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极具民俗特色的一部作品,他将民间生活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民俗审美意蕴。本文从《受戒》中的民俗礼仪、饮食民俗和民歌民谣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书写,进而从地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等方面探析汪曾祺小说中描写民俗文化的缘由,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审美内涵及民俗文化对文学界的特殊意义。汪曾祺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呈现出别样的民俗世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陶冶着民众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汪曾祺;民俗文化;《受戒》
汪曾祺的小说描绘了自然、人情与民间交融的风俗美,因而被称为“风俗画”。我们从小说中的各种民俗描写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地社会民俗的绚丽多彩、饱含深情又各具意蕴。
民俗文化对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受戒》中广泛采用民俗文化的视角,一方面彰显了小说的地域特色,渲染了民族文化氛围以及增强了民间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展现了人生的各种生活状态,表现出人物的人性本真和人性美。
一、汪曾祺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呈现样态汪曾祺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民俗文化意象,如衣食住行、民间手艺、婚嫁庆典、节庆礼仪、农事活动等。尤其是在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受戒》中,渗透着随处可见的民俗文化。汪曾祺擅长在小说中记录人事、描述民俗、谈论美食,还描写了很多相关的习俗风情、民间仪式和节日活动。
(一)民俗礼仪
汪曾祺的小说着重描写了许多生活方面的仪式。民俗礼仪通过其规范性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文中写到明海与舅舅的“念经”仪式,原本庄严的诵经仪式在明海这里变成了愉快而有趣的“唱戏”,庄重严肃的佛门庙堂到处展现着人间世俗的自在与惬意。文中还描写了和尚的放焰口仪式,可以看出,荸荠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寺庙,而是一个远离尘世的“桃花源”,和尚在庵里过着普通人的生9023faa94a4a529964874bc5faecfda4活。汪曾祺没有遵照传统,而是用“受戒”写“破戒”,在沉闷的规矩里注入了鲜活的气息,使生活别有一番韵味。
婚嫁仪式是民间生活非常重要的仪式之一。婚姻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样态,不仅指婚姻形态的确立,也指婚礼仪式的举办。由于婚姻是以社会认可的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有必要将婚姻形式和婚礼结合起来研究婚姻民俗。庵赵庄嫁女儿,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并在花样上写下如“丹凤朝阳”“白头到老”“子孙万代”“福寿绵长”[1]等吉祥语。总之,无论是念经、放焰口的仪式,还是婚嫁的仪式,它们渗透到民俗世界中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节日习俗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中国的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都是从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春节是一个格外热闹的节日,贴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受戒》里写到春节要贴春联的民俗,表达了民众对来年好运的一种心理暗示与情感寄托。文中写到小英子家大门上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2],表明当时淮扬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们相信美德和善行会带来好运。这种看似日常的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平凡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欢乐。
汪曾祺通过描绘各种仪式和节日,将人们置于最真实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中,探索人类的生存形式。俄国文学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Vissarion Grigoryevich Belinsky)曾说过:“它们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象。”[3]
(二)饮食民俗
在水乡高邮,这里的居民每天吃的食物都与水有关,如《受戒》中提到的莲子、荸荠、蘑菇、芋头、莲藕等。荸荠在《受戒》中不仅是单纯的食物,而且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中描绘了小英子采摘荸荠的场景:“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4]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荸荠的喜爱,宁静而又恬淡,让人向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格,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朴素而又真挚。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而饮食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思想都有重要的作用。”[5]汪曾祺每当谈到食物时,都会在不经意间传达饮食的文化含义,表现对美食的认同和赞美。这些别样的食物说明了朴素平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淳朴民间的称赞。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蕴藏着一种生活情态和精神追求。从饮食角度来看,中国人的“食道”,是“与自然和谐”的体现。中国人的饮食与大自然密切相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饮食上得以体现。汪曾祺通过饮食民俗表现了不同的民俗风韵,其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深意,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世界上最纯粹、最“美味”的快乐。
(三)民歌民谣
