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教学的革新和进步。在初中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其特有的艺术性质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尤为关键。面对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信息教学的多媒体特性和资源共享的便捷性能够突破这一局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文旨在探索初中美术教学中信息化应用的有效策略,以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教学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以其易于接入、互动性强、实时更新等优势,被视为美术教学革新的关键工具。这不仅响应了教育课程改革的号召,也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着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理论为纲: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成为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和信息科技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全面、更清晰、更直观的美术知识。此外,新媒体技术还为美术的创作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中美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均发生了显著变革,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顺序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旨在寻求美术教学的持续发展,使美术教学的过程更科学、更多样。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初中美术教学手段持续优化,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和理解,为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美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为主: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在中学美术教育的领域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当下的全面发展,更影响着他们在未来适应时代、立足社会的能力。美术教育的核心涵盖了从基础的美术知识、绘画技巧,到高级的鉴赏力、创造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多个层面,这些都是中学美术教育应当努力实现的育人方向。中学美术教育的使命,正是要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为这一使命的实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力量,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美术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无论是绘画作品的色彩搭配、空间构造,还是图案设计,新媒体技术都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1]美育不仅能够教会学生辨识美丑、善恶,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美学素养,培养他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创作者情感和态度的载体,也是时代美术潮流的反映。通过新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社会的美、科学的美、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
(二)丰富教师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大多依赖教科书上的内容,常常以直接传授抽象、固定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教材所能涵盖的知识范围有限,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但是,如果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就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美术资料,从而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加之,大多数学校在物质和文化条件上还不够成熟,难以频繁地组织学生参加美术交流活动。但是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工具集成和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有效地增强美术教学交互性,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美术学习体验。[2]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确保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初中学生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与挑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其对美术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学习体验。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特点,美术教师应致力于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在线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动力,有效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记忆,也能使他们深刻体会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信息化美术教学将复杂的美术概念以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初中美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功能,如结合多媒体工具介绍山水画背后的历史背景,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打造一个更加高效、高质的美术学习环境。
三、注重实践:初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微课程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指教师制作的教学短视频或情境化、趣味性强的教学资源集,已被证实具有主题明确、实践性强、使用方便的优势。[3]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教师将微课程引入中学美术教育,可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实拍、录屏、软件制作及混合式,其制作过程涵盖视频拍摄和软件编辑等步骤。在技巧传授中,教师可以拍摄示范视频,而在介绍名作或艺术流派时,则可借助Flash(二维动画软件)等制作动画,通过剪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教师制作时需要注意微课程的流畅性、自然过渡、逻辑性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分享,使资源随时可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教学相比,初中美术的信息化教学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据此优化教学策略,并基于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设计更加有效的美术教学计划。此外,信息化教学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和跨学科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鼓励学生在互动讨论中提升艺术水平。因此,教师应灵活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确保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二)引入动态资源,软件辅助教学
在新媒体的浪潮之下,艺术教育的边界被大幅拓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全球艺术资源不断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与流通,美术教育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进步促使美术课堂突破了以往以讲授、读本和教师主导为中心的局限,向着更开放、更互动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有更多主动思考与感悟的空间。[4]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让诸如“美术世界”“中华珍宝馆”“名画集”等软件成为教学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对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强大的互动性以及高度清晰的画质,让学生能够深入观察艺术作品的细节,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例如,讲授“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述软件搜集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提前分发给学生作为预习材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些艺术珍品的认识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这些数字工具,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名画背后的故事,深挖其艺术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展示《韩熙载夜宴图》,不仅能让学生欣赏这幅名作的高清细节,还能通过软件内嵌的互动功能深入体验画中所描绘的生动场景。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画作中生动的人物表情、华丽的服饰纹样以及精巧的器物布局。这些高清的视觉细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观赏体验。教师还可以导入与《韩熙载夜宴图》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展示琵琶演奏、宴间休息、欢送宾客等场景。这些具有丰富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盛大宴会的现场,深切感受当时的氛围与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观赏一幅富有故事性的画作,还能在观赏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力,增加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如宴会上的礼仪规范、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表现,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些能使学生在欣赏美术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样的互动和探索,美术教学将不再是单向传授,而是变成了一场充满活力的知识共建过程。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三)善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兴趣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逐渐拥抱新媒体技术。教师通过播放纪录片、电影等视频资料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哔哩哔哩,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库”。这些平台上发布了众多关于世界级画家和各种艺术流派的教育性短视频,内容既丰富又深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播放《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片段,不仅可以快速介绍后印象派以及梵高的艺术贡献,还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梵高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借助抖音等平台上的创意性名画解读,教师能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短视频中学习丰富的艺术知识。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会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能促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将原本用于娱乐的软件转化为探索艺术的工具。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空闲时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浏览相关的课程内容,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逐渐习惯于在这些平台上进行艺术学习,不仅让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还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顺应了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又成功地将美术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艺术的机会。
(四)更新学习模式,翻转课程互动
当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缺乏亲自创作的机会时,他们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创作和鉴赏之间的密切关系,更不易全面掌握艺术鉴赏的技能。此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和探索,而在课堂内则专注于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实践应用。这种模式分为体验式学习、概念性探究、意义构建、演示与应用四个阶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以陶彩知识教学为例,当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如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先向学生展示这些时期的特色彩陶纹样。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课本中的彩陶纹样进行再创作或创新设计,使之富含现代审美元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基于个人兴趣,选择特定的彩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彩陶文化的了解。通过这种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对美术创作与鉴赏的相互关系有更全面的理解,还能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艺术鉴赏力和创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也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深化他们对艺术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教学持续优化,提升授课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新媒体课程实施能力及加强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新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的途径多样,包括查阅专业书籍、教材、学术期刊以及相关报告等,这些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其中不乏专业的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致力于数据分析和内容管理,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显著提升新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进行反思和总结,系统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不仅经济高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教师还应主动学习同行的优势和经验。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各异,通过相互学习,教师能获得更多元化的知识,进而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教师应保持开放态度,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那里汲取新鲜思想和观点。在新媒体学习和应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激发创意和思维的火花。
四、结语
美术课程作为中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历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美术教育正逐步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方法,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价值也日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同和重视。在新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中学美术教师需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探索,通过提高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更新教学策略和思维方式,从而显著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深入的美术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林如霞.在初中美术中实施新媒体教学的策略研究[J].漫画月刊,2023(8):38-40.
[2]朱珅.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2):79-80.
[3]陈茜.新媒体背景下微课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张学峰.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2(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