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案例、人工智能作为逻辑主线,设计了义务教育全学段的九大内容模块,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内容模块,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特征、优势和具体边界,掌握人工智能和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
面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模块、新内容,教师传统的蜻蜓点水般地教,学生浅尝辄止地学,已经难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选择有温度的单元主题情境,确定有效度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有深度的单元学习活动,实施有信度的持续性评价,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进而围绕问题展开切身体验的高阶思维,逐渐达成深度理解和实践创生,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建构,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形成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度学习样态。
如何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落实到“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教学,更好地通过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笔者尝试在单元教学理念引领下,通过“主题有温度、目标有深度、内容有热度、评价有梯度”设计路径,让课堂富有生命力,触及学生心灵,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主题有温度:创设真实情境,驱动沉浸探究
单元学习主题的确定,既要源于情境,展于学生,又要以真动情,在境中学,以真实的学习主题和活动情境,与学生创造共鸣沉浸的体验空间。当前的信息科技教学,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缺乏体系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处在新课标、旧教材的过渡时期。面对这种困局,以及新课标中“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单元主题的确定上,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ino,在初一、初二年级又进一步学习Python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常见算法,基于这种学情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引入Mind+软件,因为这款软件在编程界面和语句模块部分与学生熟悉的Scraino软件高度相似,同时又集成了Python编程环境,并且能够支持各种主流开源硬件,学生通过拖动图形化积木轻松编程实现硬件连接,从而有效支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教学。我们使用上海智位科技DFRobot的行空板以及系列传感器、执行器搭建数字实验平台,以Mind+为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经常接触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与学习情境,甄选12个探索项目,开发了“智能物联”系列单元实验课程(见图1),力求将人工智能模块、物联网模块的内容进行有温度的主题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目标有深度:加强问题导向,落实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的设计应“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理念。而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地,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学习,培养学科高阶思维。“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问题”就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是课堂活动之旅的“向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在与问题的互动中建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扣人心弦的教学活动需要有深度的问题来体现,这里的“深度”并不意味着提升问题难度,而是通过横向问题集和纵向问题链构成问题系统来促进深度学习。
围绕“人工智能设计策略”核心问题,针对“规则设计”“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三种策略,我们分别设计了三类横向维度问题集——“机器人为什么可以和我对话,有些回答为什么是一样的”“人工智能是如何进行预测和分类的,识别的策略是什么”“机器对于未知的数据是如何学习的”。对于第二个问题还纵向设置了有层次、有延伸的问题链,用于突破重难点,如“机器为什么可以进行图像识别”“图像识别的设计策略是什么”等。纵横编织的问题网能够体现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有助于发挥问题系统的整体作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灵活运用知识技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三、内容有热度:紧跟科技发展,内容与时俱进
信息科技教学要从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要求学生能识别身边人工智能应用,理解人工智能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能列举人工智能的主要术语,知道常见的人工智能实现方式等。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迭代更新,对教育教学、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比如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过用Windows画图程序绘制图片,在初一又学习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但这些教学内容都比较单调乏味,加之课时有限,难以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技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探究积极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将“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课堂,让学生感悟AI绘画和电脑软件绘图的联系与差异。在课堂创建的初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短视频的运用,为学生播放展示一段AI扩图功能和人脸特效AI滤镜的视频,随后会对学生进行询问,明确学生是否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过这样的功能,会形成对该技术的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人机对话的过程,之后交流分享对话内容和生成的结果,共同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体验“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与传统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差异,感受人工智能的巨大魅力,理解人工智能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认识智慧社会形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四、评价有梯度:紧扣单元目标,难度螺旋式上升
学习评价能够客观反映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单元教学中每个课时都有独立的学习评价,虽然评价目标、评价手段存在差异,但都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和主线,开展持续性评价。各个课时活动、评价之间有缜密关联的逻辑关系、层次递进的承接关系,这种紧扣目标主线、难度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的重要导向和评判标准。
比如在“感受人工智能魅力”这一项目中,我们以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为主线,设置了三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并对应设计出三种评价标准。在观察体验与聊天机器人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了解早期人工智能设计策略以及规则设计;在体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提出猜想—探索规律—验证猜想”的流程,总结出机器训练学习方法,掌握监督学习设计的基本策略;在运行数据分类程序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提出问题—梳理流程—理解本质”的方式,追寻算法原理和流程,了解非监督学习的概念。三个不同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提升学生计算思维方面也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按照“图形化编程—代码编程—算法流程设计”的模型开展序列化进梯式学习,一步步揭开人工智能发展的神秘面纱,引领学生领略科技奥秘,共筑创新梦想。
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单元教学引入信息科技学科,要求我们以任务和问题解决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单元内容结构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科教学素养,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