汪曾祺用民歌民谣和俗语谚语,构成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民间艺术世界。民间曲调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丰富了汪曾祺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形象,同时也发挥了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汪曾祺坚定不移的民俗态度。作者也从中汲取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技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小英子既有男性果断、直爽的性格,又有东方女孩矜持、羞涩的一面,她大胆地表达了对明海的爱,期盼能和他建立真正的爱情关系。民谣传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她既开放勇敢又含蓄收敛的双重性格。如荸荠庵的仁渡和尚所唱的民歌:“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听不得就听不得,打完了大麦打小麦。”[6]这类民歌民谣表现了和尚和普通人一样怀有世俗的欲望,也凸显了荸荠庵与传统寺庙的与众不同,这里的和尚不需要恪守佛教条规,他们过着和平凡人一样的世俗生活——结婚、生子、饮酒、吃肉。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民间社会里,世间万物随心所欲,所以小英子和明海和尚之间打破了传统的世俗观念,使美妙的爱情成为可能。汪曾祺不仅善于运用民歌民谣,还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滑溜溜”“格挣挣”等口语化词汇及各种民间俗语。这些浅显易懂和别有风趣的大众用语,十分新颖俏皮,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打破了书面语言的呆板模式,增强了小说的民俗气息与乡土韵味,富有强烈的生命力。
二、汪曾祺小说中民俗文化呈现的缘由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受到人生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汪曾祺在创作《受戒》这部作品时,主要受高邮水乡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家庭生活和人生经历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写作资源。
(一)地域文化的濡染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它包括观念、风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众多文化元素。”[7]汪曾祺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水乡——高邮,在高邮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汪曾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生活,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依恋,并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受戒》中描绘的湖边村庄与汪曾祺的故乡高邮相似。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小说中的乡村意境还是美好单纯的爱情故事,都宛如一幅质朴纯洁的水墨画,充满着世俗民情的朴实温馨之感。
此外,汪曾祺从小在淮扬文化的濡染下茁壮成长,因此他的文学写作也受到了淮扬文化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淮扬文化出发,汪曾祺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民间小人物身上,为他的民俗文化描写奠定了基调。年少时期的汪曾祺跟随父母到一个小庙里躲避战争,并与一户赵姓人家为邻居。这段生活历程最终成为汪曾祺写作《受戒》的来源。《受戒》以汪曾祺在高邮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小说中的和尚庙、庵赵庄都有生活原型,赵大娘擅长剪花样子的技艺也有来自汪曾祺祖母精湛手艺的启发。又如小英子的活泼可爱,她一家人的勤劳能干,这些都是家乡人物给汪曾祺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传统思想的熏陶
汪曾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即对人的关注与敬重。儒家思想主张人伦秩序与人伦关系的和谐,反对私德,强调集体利益,主张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建立政治伦理。但是汪曾祺抨击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性的压制,强调健康、自然的人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他笔下的小人物、小儿女因此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心。汪曾祺的祖父是一位儒生,他在家里教汪曾祺学习《论语》。他还开过一家药店,为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治病,这种家庭熏陶对汪曾祺的写作影响很大。在《受戒》中,荸荠庵的和尚没有严格遵循教规戒条,但他们都很诚实,靠自己的劳动谋求生活。而小英子一家人则更加淳朴、温和。邻里街坊互帮互助,以爱待人,形成了和谐友爱的人际氛围。
“汪曾祺把自己的‘淡泊’观,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小说人物当中。”[8]他对事物本质的尊重来自道家的“自然”,而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则来自道家的“无为”。在广阔的民间世界里,人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受戒》中的人物过着平和、快乐、充实的生活,不受世俗要求的束缚,重视身心的宁静,这主要是由于作家自身对宁静生活的兴趣,对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寺庙里的和尚自由自在地生活,当地的居民也悠闲自得,小英子一家更是过着温暖、轻松、安静和简单的生活,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自然地生活,不受世俗束缚,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汪曾祺的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其创作个性和审美趣味。他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祖父是个乡绅,酷爱书画、篆刻、花卉。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从小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汪曾祺从小的时候就跟父亲一起读书写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所有这些都培养了汪曾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民俗的美感。另外,汪曾祺也发扬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文学特质。沈从文主张文学要摆脱政治和商业的束缚,使文学话语呈现出自由的特性,并自始至终保持着文学的独立性。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文学的自由也有着强烈的渴望。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妙绝伦的比喻,他只用平白如话的文字将身边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在平淡中写出真情。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经过四十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仍感到美好,他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他笔下描述的小英子活灵活现,他把人物写活了,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不同人群身上的不同特点和气质。
