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城市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本文通过阐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内涵,分析随迁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及其成因,进而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为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督促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关爱和人文关怀,实行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评优评先中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文件强调各地各校要加强学籍管理,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加强对随迁子女情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这类群体的快速扩张,也为学校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此情势,探索有效引导这些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的方法和解决这类群体面临的教育问题的策略,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内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即户籍不在县城及以上城市,而随迁进城务工就业的父母或监护人在县城及以上城市合法居住的,应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1]因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简称“随迁子女”)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既涉及户籍、居住地、教育接受情况等客观事实,也反映了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其家庭教育现状复杂多样,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扶。
二、随迁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及其成因
(一)随迁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
1. 学业压力较重
随迁子女在步入新学校学习时,通常需要应对两方面的学业压力。一方面,新就读学校的教学进度及方法与之前的学习经历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一转变往往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境,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战;[2]另一方面,新环境的学习氛围,亦成为随迁子女需承受的重要压力源,这种压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不利影响,更可能诱发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
2. 心理适应困难
随迁子女在心理调适层面上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他们需逐渐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适应不同的生活、学习氛围等方面,这些突如其来的转变极有可能引发孤独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症状。[3]此外,他们还必须应对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期望与压力,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在这样一个多重压力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随迁子女的心理适应过程变得尤为复杂与艰难。
3. 社会融入受阻
在探索随迁子女融入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他们在此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境。首先,由于地域文化的显著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随迁子女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遭遇阻碍。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语言交流、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障碍,还需面对心理层面的种种压力。其次,随迁子女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迁入地居民的歧视和偏见,这种不公平待遇无疑加剧了他们在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过程中的难度。双重困境不仅影响了随迁子女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对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教育环境差异
教育环境的变化无疑是随迁子女在学业上承受压力的重要诱因之一。事实上,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为随迁子女在新学校的适应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们身处于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进度等方面均与原先的教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仅增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焦虑,而且使得他们在学业上的适应变得更加艰难。
2. 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背景作为随迁子女心理调适与社会融入的关键影响要素,其作用不容忽视。首先,从物质与资源的层面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等变量,对随迁子女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及其教育质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关系到其子女的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而且间接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起点与潜力。其次,从精神与情感的角度分析,家庭氛围的和谐同样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刻影响。这些家庭内部因素在塑造子女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进而对他们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
3. 心理状态变化
随迁子女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进程中,其心理状态往往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随迁子女极易受到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造成心理适应困难的问题。这些情绪的涌现,不仅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构成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3]
三、学校角度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提升随迁子女的归属感
1.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为营造一个更加适宜随迁子女成长的学习环境,并为其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随迁子女离开原来的学校,到城市学校就读,对新学校里的一切难免感到陌生,尤其是插班生,更是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中。为此,学校可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为随迁子女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并邀请学生回答,进而提升随迁子女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阅读分享会、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鼓励随迁子女积极参加。针对随迁子女插班生,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自我介绍、手拉手一起做游戏等活动,使随迁子女能够在互动性的活动中更好地与同班同学交流、沟通,从而增强其对新班级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2. 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基于随迁子女的兴趣与特长,教师应积极地引导他们探索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学校应积极开设课外兴趣班以及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计算机教室等,使随迁子女能够广泛地参与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随迁子女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增强学生自信心。学校应制定学习规范和开展系统的习惯养成教育,致力于引导随迁子女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4]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心设计专项训练,提升随迁子女学习素养
随迁子女学习素养的提升可通过精心设计特定的训练活动来实现。例如,很多随迁子女来自不同的城市,他们所学习的课本内容、教材版本等和新学校的不完全一样。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组织教师每周三次固定时间对随迁子女进行专项训练辅导,为他们制订专门的学习计划,并定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能更好地让随迁子女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这种系统化、深入性的特训,随迁子女能更快速且更为全面地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质量。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随迁子女在学习上的全面提升,也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重视随迁子女心理健康
随迁子女在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波动较大。鉴于此,学校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通过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手段,帮助随迁子女有效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这不仅有助于随迁子女在心理层面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积极融入。
四、家庭角度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家庭环境作为学生最初接触并持续受到影响的教育阵地,其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随迁子女来说,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且充满关爱之情的家庭环境,无疑是培养并稳固其优良学习品质的坚实基础。这不仅涉及他们的学业成就,更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引导与沟通
1. 引导子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和子女相处的点滴生活之中,从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从习惯培养到性格塑造,针对子女遇到的情境和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家长通过学习学校组织教授的一系列督促子女学习的策略,引导子女养成诸如定时复习、预习课程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等优良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与固化,不仅可以助力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还能提升其自律性,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优良的学习习惯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会产生积极且重要的影响。
2. 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
为了深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交流,随迁子女的家长可采取一系列促进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倾听、理解、尊重等方面的技巧。通过细致入微的倾听,深度同理心的理解,以及毫无保留的尊重,家长能够在与子女的交流中搭建起坚实的桥梁。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而且有助于家长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并支持子女的成长需求,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二)家长与学校协同合作
1. 强化家校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主动邀请随迁子女家长到学校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互动有助于家长全面掌握子女在校的学习状况与行为表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为家长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家长也可利用家校共建平台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有助于加强家校间的信息流通与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起一个更为坚实的支持网络。
2.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互信
为了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深度参与日系列活动。学校可邀请随迁子女家长走入校园,深入课堂一线,全面观察和体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地感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与质量,并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及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学校可安排家长与教师及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让家长多维度、深层次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成果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加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识,提升对学校教育宗旨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3. 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实现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应系统性地安排专业教师与家长开展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旨在全面掌握随迁子女在学业和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通过此种方式,教师与家长能够共同探讨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次,积极推广教师家访活动。教师可在课余时间主动开展家访,深入随迁子女的家庭环境,全面了解随迁子女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状况以及家长的具体教育需求。通过家访,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五、结语本文深入探讨了随迁子女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为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门长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徐汇区某中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张晓霞.基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课后服务研究[J].学周刊,2023(21):15-17.
[3]罗娟,汪泓.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53-57.
[4]翟大伟,高云.小学随迁子女集体归属感弱化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