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应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92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与研究组(46例,改良LIFT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肛管直肠压力,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肛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LAF-QS),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创面面积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与术前比,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排便压均降低,且术后1年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WIS、QLAF-QS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随访期间,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经括约肌肛瘘患者行改良LIFT可优化手术指标,维持肛管直肠压力稳定,并能有效减轻cgqIahLL9scsdaCEW9yH3w==疼痛,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经括约肌肛瘘 ;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 切开挂线术 ; 肛门功能 ; 疼痛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8.004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8.016
经括约肌型肛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肛周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溢脓、溢液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易引发肛门功能障碍、瘘管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肛瘘切开挂线术可通过借助丝线或橡皮筋以实施机械性压迫作用,逐渐切开肛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其创面较大,且难以保护肛门正常的功能和解剖结构,从而使得整体治疗效果欠佳[1]。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是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基础上进行结扎、切断瘘管,进而缓解患者症状,但其在应用中未切除内口,进而导致部分患者术后易复发,从而影响预后[2]。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LIFT进行了改良,通过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缝合内口,并切除括约肌外段瘘管[3],但其在应用中是否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通过选取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应用改良LIFT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92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分为两组,各46例,随访1年,其中对照组失访2例,研究组失访1例,最终纳入89例,对照组44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8、16例;年龄32~58岁,平均(44.52±4.69)岁;病程2~10个月,平均(4.89±0.56)个月;BMI 18~25 kg/m2,平均(22.68±0.71) kg/m2。研究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30、15例;年龄32~57岁,平均(44.47±4.25)岁;病程2~9个月,平均(4.91±0.61)个月;BMI 19~25 kg/m2,平均(22.59±0.67) kg/m2。两组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与《实用肛瘘治疗学》 [4]中标准相符;⑵无手术禁忌证;⑶既往无肛门手术史。排除标准:⑴伴有凝血障碍;⑵合并其他肠道疾病;⑶特异性体质。研究经太仓市港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展肛瘘切开挂线术: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清洁肠道,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腰麻或骶管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肛门直肠肠腔进行消毒,而后使用食指进行肠内引导,使用测试探针(上海键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规格:JA075)经外口探入,经内口引出,沿探针方向经内外口之间实施切开处理,切除内外口、瘘管,最后,缝合切口,做好包扎、止血、消毒等后续工作。研究组患者开展改良LIFT治疗:术前工作与对照组一致,而后使用探针深入瘘道,探明瘘管情况,由外口探入内口引出,沿同侧内外括约肌间沟作弧形切口(1.5~2.0 cm),将内外括约肌至瘘管进行钝性分离,游离瘘管,钳住瘘管内外口侧,钳夹瘘管[由外口注射双氧水(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859,规格:3%)],在靠近内口侧切断瘘管,对瘘管内口侧缝合、加压、包扎,最后将肌间瘘管外口侧纤维化管壁,彻底消除,缝合切口,外口常规引流,外括约肌外段瘘道采用隧道式切除,结扎断端,切口内口、括约肌间沟段瘘管、内括约肌,缝合创面,做好包扎、止血、消毒等后续工作。
两组患者术后控制排便24 h,常规抗感染性治疗3 d,保持排便通畅,便后予以金玄痔科熏洗散(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0020,规格:55 g)55 g加入温水(1 000 mL,40~50 ℃)混合液,方法:先熏后清洗,各15 min,用碘伏清理肛内伤口、引流外口,适量外用龙珠软膏(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17,规格:10 g),外盖纱布,使用胶带固定。
1.3 观察指标 ⑴手术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⑵肛管直肠压力。于术前、术后1年使用肛肠动力分析仪(加拿大莱博瑞公司,型号:UDS94-ARM)检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排便压。⑶各项评分。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 [5]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总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采用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 [6]评估患者肛门功能,总分20分,分值越低则肛门功能越好;采用肛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LAF-QS) [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总分14~70分,分值越低则生活质量越好。⑷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统计两组患者顽固性疼痛、肛门失禁、切口感染、尿潴留、局部出血等的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手术、创面愈合、住院时间均较短,创面面积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排便压均降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研究组上述指标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WIS及QLAF-QS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WIS、QLAF-QS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肛瘘切开挂线术主要是运用丝线、橡皮筋等以通过瘘管两端,将局部组织血液供应中断,进而使得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实现切开瘘管的效果;但其在应用中疼痛感较为持久,创面愈合时间较长。
改良LIFT主要是在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的原则上进行切除、清理病变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最后进行缝合内口,进而有助于达到治愈肛瘘目的[8]。通过对两组手术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指标均更优,这表明经括约肌肛瘘患者行改良LIFT可进一步优化手术指标。肛瘘切开挂线术在应用中会将内外口和瘘管组织全部切除,以使得该术式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应激刺激明显,进而导致出血量大,创面面积大,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长;而改良LIFT术中沿着瘘管走形经外口就可切除瘘管组织,对括约肌和肛门功能形成的损伤较小,继而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缩小创面面积,并为术后康复营造良好条件,缩短愈合时间、住院时间[9]。
经括约肌肛瘘的发生与发展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肛门功能降低等情况。同时经括约肌肛瘘在经手术治疗时,会损伤肛门括约肌,且术后创伤愈合产生的瘢痕也会影响括约肌功能,进而使得肛管直肠压力改变。通过对两组肛门功能指标及各项评分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排便压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VAS疼痛评分、WIS、QLAF-QS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经括约肌肛瘘患者行改良LIFT可维持肛管直肠压力稳定,并能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肛瘘切开挂线术在切除病灶时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大,易损伤周围神经及血管,进而不利于术后恢复,甚至会导致肛管直肠压力紊乱;而改良LIFT在手术过程中根据解剖学特征将瘘管充分分离后进行切除,且缝合过程始终与肌纤维保持平行,有效降低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维持术后括约肌功能和肛门功能的正常运行,继而改善患者预后[10]。
此外,通过对安全性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这表明经括约肌肛瘘患者行改良LIFT治疗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肛瘘切开挂线术在应用中对肛门括约肌造成的损伤较大,影响肛周愈合,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而改良LIFT主要是通过完全切除瘘管组织,并进行切口缝合,有助于保护肛门正常结构及功能,减少感染,利于创面愈合,安全性较高[11]。
综上,经括约肌肛瘘患者行改良LIFT可优化手术指标,维持肛管直肠压力稳定,并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吴闯, 徐进, 汪庆明, 等.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间型及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3, 29(2): 156-160.
许洪明, 雷晓梅, 胡敏. 改进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近期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 临床外科杂志, 2020, 28(1): 69-72.
宣恩胜, 邱平, 蓝国任, 等.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间型及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23, 29(4): 84-87.
王业皇, 郑雪平. 实用肛瘘治疗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156-158.
杨杰斌.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疼痛模拟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评分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6): 941-943.
石玉迎, 郑丽华, 张文, 等. 高位肛瘘虚实结合挂线术后肛管直肠3D测压及肛门失禁WEXNER评分结果探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47(9): 1076-1078.
朱静怡, 梅祖兵, 张志君, 等. 改良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 24(12): 1111-1115.
苏悦, 张玉茹, 赵团结, 等.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plug)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疗效对比[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27(2): 133-136.
王永刚, 孙源.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2, 25(4): 311-313.
张雷, 田颖, 于洪顺, 等.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肛瘘的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17): 133-136.
王彦辉, 冯世琪.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J/CD].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26): 51, 53.
作者简介:廖永恒,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肛管及肛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