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学是推动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课堂向新型的知识生产型课堂转变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新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探讨了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实践。在理解情境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意蕴,探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从而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生产知识的积极性,推动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变为“素养立意”。
关键词:情境教学;历史课堂;问题情境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是实现高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1]因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回归知识生产和应用的过程。而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2]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知识不是简单的“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内容、影响”的枯燥符号和抽象概念,它是人类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为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探索与创新,并由此推动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生产工具的发明还是政治制度的创新,抑或是思想文化的形成,这些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
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引领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而使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情境教学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从学习的维度看,只有当知识被赋予一定的实践功能与现实意义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任何教学的概念,都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学习。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需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学生不仅要获得事实性的知识,更应该在参与文化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没有亲身经历的过去,为了增强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学生通过体验、思考、探究的方式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述“秦朝户籍制度”时,可以利用出土文物“里耶秦简”创设情境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家庭的人口构成、赋役状况,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现实生活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过程,这是因为任何知识的习得都不能只靠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而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做中学。情境教学就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情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表达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师生间的观点碰撞中培养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了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强化了主体意识。通过情境教学,历史课堂实现了由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向学生主导的“自主学”模式的转变。例如,教师在讲述“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体现理学思想的大学校训、名人名言、民族英雄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
(三)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接收着网络世界中纷繁芜杂的信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合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其认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培养学生分辨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历史教材的编写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国家制度、社会治理体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重要历史概念。然而,囿于篇幅有限,教材在具体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表述深度上存在欠缺,很多历史概念就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比如,华夏认同、朝贡体系、中体西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等概念,教材中并未做深度解读。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历史概念内涵,创设与此相关的学习探索情境或生活实践情境,采用设问层层深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考改革已经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重大转变。“知识只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因此,构建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实验、思考、建构)的认知路径,是知识通向素养的必然要求。”[3]情境教学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构建情境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作用时,教师通过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度思考“中体西用”思想实行的必然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三、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应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接的过程”[4]。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知识构成、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命形成联结,从而使学生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时,并未照本宣科地讲述书本提到的几个救亡团体的抗日活动,而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这一新闻[5],创设了如下情境:“80多年前,面对日本将侵华的魔爪从东北伸向华北,在江苏淮安的新安小学,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从淮安出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用电影、杂技、舞蹈、读书、话剧等文艺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张。这群学生在民族危难之际,用自己的方式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新安旅行团”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学历史教材不曾记载的,不是学生单纯记忆书本知识便能了解的,这体现了情境设计的陌生性;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考查时代背景、体会时代精神,需要学生调动综合运用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情境设计的复杂性;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设计一条新时代的研学路线,学生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多个历史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答案,这体现了情境设计的开放性;历史史实具有真实性,设计新的研学路线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情境设计的真实性。“新安旅行团”第一批团员年纪最大的19岁,最小的年仅12岁,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联想到时代赋予新青年的历史使命,也让历史课堂因为情境的创设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采用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升”上去
黄牧航教授指出:“有情境,不一定有问题,但有问题,肯定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学生素养的提升,得益于在具体情境下对问题的解决,而学生素养的测评,也依赖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6]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内容,情境所带来的问题并非高校学者研究史料时产生的问题意识,而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学科知识相关的问题,属于“生活实践情境”。还有一类问题是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属于“学习探索情境”。学生只有通过对层层设问的不断挖掘和探究,才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核心素养。例如,针对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开放的特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创设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为实行“大包干”签下“生死状”的历史情境,继而提出一系列设问:1978年安徽农民为何以这样悲壮的方式推行改革?他们的创新行为在当时是否得到中央的认可?这次自下而上推行的改革的结果如何?中央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中我们看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1978年的历史现场,深刻体会1978年安徽农民所处的境况,即当时还未完全打破“姓资姓社”思想束缚的社会环境以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得出结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改革开放中,民间的首创精神和中央的顶层决策紧密结合。其次,教师利用深圳经济特区在20世纪80年代所创造的“中国第一”的材料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设计问题: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关系是什么?依据新情境,思考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深圳为何在改革方面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部分优质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新情境提出自身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让学生探究“动”起来
有了情境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围绕问题的探究活动。合作探究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每4~6人为一组,每组成员先通过课前预习提出自身想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再通过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搜集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通过讨论,多角度地思考和组织答案;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和全体同学分享解题思路。例如,教师在进行“全民族浴血奋战”这一主题教学时,先利用电影作品《八佰》里“中国军队誓死保卫四行仓库的英勇壮举”的片段创设学习探索情境;再通过分组活动收集每组学生的问题,如抗战初期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的意义何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何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经历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三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动”起来了。
(四)实行多维评价,让核心素养“落”下去
情境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评价反馈,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即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反馈和评价。新高考已规定将“情境”作为高考考查的重要载体,也进一步凸显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如2023年江苏卷第19题,通过宣传画《我和妈妈去旅游》创设生活实践情境题,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独立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还有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演讲、小组合作成果分享、撰写历史论文、创作历史文学作品、历史辩论等情境活动,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作出评价。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学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学生选择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与演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如信息整合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演讲内容也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情境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结语
情境是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改革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通过课堂实践改进情境教学方法、丰富情境教学理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等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
[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0:3.
[3][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3.
[5]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9):20-21.
[6]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二:创设情境问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