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书法教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美育浸润的指导思想下,中小学书法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长三角地区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有发展美育的天然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这就需要对书法教学的形式加以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切实推进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中小学书法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共同构成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与评估体系,在引领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深刻意义。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美育价值的发挥要求“美”从观念上转化到实践中。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蕴含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从古至今,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书法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此外,书法教育也逐渐走入中小学课堂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五育并举”、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所开展的书法教育实践为例,通过对其发展态势的客观描述、探讨解释以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挖掘新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价值。
一、新时代书法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书法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但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立德树人。书法本身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书法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独特的优势,正如《论语》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习作过程中逐渐体悟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感情后,学生可以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通过对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颜真卿为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祭文的历史背景,感知书法作品背后的悲痛情感和忠贞的家国情怀。[2]二是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与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独特优势。[3]学生可通过学习书法理论、临摹经典碑帖等方式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熟悉历代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了解各派书法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乃至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三是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和自律精神。书法学习本就是一个磨炼毅力,尤其是对书法技艺的追求,更是锤炼耐心、细心、恒心与毅力。借助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制力,有助于形成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从而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从容。
(二)书法教育是坚持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励学生的精神、温润学生的心灵,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4]书法艺术作为美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是中小学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方面,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点、画、线的组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审美意象,具有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同时,书法作品所展现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能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不同角度欣赏、理解各类书法作品的内在价值与意蕴,提高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书法教育纳入学校美育,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供了新路径。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书法创作的过程,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学校通过举办书法展览、书法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现以美育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书法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与素质教育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具有育人功能[5],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书法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培养了毅力和耐心;通过对每个笔画进行精细调控,培养了专注力,锻炼了集中精力的能力;通过在书法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个性风格融入书法作品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其次,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学生通过书法教育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认真观察字帖和范本,分析字形、笔画和结构等特点并加以理解掌握,提高了观察能力;通过理解、记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提高了汉字书写和运用能力。再次,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理论和技法,提高了文化修养,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长期的书法练习,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了耐心、毅力和自律精神;通过书法创作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长三角地区书法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基础教育优势资源支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合而为一的有机体。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先试区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是国内基础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优势领先且集聚现象日益显著。这一现象不仅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对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示范效应。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致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打造全国教育区域样板,其基础教育规模和整体实力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地方政府、市场和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推动下,长三角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也从仅支持课堂教学层面逐步过渡到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新阶段。基于此背景,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资源优势,区域内中小学积极开展书法教育,通过开设书法专业或选修课程,吸引大量优秀书法人才加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美育氛围。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从本校积极发展、校际交流合作过渡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组织目标设定也在奋力落实。
(二)社会美育氛围整体烘托
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美育思想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是长三角地区良好的美育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美育纳入教育总体布局,明确了美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美育工作投入力度,推动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元美育体系建设,为美育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长三角地区地域特色鲜明。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也塑造了长三角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闻名于此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家涵盖戏剧、舞蹈、摄影、书法等多个领域,如苏州园林艺术、南京金陵画派、江苏水墨画、安徽徽派建筑和浙江的书法大家赵孟頫等。三是具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长三角地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美育理念和方法,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通过举办艺术节、展览等活动,搭建美育教育实践平台6mrvDx5XYXBFYRK1NaJuTw==,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在这种氛围下,书法教育便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舒适的生长环境,这也促使长三角地区的美育更具活力和针对性。
(三)书法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开展书法教育,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适应现代化的创新。近年来,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驱动下,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迈入发展新阶段,《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认同和重视。国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重视书法教育并将其纳入各学段课程或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中;各种书法社团和活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长三角地区校际合作和区域联动也在积极推动中,进一步加强了书法教育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当然,新时代美育仍面临着一些新的要求和挑战。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书法课程的开设仍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在开展过程中,这一课程常受到认知偏差和环境条件等现实因素影响而成效有限。例如,书法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仍有待提高,书法教育优质师资短缺,教材匮乏,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仍普遍存在。进一步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长三角地区书法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样也是美育面临的问题。这一现状仍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长三角地区书法教育的实践遵循
(一)提高对美育价值的认知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美育是一种对培养个人兴趣、陶冶性情的方式的统称,窄化了美育的内涵与外延。美育并非仅局限于艺术教育,它的范畴可以扩展到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内核培养。同样,书法教育的美育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人能够更好地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其价值也不仅局限于书法中横撇竖捺的艺术表现,还在于通过书法教育的心灵引领和思想建设来发展自身能力。
其一,书法教育实践是对个体自我认知和情感调适的促进。书法教育是一种静心养性的艺术,通过反复练习和深入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书法教育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二,书法教育实践是对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书法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从而更好地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同样,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已经助推书法教育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增进了人类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二)创新书法教育教学形式
当前,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差无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同质有利于降低校际显著差异,便于开展一体化教育教学工作,但缺乏个性与异质也会阻碍其优质高效发展。为适应新时代书法教育发展需要,各级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书法教育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中小学利用线上教学方式,拓展书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教学资源、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书法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名碑名帖之中,随时随地感受书法魅力,更加直观地了解书法艺术精髓。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书法竞赛、展览和交流会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书法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书法技能、拓宽视野,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三是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等经典名帖本身就是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书法技能教学的层面,而应将文字学、古代文学、诗词格律等内容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中。[6]四是注重个性化教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古代书法教育的合理内容,组织开发各具特色的书法教育校本课程[7],将书法教育纳入常规艺术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开展跨区域书法教育交流与教研活动,共同探索书法教育教学新模式。
(三)整合区域特色优势资源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引擎和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我们需要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的特色资源不仅是指书法家或书法作品,还包括了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书法展览、书法产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这些特色资源的优势,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
其一,整合书法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构建一支高质量的书法教育教师队伍,同时积极连接社会层面专业的书法培训机构和书法专业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吸纳优秀书法人才,巩固师资队伍,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探索书法教育,浸润美育行动。其二,整合书法研究资源。长三角地区书法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等,为书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与篆刻专业等全国知名书法研究机构,不仅培养了大量书法专业人才,还长期多次组织、开展了书法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可通过讲座、实地参观等形式融入中小学的美育实践中,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三,整合书法展览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古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中心等教育资源,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和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其四,整合书法产业资源。长三角地区的书法用品生产企业、书法拍卖公司和书法电商等发展态势优良,如苏州“文房四宝”和杭州“西mPkeQufoPO50RMq3fSwwA7I2eV2u7mWVSTU7L6yq94U=泠印社”等都是全国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这些产业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既能够扩展对书法周边文化的认识,又能够引发对文化传播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其五,整合书法文化传承资源。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就汇聚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加强对书法历史、书法家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引导各级学校与各类学生的探索思考与调查研究意识,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创新与保护。
四、结语
美育浸润行动是一项启智润心的长期工程,但要做到美育与其他“四育”充分结合、层层融入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长三角地区身处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应当利用好各方资源、活跃美育氛围,从细微处着手,发挥各种美育形式的优势专长,开辟出以美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永缜.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词“道”和“德”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其教学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2024(7):35-37.
[2]法苏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3):98-102.
[3]李逸峰.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3(6):123-127.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00.
[5]万应均.论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75-78.
[6]侯亚凤,杨新房.艺术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小学书法教学活动实施路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8):175-177.
[7]李正庚.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1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