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内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萌芽,其“以身为天地之本”的观点体现了人民立场,“学而乐、乐而学”的教育思想表达了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文化。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与开展统一战线的要求具有契合性,对有效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团结人心、凝聚力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泰州学派;统一战线;“第二个结合”;“百姓日用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总体来说,历代的文化传承虽立足于农耕文明、服务于封建统治,固然具有保守性和封建性的一面,但其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仍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美好愿望的一面。在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阐释,推动其与当前中国的各项事业相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诞生于明嘉靖年间的泰州学派有不少思想主张,如“百姓日用即道”“以身为天地之本”以及“学而乐、乐而学”等,与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存在高度契合性。本文将以泰州学派的思想为切入点,将其与当前统战工作相结合,挖掘泰州学派中有益于当前统战工作的思想成果,进而分析其对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百姓日用即道”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泰州学派化“士”之儒学为“民”之儒学,以人民立场推进儒学的平民化。从思想脉络来看,泰州学派的思想观点及其儒学平民化主张主要来自王阳明所倡导的“觉民行道”。宋代理学继承儒学传统,寄希望于“得君”来“行道”,借助君主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深感已无法“得君行道”,于是转向“觉民”以“行道”,期望通过觉醒每个人的良知来实现天下的治理。王阳明在《寄邹谦之》中有云:“道一而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2]王阳明以此说明百姓日用中存在着“道”,只是百姓尚不自知,只要使人民觉悟就可以让“道”施于天下,构建儒家理想社会。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艮则直接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并以此作为泰州学派的核心观点。然而王艮并没有对阳明思想进行简单重复,而是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成果。王阳明从“道一分殊”的角度出发,认为“圣人之道”与“百姓之道”皆是“道”,其来源是同一的。而王艮则更进一步思考“圣人之道”是否直接等同于“百姓日用条理”,思考将百姓日常生活原则直接等同于圣人的理想生活原则,思考将百姓的生活世界直接等同于圣人的神圣世界[3],从而使其思想中蕴含着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萌芽,并直接影响了整个泰州学派的思想。
王艮以及泰州学派思想中蕴含的人民主体地位理念不仅肯定了人民的世俗生活,也将社会的根本性原则与秩序建立在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并将人民的“日用条理”作为理论立足点。王艮肯定了百姓日用的价值,认为“道”融于百姓日常的言行举止中。王艮讲学时,“言百姓日用是道。初闻多不信,先生指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自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惟其不悟,所以愈求愈远,愈作愈难”[4]。王艮将百姓日用之“道”与圣人理想之“道”等而视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5]。他认为圣贤和凡人的区别仅在于圣人能够体察“日用条理”,掌握日常生活背后的规则与秩序,“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6]。“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7]无论是谁,只要真正掌握了生活的“日用条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就是掌握和实行了“圣人之道”。甚至,王艮进一步将百姓日用之“道”作为评价思想主张的标准。“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8]他认为凡是与“百姓日用”相悖的思想主张,都是有损于儒学发展的异端邪说。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凝聚人民共识,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揭示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的伟大成就,无不彰显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精神力量的磅礴伟力。
二、“以身为天地之本”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相较于两宋理学,泰州学派一反理学家制造的“天理”与“人欲”的对立,鲜明地站在百姓一边,以“百姓日用即道”将“天理”与“人欲”联系起来,充分肯定百姓日用的价值与意义,并将百姓之“身”作为“天地万物之本”[10],肯定人的主体价值,重视百姓的根本利益。首先,泰州学派主张“爱身”,并且将“爱身”视为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强调“爱身”并不是片面地、不顾一切地维护自己的生存,而是要弘扬孔孟之学所强调的“推恩”精神,由关爱、保护自我的生命扩展到爱护他人的生命。这就是实现天下治理的关键所在。其次,泰州学派主张“安身”,将“安身”视为“立天下之大本也”[11]。“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不知安身,则明明德亲民却不曾立得天下国家的本”,[12]强调治国立天下要以人为本,让百姓得以安身立命,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再次,泰州学派主张“尊身”,认为“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13]。相较于两宋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泰州学派则认为“身与道原是一件”[14],因为“道”的弘扬离不开人,而“身”就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泰州学派并未走向另一重极端——以“人欲”灭“天理”,而是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15],强调人不仅应当是生命性的存在,也应当是道德性的存在。人和动物都具有维持生命存在的本能,但人相较于动物还有着追求良善生活的维度。只注重生命性的存在,并不是真正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因此,泰州学派强调人的道德性存在的重要性,会对农民、渔夫、樵夫、更夫、盐工、匠人等底层普通百姓施以教化,和他们一起探讨学问,让普通百姓得以明白日常生活的条理与规范,从而过上良善生活。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泰州学派一直关注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不仅将百姓的安身立命以及过上良善生活视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强调天下治理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需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众多历史性成就、创造众多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渴望摆脱压迫和剥削的利益诉求,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奴役的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一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力量团结起来,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难继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一切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学而乐、乐而学”与提升思想宣传成效
