设计则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不同材质的融合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质感和层次感。本文对罗永辉大铜章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
二、罗永辉大铜章作品形式语言分析
罗永辉大师在纪念章的设计中将中华文化与形式语言进行了融合,这种融合既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使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设计语言和风格。罗永辉大师将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性元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中,以传达特定的情感。例如,他通过传统的图案、造型、色彩等表达吉祥、团结、希望等主题,而这些元素常常与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具力量和深度,从而引发共鸣。在历史和传统的继承方面,罗永辉大师在设计中借鉴传统艺术风格,将它们重新诠释并融入现代纪念章设计中,这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作品具备了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和文化内涵。在材质和工艺的传承方面,罗永辉大师运用传统工艺,如金属铸造、雕刻等,赋予作品独特的质感和纹理。通过运用这些工艺,不仅使作品具有现代感,而且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对符号的重新演绎方面,罗永辉大师以全新的方式将它们重新演绎,使得这些符号在作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的做法不仅使设计更具创意,还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符号本身的深层思考。罗永辉大师在纪念章设计中融合中华文化的丰富元素,不仅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且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这种融合使得他的设计语言变得独特而丰富,同时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以加深文化认同。
(一)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章
根据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 227人遇难、17 923人失踪、374 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8 708人,失踪17 923人。四川除攀枝花市和宜宾市之外的19个市(州)均有人员遇难,尤其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广元市伤亡严重,5个市(州)遇难人员均超过4000人,其中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伤亡均超过万人。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很多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向灾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渡过了难关。
以此为背景,罗永辉大师设计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章(见图1),通过作品将地震时间、地点、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以及与悲剧对比强烈的人们的友爱、救援等多样性场景进行有效组合,最终反衬了人们在灾难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爱、坚强不屈的精神。罗永辉大师的设计理念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章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如何巧妙地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在纪念章中,罗永辉大师使用破碎的块和完整的块来表达地震带来的破坏和人们的友爱、救援。破碎的块象征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悲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完整的块,上面有一个托起的小孩和周围的救援之手。这个完整的块代表着人们的团结和希望,同时也传达了灾难中人们坚强不屈的精神。纪念章中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被巧妙地散布在破碎的块中,这种设计方式既表达了地震的突发性,也与破坏的主题相呼应。通过将这些信息融入破碎的块中,更加直观地展示了灾难的冲击。完整的块上的小孩和救援之手构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场景,强调了人们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小孩被托举着,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周围的救援之手则象征着人们的关爱和援助,为整个作品注入了一股积极的力量。通过对比破碎的地震场景和完整的爱的场景,构建了情感上的冲突和和谐。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悲伤,也凸显了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坚强和团结。这种构建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表达。罗永辉大师成功地将多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深意和情感的作品。这个纪念章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对人性的赞颂和对生命坚韧的致敬。
通过上层完整的块,可以看到人们将焦点导向到作品上方,通过梯形的手臂延长线自然延伸到幼儿伸出的小手和众多人们施救之手的连接,强化了纪念主题的表达。梯形的手臂和伸出的小手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平衡。在纪念章的背面同样是利用破碎的块、完整的鲜花和主题语块构成,将多种元素统一起来,强烈地表达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章的主题——爱!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每个油泥石膏的线条都非常清晰、准确,体现了罗永辉大师高超的雕刻技艺(见图2)。
(二)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纪念章——“象”
据史料记载,大象很早就成了人类的朋友,并能为人类提供帮助。大象分布极广,大约在四千万年以前,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各洲都有它的足迹,然而现在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大类。非洲象数目的锐减,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对森林、草原的开发与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的地盘缩小,环境恶化,导致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涨。二是滥加捕杀。这不但是因为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上对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还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象牙同黄金和钻石一样,被视为一种价值稳定的硬通货,进而导致西方一些大银行竞相争购和储存。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动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猎象牙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他们总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去捕杀大象。目前,大象已被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列为“濒危动物”,并被列为世界十大最受贸易活动威胁的物种之一。为了保护濒危大象,肯尼亚等国曾呼吁对象牙贸易实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严惩偷猎行为,防止大象灭绝。
以此为背景,罗永辉大师设计了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纪念章——“象”(见图3),在这个作品里同样将和大象相关的元素像讲故事一样的表达出来,人们不但通过发展城市侵占大象的生存空间,而且通过杀戮大象获取象牙(在这个作品里通过准星来表达),使得大象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试图形象地刻画大象的内心——焦虑、愤怒、忧伤。这个大铜章就是通过多样性的元素利用块的导向完成这个故事的表达的,最后引出主题——“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罗永辉大师比较讲究东方艺术,强调意境,所谓神与物游,“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罗永辉大师将作品分为三块,从左至右分别是城市扩展、大象思考和生存环境。在这个构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比例的不同,左边城市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最右边的生存环境被挤占的很小。各种元素如城市、水泥、灯光、准星、人类足迹等被环绕分布在画面周围,周围的这些元素指向的中间的空白就是整个作品的重心。在大铜章的正面(见图4),整个左半部分都被人类占据了,顺着高突的鼻子和象牙导向可以看到整个作品的重心是一只眼睛。
罗永辉大师将大铜章和东方美学进行结合——“我一直在追艺术、追形式,在那根线条上徘徊行走。有一天我试着做了一只眼睛,突然发现它的眼睛多么善良和平静,我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人类不禁挤占大象生存空间还要杀戮。对于这种状况,大象的心情如何通过这只眼睛表达呢?睁着眼睛是正常的,后来觉得应该闭上,但那条弧线来回试,不同的弧线传达了不同的情绪,但总觉没到位,再后来改成一条平线,平线是什么?沉默、无奈、平静、担忧、祈祷、静待。”罗永辉大师对这个眼睛线条的设计形式、意图和心灵感受是密切相关的。在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纪念章——“象”大铜章正面,这个平线的眼睛,透露出了大象复杂的情感。城市、射线等直线条的使用表达了强烈的人类活动,大象右边的自然轮廓和左边的曲线像撕裂的伤口一样的轮廓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人类对大象的伤害和大象的温柔。在最右边则是自然形态的曲线,并且在处理手法上进行了弱化处理,通过减小面积、凹陷,更还原了大象的生活环境缩减、弱化的情况。在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纪念章——“象”大铜章背面(见图5),模糊的鲜血之上的清晰的主题词形成对比和统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九个大字赫然在目。鲜血淋漓而下,浸染了字迹,却不能模糊它的力度。在共生的世界,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妄自尊大,当恣意破坏成为习惯,未来付出鲜血的就是人类自己。
三、结论
形式语言在大铜章制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材质、工艺、图案、色彩等多个要素的综合运用,提高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通过运用合理的形式语言,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情感传达,并彰显了作品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罗永辉大师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大铜章制作中,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华文化符号等的重新诠释,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独特的设计语言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出了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思考。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多种元素融合成一个富有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大铜章作品,并使作品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