三、汪曾祺小说中民俗文化的意蕴汪曾祺对民俗文化的书写,实质上是他对自身生活志向的一种审美抒发。在《受戒》中,庵赵庄这一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和传播性。因此,探讨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有利于人们体会民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还能增进更多人对普通民间生活的认知,有助于推动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一)呈现别样的民俗世界
汪曾祺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9]。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审美敏锐、致力于观察和思考各种生活现象的作家,汪曾祺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珍贵美好的东西。在《受戒》里,他以一种温和、优雅和诗意的笔调描绘了纯美的爱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荸荠庵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切都是美好的,到处充满着生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和尚不需要过苦行僧式的日子,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而年轻的女孩也不用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能主动表达对男子的爱恋之情。在这里,一切都很自由轻松,人们的生活都是平淡简单的,不掺杂功名利禄。汪曾祺通过创造一个浪漫和诗意的桃源仙境,使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变得有趣。
汪曾祺总是描绘一些积极向上、温馨感人的故事,诗意地展现人们原本艰苦乏味的劳动生活,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待生命的用心和热爱。人们把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过成了无比诗意的一生,活出了自己,也活出了最精彩的一生。正是通过对民间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新的灵魂,显得更有内涵。
(二)陶冶民众的精神生活
民间精神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它更多地表现为作家对人生、生命、自然、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对政治、社会的刻意迎合。民间精神的民间性,还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上。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它始终以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智慧,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不断推动着人们向前发展。《受戒》所勾勒出的民俗文化氛围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受戒》是汪曾祺个人民间价值立场的囊括,他把这种自在从容的民间文化形态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世界。”[10]
汪曾祺大多从民间生活中选材,通过刻画小人物的生活形态和精神追求,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和对民间自由精神的讴歌与赞美,展现了一幅平淡自然的画面。在《受戒》中,汪曾祺不仅寻求逍遥自在的韵味,还通过各种民俗形象营造出悠远而和谐的意境。“和谐”的形式不但显现了他写作的温情和各种故事的统一性,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平静、悠远的心境。汪曾祺始终坚守在民间,他不仅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生长的那个时代有独特的认识。他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小说,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倾听和观察民间。他希望通过描写百姓在生活中对自由的不懈pgiQwa3wIKgdzfjpZLMtoQ==追求,激发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汪曾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原始意味的民间形态,充盈着旺盛的生命活力。”[11]在他的笔下,民俗不是死的传统,而是活的文化。民俗文化植根于民间社会的土壤之中,有着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它不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普通百姓生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民族品格,还以特有的方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汪曾祺笔下的民俗世界既充满了人情味,也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他用“接地气”的文字为我们展示出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真实而又生动。
参考文献
[1][2][4][6]汪曾祺.受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1,10,15,8.
[3][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M].满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5.
[5]陈爱霞.汪曾祺小说中的饮食叙事[J].名作欣赏,2023(8):128-130.
[7]马莲.民间文化对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1.
[8]彭丹.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民间情怀[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9]毛静.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民俗美和诗化美[J].宿州学院学报,2005(2):59-61.
[10]文瑶.民间大地的苏醒——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J].芒种,2022(10):126-128.
[11]卓丽芳.《受戒》的民俗呈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