无论是“百姓日用即道”,还是泰州学派重视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均指向了要对百姓施以教化。通过施以教化,百姓可以明晰日常生活条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而过上良善生活。除对平民百姓施以教化,泰州学派还关注如何让百姓乐于接受教化。正如王艮所主张的那样,“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17]。为了能够让平民百姓乐于接受儒学教育,泰州学派不断探索适应平民百姓认知与兴趣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泰州学派将儒学义理解释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一是将安顿百姓心灵、帮助百姓体悟世俗生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二是将传统书院中程式化、教条化的枯燥说教加以改变,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来解释儒家义理。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泰州学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儒家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泰州学派并非以说教的形式来传递儒家之道,而是通过诗歌这一形式向百姓传播。比如,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为宣扬儒家“忠孝礼义”思想,创作了《劝忠歌》《劝孝歌》《歌修省》《歌修齐》等朗朗上口的诗歌,让平民百姓可以更加便利地学习和理解儒家思想。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需要不断提升思想舆论宣传成效,凝聚思想共识,让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指南。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8]。从形式上看,就是要采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形式、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让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内容上看,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如用“有的放矢”来描述理论联系实际,用“知行合一”来表达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表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用“人民至上”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等等,[19]借此让中国人民更加生动地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旗帜。
四、泰州学派思想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将两者硬凑在一起的,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21]。正如泰州学派的思想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都强调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提升思想宣传成效。研究泰州学派的思想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又能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其一,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统一战线的主体,统一战线就是要组织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2]青年学子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中的重要成员。将新经济下的“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青年学子的学习相结合,加快建设同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兴专业,将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诚信守法融入青年学子的培养,[23]从而培养青年学子成为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抑或是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其二,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需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人民成为现代化事业的享受者;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形成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三,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充分凝聚思想共识。在思想日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用共同的精神旗帜凝聚力量,减少因思想分歧产生的内耗,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凝聚思想共识需要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舆论重要阵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既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时代发展大势与个人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学生以个人成长之“小我”融入社会发展之“大我”的价值信念。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师可通过思政实践、戏剧演绎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话语或画面,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让学生在沉浸式观看和亲身实践中感悟党的理论成果的磅礴力量,提升思政课程的育人成效。
五、结语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成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启示和指引。正如泰州学派所提倡的“百姓日用即道”,在推进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泰州学派所提出的“学而乐、乐而学”的思想,则凸显了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引着我们不断改善思想文化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29.
[3]蒋国保.儒学的民间化与世俗化——论泰州学派对“阳明学”的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6):95-102,141.
[4][5][6][7][8](明)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10,10,6,10.
[9][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844.
[10][11][12][13][14][15][17](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778,778,778,783,782,783,784-78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19]刘儒.人民至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45.
[20][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
[23]丁文利.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N].中国教育报,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