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的有效整合

2024-10-20 00:00王万水
新校园 2024年9期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神秘难懂。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这一点进行弥补。信息技术能有效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笔者从信息技术对课堂产生的作用、当前“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提高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实效性三个方面谈一谈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课堂产生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

运用画面展示、动画引入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情境。

2. 信息技术能完成学习过程中的特殊任务

在教授“角的度量”内容时,由于学生用的量角器很小,教师如想要给学生详细演示,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对量角器各部分名称和构造做介绍,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数学教学能充分体现互动性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教学,用到最多的是课件,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做了很多预设,但这些想法往往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上课时,很多学生的想法很特别,教师不可能事先完全预设到。这就要求所做的课件必须能随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件应具备互动的功能。这时,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在课堂小结时,笔者特意留一张空白页,让学生发言,然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总结,甚至直接让学生写写画画,体会在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而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4.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因此,任何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满足这一点。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学生参与的前提是学生的注意指向的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参与的欲望,思维才能得以活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呢?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更加直观而形象。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的数学教学恰恰将声、文、图、动画等信息综合进行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能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当然,信息技术对课堂产生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信息技术对课堂产生非常好的效应就无限制地在课堂上使用,导致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

二、当前“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 信息技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被限制在电脑屏幕前,他们的视线更多时候集中在电脑显示屏或大屏幕投影上。这样对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交流非常不利,也不利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学生对所学内容疑惑还是理解,教师很难判断。

2.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演示与展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用多媒体出示数学问题,然后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解题过程,或者是来演示图形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就变得被动,和教师之间也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3. 大多是“成品课件”操作

如今,我们的教学往往是从网上下载或者提前做好课件,把所有的知识点、习题、例题等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流程去呈现。这种课件只停留在表象,过程中没有了学生应该存在的思考、争论、探究等,不能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来进行,从人为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

三、如何提高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我们必须明确,此部分的关键是如何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更加有效地去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关键点上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偏离。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首先演示三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把梯形的上、下底变得一样长,会是什么图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讨论,并看课件,参考、验证。整个过程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1. 提高情境导入的有效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实现一定的目标,就要把信息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能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我们正在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很多知识的引入、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有一定的情境性,所以,情景的创设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中的画面展示,动画等手段创设的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情境。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很多教师的课堂都创设了情境,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因为目的不明确。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幅画面:有的小朋友在踢足球,有的小朋友在玩飞行棋,所有的活动都贯穿着一种可能性的氛围,目的相当明确。

(2)教学情境要有时代气息。情境创设,时代气息不可缺少。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不仅能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找次品”问题时,笔者导入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中国的国球是什么,继而出示几个乒乓球,让学生找出次品。这样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知识导入,更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往往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多媒体是辅助,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过程是数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关键。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让他们多一点机会进行展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

(2)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例是无法通过一般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这时就要借助信息技术。例如,在教授“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学生看后能马上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

3. 练习中多媒体的应用

(1)突出练习的针对性。例如在小数计算练习时,学生通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一是抄错题目;二是竖式不规范,造成对位错误;三是方法错误;四是小数点位置搞错等。针对这些错误,笔者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错误通过课件一一展现,让他们找错误、改错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如果用实物投影,也可以让计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进行现场展示,然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具体做法。这样,针对性增强了,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2)体现练习的趣味性。当一个内容新授完后,可以让学生选出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练习题给教师,教师通过筛选、整理后在练习课上利用课件再设置一定的情景,课堂效果会大大增强。

总之,数学教学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如何有效运用,则是一个永远探究不完的话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加有效,课堂才会更加精彩,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