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

2024-10-21 00:00尹焕晴马楠郭平
文教资料 2024年8期

摘 要: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描绘了新图景,注入了强大动能。在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呈现了智能化、双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新样态,并展现出教学与技术深融、教学时空多维化与教学过程交互联动的鲜明特征。但在实际运用中,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认知、应用、机制等层面的现实困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实效性,要凝聚数字化认知共识、优化数字化应用要素、完善数字化机制建设。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样态

“数字化”是中国教育中的独特场域,推动教育支撑体系的重塑与再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1。目前,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良好机遇,数字化推动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智能技术条件下对能够破解教学深层次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成为热点。在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样态与特征,也面临着多层面的现实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探索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样态,将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和人力资源。

一、数字化“赋能”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样态

当前,数字技术正推动教育领域不断变革,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高校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支持,也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产生了新样态。这里的“新样态”是指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新的表现形态,它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重视与运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新样态将持续演化,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一)智能化教学模式

智能化教学模式是指以数字技术为辅助工具传递教学信息和资源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智能化”是其核心概念,即运用现代技术“赋能”并驱动思政课教学实践智能升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从教育资源来看,智能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活动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育人主体与育人对象来看,智能化教学模式强调了师生角色的重塑。其一,在智能化教学模式下,思政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指导者和支持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思考。借助各种智能化工具和平台,教师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二,在智能化教学模式下,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合作学习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与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也可以通过参与讨论、讨论小组、在线协作等形式,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建构相应知识体系。从技术支持来看,智能化教学模式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持。

(二)双个性化教学模式

双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将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互动式、双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双个性化教学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与学的实效。其一,它指向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即数字技术为思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政教学资源与工具,也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高效的思政个性化教学。其二,它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即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途径,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实现高效的个性化思政学习。

(三)精准化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赋能”背景下,精准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实现教育要素的精准匹配和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从整个思政课教学环节来看,精准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前备课的精准是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精确、更丰富的思政学习体验。其二,课堂教学的精准是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思政教师可以精准监测师生的课堂状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策略,这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其三,课后反馈的精准是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在精准化教学模式下,课后反馈更具双向性,基于教学数据库,师生进行双向数据挖掘、诊断及评估,以师生互馈的方式融入新的教与学过程中。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正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迈进,其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思政教育。在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愈加显著,但这并非“教育”与“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它更强调立足整体推动教育适应数字技术发展的特性,构建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的教育新生态。横向上,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互嵌共构,意指借助数字化载体与思政课教学场域、资源、管理以及各项支撑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强化部门联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资源协同,以助力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纵向上,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或重构教学过程,促使教学过程的可控化、可视化、可溯化,实现“人—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时空多维化

教学时空多维化是数字化“赋能”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时间与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彻底颠覆与重构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以往思政课教学囿于线性的自然时间,师生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教学任务。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赋能”,传统的时间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被打破,思政课教学不再受特定时间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节奏开展学习,师生可以在不同时间节点互动交流。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教材的更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数字技术则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即时更新与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与知识。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空间边界,使现实教学空间与虚拟教学空间相融,并不断催生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创生发展。例如,高校思政课利用扩展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创设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技术深度融入情境创设,强化“实与虚”的融通,提升了思政学习的互动性与沉浸感,彰显了数字化空间创设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过程交互联动

交互联动是数字化“赋能”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打破了知识单向传播和被动接收的旧模式,让师生真正成为思政课堂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其一,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机交互,致力于以数字技术为枢纽建立一种便捷化、高效化、个性化的交互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堂交流频率和师生互动体验。例如,现实课堂与数字课堂无感切换、人工智能虚拟助教在线互动等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场景中人机交互的重要展现。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资源的联动。在教育实践场景中,数字技术加强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衔接,强化了校内外教育数据的关联,促进了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扩大了教育资源的供给。

三、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高校思政课亦不例外。然而,在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现实困境也逐渐显现。

(一)认知层面的困境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塑造着数字时代教育的全新面貌。数字化“赋能”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共识仍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价值的认知有分歧。一种论调为“高价值论”,即强调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具备重要价值和巨大优势,应给予更高关注;另一种论调为“平价值论”,即强调数字“赋能”只应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和手段,数字化“赋能”价值不应被高估。第二,关于新旧教学范式选择的认知有分歧。教学范式变革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新旧教学范式选择的认知困惑。一种论点坚持传统教学范式,认为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才是最朴实和最具实用性的方式。另一种论点认同数字化“赋能”催生下的新式教学范式,甚至将其视为最为可靠和必须使用的教育手段,可以完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实际上,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对数字化“赋能”的认知水平与重视程度关系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表现。如果不解决认知层面的困境,那么将阻碍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二)应用层面的困境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在数字化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技术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字化内涵,还应熟练操作相应的数字化设备。然而,实际上,教师往往缺乏系统化的知识构建,实操能力提升慢,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更为吃力。其次,技术软件供给不足。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变革离不开数字应用的支撑,然而,教育应用软件供给不足制约了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从供给数量上看,教育应用软件在供求方面还无法达到适切的平衡,无法满足多样化思政学习的实际需求量;从供给结构上看,高校与社会之间协作供给、互相支撑是数字教育应用软件有效供给的前提,但目前,两者在教育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并不充分,尚无法发挥出双主体供给的效能。再次,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存在数据安全与隐私安全问题。在数字技术“赋能”背景下,数据资源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轨迹,但某些数据的过度采集会带来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的投入上尚显不足,导致其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能力有限。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网络安全等技术措施的缺失,使得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三)机制层面的困境

