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4-10-21 00:00:00王小芬邵春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8期

【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45例,接受常规溶栓和对症治疗)和联合组(45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5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脑部血流状态变化。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长,纤维蛋白原(FIG),血小板(PLT)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升高,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高(均P<0.05)。结论 采用常规溶栓和对症治疗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程度,进而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脑部血流状态。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 氯吡格雷 ; 阿司匹林 ; 凝血功能 ; 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8.005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8.017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通常包括后循环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脑梗死占据重要地位[1]。目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可达到抗血栓效果,然而,其单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有出血风险,且对胃黏膜刺激较为明显[2]。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预防进一步伤害脑组织神经,加快脑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而可减少血栓形成[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4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6例、19例;发病至救治时间1.2~5 h,平均(2.62±0.65) h;年龄50~79岁,平均(64.02±5.29)岁。联合组(5fPE90qmDAucWNkAZYOHw62p6LayC/EZaN0jtvSyi7g=4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5例、20例;发病至救治时间1.2~4.9 h,平均(2.66±0.67) h;年龄50~80岁,平均(64.25±5.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神经病学(第7版)》 [4]中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⑵发病时间在72 h内;⑶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⑴合并出血性脑病;⑵合并认知障碍;⑶合并心脏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内容。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和对症治疗:于发病4.5 h内接受静脉注射0.9 mg/kg体质量的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注册证号SJ20160054,规格:20 mg/支)溶栓治疗,并采用头部抬高的方式,并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和旋转,以减轻颅内压,对酸中毒或低钠血症患者,需通过静脉给予适当的液体和电解质补充来纠正失衡情况,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进一步脑损伤的风险,通过血管扩张剂、血管活性等药物或措施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减少梗死面积,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或病情恶化的迹象,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营养)。

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75 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册证号HJ20171237,规格:75 mg/片]治疗;同时实施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片)治疗,初始剂量:200 mg/次,1次/d,服用1周后,调整剂量为:1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显效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下降≥90%,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为45%≤NIHSS评分下降<90%,患者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为NIHSS评分下降<45%,患者生命体征无改善[4]。⑵凝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进行抗凝处理,并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浆,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思塔高诊断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TA R Max)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进行检测,另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深圳市锦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KT-6610P)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水平。⑶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6]。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为0~42分,分数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反比;采用MBI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0~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⑷梗死中心区灌注加权成像(PWI)参数。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SEEREAL HC-1)检测两组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脑血容量水平、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检测时采用碘帕醇注射液50 mL,注射速率为8 mL/s,注射完成后再注射0.9%的氯化钠注射液30 mL。完成后进行CT扫描,将扫描结果导入Siemens syngo工作站,生成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图,选择Tmax图像上最大、最明显的异常灌注区手动勾画一个感兴趣区(ROI),同时以中线对称轴自动绘出健侧镜像区;当对称区域为灌注异常时,另选对侧同层面灌注参数图正常区域作为健侧镜像区,取各参数的平均值,根据“病灶侧/健侧”得到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均比治疗前延长,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长,FIG、PLT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NIHSS、MBI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较常规组更低,MBI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较常规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梗死中心区PWI参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rCBV、rCBF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高,rMTT、rTTP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可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传统溶栓可快速恢复血管通畅,减少患者并发症,但需在发病后4.5 h内进行,有一定时间限制[7]。氯吡格雷能抑制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则可阻断TXA2合成途径,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血栓再形成风险,促进脑血流恢复,降低梗死面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治疗后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较常规组更低,MBI指数评分较常规组更高,这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为氯吡格雷作为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能够阻断ADP与血小板P2Y12受体的结合,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1)减少血栓素A2生成,达到抗血栓效果,此联合应用可增强抗血小板效果,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可能调节凝血功能,改善脑血流灌注,减轻缺血性损伤,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9]。

rCBV、rCBF变化能够反映脑组织血液供应情况,rMTT、rTTP延长通常与缺血状态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PT、APTT均较常规组更长,rCBV、rCBF均较常规组更高,rMTT、rTTP、FIG、PLT水平均较常规组更低,这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脑部血流情况,究其原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氯吡格雷可阻断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联合用药显著降低了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能力,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10]。

综上,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脑部血流状态,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升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为单一中心研究,可能会有一定局限性,后期可采集多中心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吕瑶, 杨阳. 通络定眩针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及阿司匹林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 20(11): 1626-1629.

刘勇, 魏俊, 冯雪梅, 等. 健脾补肾活血方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ADP、AA抑制率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 22(17): 1800-1805.

靳玉娟.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CD].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 6(18):138-141.

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75-176.

姚丽娜 ,时伟, 孙喜燕, 等. 颗粒蛋白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脑梗死病人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J]. 安徽医药, 2021, 25(5): 966-970.

闵瑜, 吴媛媛, 燕铁斌. 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30(3): 185-188.

冯剑伟, 伍泊霖.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影响[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2, 27(3): 267-269.

胡佳佳, 周伯荣, 李仕成. 不同SSRI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小板及相关指标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 35(19): 3081-3085.

王彦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 3(19): 153-156.

王亚娟, 李维亮, 吴晓飞,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细胞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联勤军事医学, 2023, 37(4): 322-325.

作者简介:王小芬,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