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助力“强省会”建设探究

2024-10-21 00:00:00韩欣芝
文教资料 2024年8期

摘 要: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从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强省会”五年行动提供优质人才支持。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强省会”

2021年,《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指出,到2025年将贵阳建设成为首位度更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更大的中心城市、生态性更强的功能城市和幸福感更足的宜业城市。[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工作部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地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贵州经验,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12月印发了《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社会的技能教育网络、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西部农村技能教育示范工程、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发展制度和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等七大举措。[2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最为直接有效的教育类型,是最能够满足经济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显著生产性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够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技能特长,再将技术技能特长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对于贵阳市属职业院校来说,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区域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为“强省会”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智力支撑。

一、贵阳市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于“强省会”建设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3在办学方针上,贵阳市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统一起来,落实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为“强省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根本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4,因此,贵阳市属职业院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区域人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强省会”建设提供教育方针上的引领,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二)现实意义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整体谋划,明确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5,同时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调“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6。因此,贵阳市属职业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为“强省会”五年行动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尤其是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此外,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下行趋势,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贵阳市属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缓解国民经济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助力“强省会”五年行动。

二、贵阳市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在助力“强省会”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善

“强省会”五年行动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考核标准不仅包括GDP情况,同时也包括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总量。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国内省会城市均已经达到“强”的标准,但是“强省会”五年行动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市局单位,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而对人口外延拓展却缺乏具体指示。新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扩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助力“强省会”行动的关键,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为“强省会”五年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方案》没有提及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需要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协调、统筹安排,但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于助力“强省会”行动缺乏长效服务机制,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有所欠缺,学校面向人才就业创业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教师参与度不高,导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省会城市产业发展需求,未能突出就业导向的工具性价值,从而限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对接欠精准

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受到学校、教师和教材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从学校层面看,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之间双向流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缺乏精准对接。从教师层面看,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方法趋于传统,不少教师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中,双导师团队建设和现代学徒制推进效率低,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从教材层面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理念与产业需求、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各环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实习实训过程中的教学资源还存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协调创新中心等场所的设备未能被充分开发利用,实践操作手册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1+X证书制度的技能证书教材缺乏实践指导性等问题。另外,理论教材和实践手册等都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素质要求未提高,导致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匠精神被忽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综合竞争力。

三、贵阳市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助力“强省会”建设的突破路径

当前,我国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发挥人口资源红利,从而提升世界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一)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中央出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技术、设备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作用。[7贵阳市属职业院校可大力推广区域订单班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管理,整合协调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四方资源,以行业协会为指导,搭建政校企三方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深刻解读城市政策发展要求,鼓励师生将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城市发展建设中。贵阳市属职业院校应强化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将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助力城市产业发展升级。校企双方共同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校企之间科研成果共享,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其次,加快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可开展制度化、周期化的教师培训,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与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搭建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高质量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注重与行业、企业、学校和政府四方需求的衔接与统一。为此,职业院校应开发科学有效、多元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专门的职业教育教材研发团队,深度开发教学资源,将工匠精神、产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中。此外,职业院校应调动教师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改变传统课程开发体系,吸纳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部教学资源的整合度,动态调整更新专业、课程标准,发挥各项标准在教学中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具体而言,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行业、大数据、大健康行业人才的培1bee7a0e86a994a63fbe95fd7a1ca419养,对接地方产业经济,紧扣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革新;教学方法要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教学实践模拟仿真练习,使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能够实时共享互动。在教学评价方面,职业院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的信息化手段,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指标,注重对教师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以激发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的塑造作用。

再次,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当前,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应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对标职业技能的国际标准,以及优质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探索符合中国国情、贵州省情的职业教育模式,助力“强省会”建设。与此同时,信息化快速发展能够让职业教育实现跨区域共商共建共享,远程教育能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提供技术保障。职业院校应通过中外师生双向流动,促进中国与世界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组织师生参加世界级别的技能大赛,促进赛教融合,培养更多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走出去”办学,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贵州经验。

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要从观念上进行调整,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人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还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学历提升渠道,使当前职业教育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向,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包含三个维度:一是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8

首先,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将职业道德培养放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首位,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在优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方面下功夫,助力区域经济深化改革,实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互补、共赢。

其次,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接新兴产业,适应新发展格局,聚焦产业转型关键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大生态等区域新兴产业为指引,加快紧缺专业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和“技术技能”两个人才建设方向,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职业院校要建设更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资源与岗位实际操作的精准对接。在院校治理上,职业院校要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聚焦产业转型关键期,提升学校治理建设水平,实施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严抓招生、就业两大关键环节。在校园氛围上,职业院校要营造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和劳动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助力区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适应人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美好期待的有力回应。在具体案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可开展退伍军人、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再培训,让他们享有接受更公平的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再就业,为城市发展贡献技术力量。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职业院校应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人的职业思维、素养、习惯。此外,职业院校还可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招考制度,注重报考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特长,使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与职业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理顺其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政府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其中,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为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行动措施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贵州为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技能贵州”项目建设,采取主动推进东西部职业院校协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等措施,从而树立具有贵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在制度保障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薪资水平,聚集各方公共服务力量,为建设城市的工人们提供物质、教育、情感、意志支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在区域就业和发展的满意度,让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愿意留下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职业院校或者二级学院,针对区域经济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合理设置专业,将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区域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

从在学校层面落实的角度出发,职业院校在育人方向上要坚持“党管教育”的方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为统筹区域经济培育“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技术能手、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艺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者。职业院校应主动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组织教师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培养教师对区域经济的敏感度,畅通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师生开展专业技术实践,畅通教师发展晋升渠道,增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意识,指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到自身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从用人单位吸纳人才角度出发,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学校、唯学历的导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职称晋升方面享受和普通院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主阵地,是职业和教育联结的纽带。在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应牢牢抓住机遇,在课程、教学、教师、院校治理等方面进行革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技能贵州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为落实“强省会”五年行动建设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人力技能与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N].贵阳日报,2021-05-10.

[2]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7-12.

[3]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2-08-20.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9-16.

[5][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7]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0):15,1-9.

[8]沈中彦,方向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