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音乐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赋予了红色音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红色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且更加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文通过探索美育课程实践、校园文化浸润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以期红色音乐有广度、有温度、有力度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构建“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思路建设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红色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价值意蕴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是贯通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纽带,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旗定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的思路亟待拓宽。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2],“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同时要“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4]。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挖掘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为打破“五育”之间的壁垒、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红色音乐“彰显本色”
(一)红色音乐的深刻内涵
红色音乐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丰富的革命情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红色音乐旋律激昂、节奏明快,歌词充满诗意,充溢着对理想信念的呼唤和对伟大事业的赞美。
红色音乐的深层价值,在于它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红色音乐对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传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红色音乐也传递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在传播过程中,红色音乐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斗志、鼓舞了人们的士气,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传承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精神。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感染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红色音乐的鲜明特征
红色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鲜明特征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红色音乐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它以真实的群众生活为创作灵感,体现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音乐创作者深入基层,与战士们、乡亲们同甘共苦,直接体验他们的生活,从而谱写出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时代旋律。在表演和传播的过程中,红色音乐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为宗旨,借助音乐的力量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红色音乐实现了艺术与政治的有机融合。在艺术形式上,红色音乐追求旋律的优美和艺术美感,通过动人的歌词和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体验;在内容上,红色音乐紧密联系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国家政治追求和社会理想,通过音乐表达政治立场和观点,传递政治信息。这种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和谐统一,使红色音乐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深厚的意蕴,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红色音乐不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传递思想、教育人民的制胜法宝。作为革命时期重要的宣传工具,红色音乐用音符吹响冲锋的号角,为中国革命“定音定调”,承载着传播革命思想、感召激励人民投身革命事业、推动革命进程等伟大使命。同时,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中国化的具象化载体,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塑造的英雄先烈与榜样模范形象,对新时代青年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追随者和坚定实施者具有促进作用,在为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志气骨气底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红色音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擦亮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5]红色音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奏响红色旋律,讲述红色故事,凝聚红色力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底色”,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高校应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将红色音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红色音乐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感召育人功能,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切实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效能。红色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红色音乐能够强化审美感知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红色音乐的形式美了解红色音乐的体裁,如红色歌剧、舞剧、交响乐、戏曲、声乐及器乐曲等,了解红色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审美特点,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其次,学生可以通过红色音乐的内容美了解红色音乐的题材,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展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展现抗美援朝精神的红色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展现丝路精神的红色交响诗篇《丝路颂》等。再次,学生可以通过红色音乐的意境美领略家国山河的波澜壮阔。如抒发对巍峨太行山及太行英雄儿女赞颂之情的《太行颂》,勾画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壮丽画卷的《黄河大合唱》等,由此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二)红色音乐能够深化文化理解
红色音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文化智慧结晶,源于国内大革命时期,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6],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在对红色音乐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音乐背后的红色故事,理解红色音乐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从红色音乐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7],正因为红色音乐既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成为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根本支撑。而学生通过对红色音乐的聆听、唱(奏)、鉴赏等方式接受红色音乐的熏陶,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进而筑牢“四个自信”。
(三)红色音乐能够内化价值观念
第一,《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第二,《游击队歌》《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红色影片主题曲,可以培育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不忘初心》《我们都是追梦人》《有我》等创作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新红歌”,可以涵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作品不仅更加贴合新时代青年的审美倾向和实际生活,而且高度凝练和完美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在“新红歌”的学思践悟中,引导学生将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大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奏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三、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红色音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为红色音乐掌舵领航,校准了红色音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红色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坚定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红色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同向而行、相辅相成,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1.红色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同向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8]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阐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同向而行的关系,而且系统地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音乐的创作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作品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激发爱国热情和昂扬斗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好》《翻身农奴把歌唱》《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豪情壮志。改革开放时期,《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旋律体现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进入新时代,《天路》《我和你》《走向复兴》等作品更加注重时代感的融入,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红色音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为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即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价值导向。
怎样培养人——“六个下功夫”。第一,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通过红色音乐,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强“四史”教育,补足“精神之钙”。第二,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通过红色音乐,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第三,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从以红色音乐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并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自省。第四,在增长知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红色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刻录在唱片中的旋律、书写在乐谱中的音符活起来,使红色音乐更好地融入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求知问学、增长见识。第五,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以红色音乐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第六,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运用红色音乐的美学特性,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为谁培养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9]这深刻揭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本质,明确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音乐从诞生至今,始终坚持为政治服务,不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见证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2.红色音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0]。从亲和力角度出发,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原本学术、抽象的宏大叙事进一步落实、落小、落细,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感、可知,使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初心使命,又拓宽并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针对性出发,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因事而化,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引用红色音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当下热点话题,从时事出发教育和引导学生,消除迷茫,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二是因时而进,遵循并精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选择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的红色音乐素材,提升红色音乐在融入过程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因势而新,通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适应广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新趋势,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全新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二)红色音乐是高校构建“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切入点
近年来,随着《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发布,学校美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美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构建“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分析红色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于构建“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以美育课程实践为载体使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广度
红色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完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艺术学科优势,增设红色音乐的演唱、演奏、鉴赏等教学课程,并以音乐党课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发挥包含红色音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公共艺术课程,同时依托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群体性艺术活动,培育一批“思政+美育”精品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高校“五育并举”新局面。
2.以校园文化浸润为抓手使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温度
红色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拓宽“第二课堂”这个新阵地。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等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知校、爱校。第二,学校应加强社团、艺术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和学生专业优势,编创、表演、选树一批原创红色艺术作品,用艺术讲政治,以美育促德育,培养一批党性强、爱艺术、有特长的学生。第三,学校应突出仪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国家重大节日,以及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入学教育、运动会等重要校园活动,通过融入红色音乐、营造严肃而活泼的校园氛围及听觉、视觉、动觉等联觉感知,让学生体验红色情境,重温红色记忆。
3.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基使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度
红色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把握同向而行这一大方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教师。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应树立“大思政”观念,深入挖掘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专业教学在“守好艺术一段渠,种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的同时,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呼吸、共发展,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其中蕴含的红色元素和美育元素,整合“思政+美育”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审美自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政治素养和艺术修养上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共同探索和创新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从而形成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专业精、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美育”协同育人队伍。
四、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红色音乐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坚持不懈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政治生活和革命历程的艺术化缩影。持续推进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红色音乐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践行知行合一、弘扬优秀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创新方法,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10]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45-47.
[2][3][4]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19-23.
[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6]张勇,唐忠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J].四川戏剧,2021(12):145-149.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12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