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东兴京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当前面临传承断层、传承载体减少、传承机制不健全、传承人才匮乏等困境,破解传承难题,需要创新传承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传播方式,构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非遗资源活化利用、节庆品牌打造提升、文化骨干人才培育。通过系统化的保护传承、多维度的创新发展,必将推动东兴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关 键 词] 东兴京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模式;实践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东兴京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东兴京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呈现出传承断层、载体减少、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问题,亟须创新传承模式,破解传承难题。这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只有创新传承路径,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让民族文化基业长青。
一、东兴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
当前,东兴京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部分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淡漠。许多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因缺乏传承人和保护措施而濒临失传。这些问题不仅发生在东兴京族,也是许多少数民族面临的共同困扰。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刻不容缓,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1]。
(二)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日益减少
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非物质形态的语言、习俗等,也需要物质性的聚落、建筑等载体。然而,在城镇化的推进中,许多古朴的村落、传统的建筑和田园景观被现代化建设所取代,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消失殆尽。有的村落空心化日益严重,传统文化已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现代传媒和娱乐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持续减少,精神传承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进而给传统文化的传承蒙上了阴影。
(三)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有待健全
完善的传承机制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保障。目前,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主体不够广泛,社区、社会组织、民间艺人等作用发挥不充分。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较为单一,现代传播手段运用不足。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的整体合力不强。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工艺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四)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匮乏
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根本在人。东兴京族许多传统技艺主要依靠师徒传授、世代相袭。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就业方式的改变,不少传统文化项目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技艺随着传承人的凋零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现有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较为有限。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置还不够完善,传统文化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高,专业人才急缺。传统文化传承后备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兴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探索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承格局
东兴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传统文化传承格局中,政府要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的关键作用,系统制定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项目资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传统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基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应当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所以,要充分发接社区在群众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文化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并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在传统文化普及、非遗技艺展示等方面发光发热。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中,在资金支持、技术赞助等方面贡献力量。这样社会各界携手并进,从而形成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2]。
(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融合
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赋予传统文化以创新的内涵和时代的价值。要深入挖掘东兴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科技、时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特色鲜明的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开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让游客在参与互动中亲身感受东兴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发挥人才优势,加强文化创意设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激活传统工艺,开发极具东兴京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文化产业化的思路,推动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绽放时代光彩。
(三)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
新时代呼唤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微视频、短视频、文化直播等新媒体产品,生动展现东兴京族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要讲好东兴故事,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积极策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线下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庆、非遗项目展演、主题展览等,在社会互动中引导人们亲近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精心打造一批体现东兴京族文化特色的“走出去”项目,提升东兴京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推动东兴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四)构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对于东兴京族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东兴京族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对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兴京族文化的魅力。开发智能化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确保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构建智慧文化云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共享利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注重数字化与实体保护的结合,在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实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确保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得到妥善保存。
三、东兴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保护传统村落,振兴乡村文化
东兴京族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其整体性保护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在保护工作中,应注重村落格局、建筑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延续村落文脉。通过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维护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深入挖掘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潜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设计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支持建立民宿、特色餐饮、手工艺坊等,这样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让传统文化在生产生活中“活”起来。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兴旅、以旅促文”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此过程中,注重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确保村落在发展中保持独特魅力。建立健全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利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来保持建筑原有风貌。
(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传承表现形式
东兴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系统梳理和保护这些珍贵资源是当务之急。当前,应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并分类建档,实施抢救性保护。对濒危项目,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创新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蕴含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展演、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与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开发蕴含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转化。在传承创新过程中,注重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避免过度改造导致文化失真。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为有志于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提供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总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4]。
(三)打造传统节庆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东兴京族传统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独具魅力的节庆品牌可以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立足传统节日,创新节庆形式,丰富节庆内涵,增强节庆活动的文化感召力。设计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艺术展览、美食品鉴等,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魅力。规范节庆活动组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扩大节庆活动的影响力。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提高节庆活动的群众基础。以节庆为纽带,促进东兴京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增进民族团结。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东兴京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持续举办高质量的节庆活动,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品牌,如“东兴京族文化节”,形成固定的节庆IP。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光影秀、全息投影等,提升节庆活动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开发节庆相关的文创产品,延伸节庆品牌价值链。
(四)培育文化骨干力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培育文化骨干力量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制定科学的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骨干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承领军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民间文化团体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等支持,发挥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政策,在项目资助、荣誉表彰等方面向基层文化骨干倾斜。设立文化传承专项基金,为优秀文化项目和人才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如举办文化论坛、艺术节等,为文化人才成长搭建舞台。建立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估文化人才的贡献。加强文化人才的权益保护,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动态跟踪文化人才发展情况。开展“文化传承人”认定工作,对认定的传承人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鼓励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化的文化传承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师徒制”,促进传统技艺的代际传承。组织文化骨干赴外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能力[5]。
四、结束语
东兴京族的灿烂文化,凝结着民族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彰显活力。唯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举措,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东兴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彭珊雪嵌.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三),2024:98-103.
[2]赵伟军,周慧.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丝网印刷,2024(11):64-66.
[3]宋少慧. 鄂温克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C]//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体育卫生研究会,中国岩画学会体育岩画研究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四),2023:3.
[4]巨英,嵇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立法保护:历史、现状和特点[J].传承,2023(4):10-16.
[5]于春梅,张宇,潘贺男.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探析[J].理论观察,2023(12):15-18.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