良好的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优化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反之,则会成为前进的阻力。首先,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协调机制的欠缺。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相关资源的开发与维护往往由不同的部门和院系独立进行,这使得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和资源分散的问题。例如,教务处、后勤处及各院系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各自的数字化工具与教学资源难以形成合力。资源的分散与缺乏统一管理,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难以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其次,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位。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位,制约了数字化“赋能”的进一步落实。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资源仍然存留于各校内,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整合。这不仅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也使得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惠及更多的学生与教师。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上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导致各种数字化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再次,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其一,技术设施的欠缺对数字化“赋能”的推进造成阻碍。许多高校尽管在硬件设施上进行了投资,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及管理不善,许多教学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维护和更新。这使得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面临诸多技术困难,进一步削弱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其二,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数字化教学的专项支持政策,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机不足,缺乏创新和探索的动力,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四、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高校应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凝聚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认知共识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而且是一场思维与认知的变革,带给思政课的不仅是媒介的变化,也是数字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教育主体树立数字化教育理念,凝聚数字思维共识尤为重要。

第一,高校应树立教育数字化的思维,提高对数字化的认识。高校应意识到数字化“赋能”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惯性教育思维,形成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共识,更好地满足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同时,高校应突出数字化对思政课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字化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发挥数字化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高校应平衡好对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不同论调,消除对数字化的偏见。其一,高校应认清人与技术的关系。“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3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数字技术的实践。所以,教育者应认清人与技术的关系,明确人在数字化教育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秉持育人为本、教育需求优先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技术育人观。其二,高校应认清数字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数字化是一种技术手段、管理方法,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联通高校思政课中的诸多要素,进而更好地提升教育的实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它并不是否定传统思政课的形态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更不是取而代之。这也就要求高校把握好数字化与思政课的关系,以数字化的思维能力与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

(二)优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应用要素

数字化“赋能”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系统,高校应着眼于数字思政的关键要素,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一,高校要注重师资要素,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4面对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要积极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平台,把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纳入培训体系,探索“数字研训一体化”模式,开展数字技术实战化专题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数字化素养与技能的发展。

第二,高校要注重技术要素,增加优质应用软件的供给。从校内出发,高校应加强教育应用软件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加快教育应用软件生态的构建,为师生提供下载和使用渠道,不断满足数字化思政课的需求。从校外出发,高校应汇聚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应用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定制专属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软件,不断拓宽教育应用软件的维度和深度。

第三,高校要注重安全要素,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高校应提高安全意识,制定数据安全保护与隐私保护策略。在管理层面,高校可以实行数据共享审批制度,确保数据的传递和使用符合规定。在技术层面,高校可以通过实行数据加密和匿名化技术,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地访问和使用。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护方案,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三)完善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制建设

有效有力的制度保障是思政课功能实现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数字化系统性机制,以确保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长效和良性发展。

第一,建立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梳理作用。高校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顺各方关系,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高校要编制好教育数字化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处理好数字化在开发、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冲突,协调好数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真正实现数字化“赋能”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和共生。

第二,搭建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活力。其一,高校应注重校内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借助数字化技术把原本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综合平台或交互的云资源数据库,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互联与共享。其二,高校应注重与校外数字化教育平台的联动,建立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切实把高校思政课的优势与校外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强化思政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的思政育人。

第三,健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高校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数字化思政教育质量起着促进作用。其一,高校应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加强对数字化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同时,高校应加强相关项目经费发放的审核和管理,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其二,高校应加强管理保障建设。高校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立体化的管理体系建设,整体推进高校数字化思政工作,又要根据具体的管理规范,做好细节把控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数字化教学项目的管理,持续监测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

五、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化赋能重构了思政课教学场域,变革了思政课教学范式,为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持续发挥数字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赋能”优势,掌握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限与度,防范与化解数字化“赋能”过程中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着眼未来,高校既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价值图景,也要理性审视数字化“赋能”与高校思政课在理念、应用、机制等方面的融合逻辑,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5.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