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历史中占据的比重居高不下,这类试题不仅检验知识记忆,更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文章主要围绕高考历史真题中的开放性试题,深入分析其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有效的启示,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以适应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已成为高考历史真题中备受关注的题型。202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这是试题命制的主要原则。可见,开放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它不仅符合新高考对试题命制的要求,还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一)命题情境多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2]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之一便是试题选取的情境多元,它不仅有利于体现试卷的新颖度,还能够考查学生能否在陌生、复杂、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
纵观近五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开放性试题涉及的情境有学术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习情境等。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42题以图示的方式呈现1900年和2000年世界上人口大于500万的城市数量,让学生分析1900—2000年世界变化趋势,该题涉及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城市化”热点问题,属于社会生活情境,出题者设计该类情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可见,开放性试题通过创设独特的情境来测试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还能有效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现象。
(二)试题素材广泛且多样
开放性试题自出现以来,选取的素材都是广泛且多样的。从试题素材涉及的时空背景上看,近几年开放性试题的素材涉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到现代,无特定的时期限制,以此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从试题素材的类型上看,有文字材料题、图表材料题、图文结合题。在文字材料题上,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2题介绍了“中华文明”概况,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地域阐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2022年全国甲卷第42题引用了《人类文明史·7·20世纪》中的文字作为材料,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进行阐释。在图表材料题上,2023年全国乙卷第42题呈现了梁启超的“民德”观点,配表为《中国历代民40cd0ce62fecba8a61c0b23fb36fc58feaffad34fd77f2317fe691f92f5121bb德升降表》。在图文结合题上,2023年全国甲卷第42题呈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起源概况,配图为“武汉长江大桥”;2021年全国甲卷第42题介绍了明代卫所的概况,并以配图“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作为补充。
从试题素材涵盖的内容来看,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涉及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2题内容属于文化传承问题;2021年全国甲卷第42题内容涉及政治体制问题;2023年全国甲卷第42题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
从试题素材的来源来看,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涉及学术著作、时事新闻、史书等主题。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42题材料选自学术著作《人类文明史·7·20世纪》;2022年全国乙卷第42题材料选自史书《后汉书》;2024年全国甲卷第42题材料选自时事新闻。
可见,出题者选取材料时并不拘泥于教材和正统史书,而是广泛取材,且这些素材通常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难以详细了解到的,再加以新颖多元的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三)命制的问题灵活、答案开放
开放性试题自出现以来,设问方式灵活,有对比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分析、评价分析等;命制的问题涵盖的内容多样,既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包括抽象的历史观点、历史规律。
除设问具有灵活性以外,开放性试题也“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答案的试题形式”[3],且它没有明确的设问条件限定,即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4]。与非开放性试题不同,开放性试题通常不设唯一、固定的正确答案,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不同的观点,使学生不仅不受限于唯一的答案,也不再受教材陈述现有观点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提出不同角度的答案。与此同时,开放性试题也给学生展示个性、发挥特长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答案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高要求,它需要学生对所供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概括和评价。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对学生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论证能力有所要求,需要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有逻辑的论述和有力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四)要求作答的思维开放
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意味着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答,说明开放性试题更重视构筑新视角,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看重学生的思维深度。[5]学生要想在这类题型上取得高分,就要开放思维,多角度思考,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42题,要求学生结合史实阐释一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记忆”。就该题的设问而言,给定的时间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但对“国家记忆”的领域并没有具体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体育等多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这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该题不仅有效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还考察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可见,开放性试题注重的并不是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度和能否根据设问要求自主提炼核心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
总之,开放性试题逐渐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窠臼,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历史素养,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在面对开放性试题时,仍然无从下手,当前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应对开放性试题也稍显欠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开放性试题给予的教学启示。
二、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对史实的重现,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法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容易造成课堂“满堂灌”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训练。因此,面对高考历史中的开放性试题,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知识繁多庞杂,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一一讲解,但实际上高中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分析、评价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那么教师可以以知识为基础,设置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灌输。
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尽管当今教育界提倡开放式课堂,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上,为了赶教学进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应对开放性试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则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评价方式要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目前的评价方式仍以结果为主,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也仍是测验与考试成绩。但以考试为依据,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已然与当前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不契合,因此,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和观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单纯关注考试结果。
(二)整合历史教材知识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通史的编排方式编写的,这样固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呈现的内容多是结论性语言,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难以应对高考历史中的开放性试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材资源:第一,教师应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做到融会贯通。第二,教师在整合教材后,还要帮助学生熟悉教材知识,建立起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使他们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认识。第三,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第四,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不拘泥于教科书,适当拓展教材之外的内容,例如通过参考书、历史文献、时事新闻来丰富学生的历史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超越传统教材的局限,尝试在不同情境下带领学生学习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精选开放性试题进行训练
为了应对高考历史中的开放性试题,教师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试题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在选择和设计开放性试题时,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试题应具有开放性,允许多样的解释和答案,让学生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思考问题;第二,试题应具有思辨性,允许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如评估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评价某一观点的合理性、比较不同观点的差异和优劣等。第三,试题要具备情境,而不是简单的问答。试题的情境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难倒学生。精选开放性试题来让学生作答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答题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除了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之外,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辩论会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从而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价,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辩论。这样他们能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和指导,并为其提供改进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历史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开放性试题时更得心应手。
(四)加强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学生要想在开放性试题上取得高分,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更需要具备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第一,指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史料,包括评估作者的背景、意图、史料的可信度及其可能存在的偏见与限制。第二,教师可以设置真实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例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提到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以将学者们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观点呈现出来,即部分中美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部分美国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破坏了美国的传统,还有部分中美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之后再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对不同观点的看法,并说明其合理之处。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史料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历史思维能力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试题与传统的选择题和非开放性试题相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有效选拔符合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的出现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历史考试改革的体现。在未来的历史考试中,这一试题类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机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试题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96-198.
[3]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58.
[4]高凌飚,吴维宁,黄牧航.开放性试题的编制与评分[J].人民教育,2006(1):36-38.
[5]徐奉先,刘芃.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开放性试题开发[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