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敬灶全书》看传统劝善文化

2024-10-19 00:00:00唐颖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敬灶全书》是清代道教经典善书之一,包含了善恶品性与家庭之道两个方面的伦理思想。此书中的劝善思想为当今社会家庭的相处之道提供了一定的精神资源。

《敬灶全书》由清代道教徒编著,书中包含了《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与《东厨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孝文》两篇劝善文,以灶神的口吻劝诫世人要避恶向善,是一部典型的民间劝善书(或称善书)。《敬灶全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劝善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教化智慧。

一、劝善思想的形成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要了解《敬灶全书》的劝善思想,不仅需要了解传统的劝善理念,还需要将其置于善书滥觞的时代背景下去探析。

(一)思想渊源

善是人类社会道德观念中的核心要素。尤其在社会转型、道德失序之时,劝善思想常常在社会潜流中凸显社会作用与行动意义。从先秦诸子到后面的佛道两家,都有一套道德理论体系。儒家在先秦时期就有劝善的诉求,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以及《孟子》中的心性论等。儒家的劝善思想主要立于仁德之道上,重点强调个人道德修行,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道德规范来劝人为善,最终达到成圣的目的。道教劝善思想发端于先秦两汉时期,历经各个朝代,从萌芽到成熟,至明末清初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劝善体系,在此期间孕育出了多种劝善书、善经等通俗性文本。道教劝善思想主要来源于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承负思想”,“承负”即“先人犯有过失,积过多报应于后人,先人积功多庇护于后人”。

(二)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道德体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为缓和这种情况,地方道教弟子大量编撰各种善书、宣扬劝善思想来教化民众,试图维持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也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心学,还出现了众生在道德完善方面机会均等的思想,这就为明清之际道教劝善思想和劝善书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明清时期缺少对于道经义理的阐述更新,出现了发展困难、停滞不前的问题。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战乱纷争,吏治腐败,社会风气趋向颓靡,道德渐至败坏,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劝善思想在民间得到高度认可,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明末清初的系列社会问题。

二、《敬灶全书》的劝善思想

明清时期,在劝善思潮的影响下,江南地区民间产出了多部善书。例如《劝戒全书》《迪吉录》《愿体集》《欲海回狂》等作品。《敬灶全书》的劝善思想涵盖了道德品性、社会关系建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等内容。

(一)善恶品性

宗教的伦理道德向世人提出了一种应当毕生追求的道德目标和人生境界。超越性和高岸性往往是一般世俗伦理缺少的,正因如此,宗教伦理便有望对世俗伦理道德产生推动力和提升力。善书也是如此,书中罗列出的具体行为准则可以让信众明确自身的道德行为。《敬灶全书》推崇道德,善恶报应的劝说模式成为此书的核心元素,其中的“福报”是对世人良好道德行为的奖励。因此,此书提倡的善行,即为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品行端正以及广行善事。

善书通常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文字浅显易懂,内容上也深入浅出。《敬灶全书》也是如此,利用简短的话语,对日常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结果进行分别论述。劝善文具体罗列了评判世人日常行为的九条善恶标准。其一,不修功德,功德即功业与德行。其二,不信三教,即儒释道信仰。其三,不惜字纸。其四,不敬五谷,要求信众在日常生活之中尊重粮食。其五,不孝父母。其六,不慎言语,强调个人品行,如《易经》有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其七,不忌暗室。其八,不净心地。其九,不悔前非,知过不改即恶行。《敬灶全书》运用善恶报应之说警示民众要行善去恶,利用奖惩分明的规则诱导世人行善求福报,威慑世人谨言慎行、趋避恶果,从而实现宣扬善恶道德观念的最终目的。

(二)孝悌伦理

自春秋起,“孝悌”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将“孝”整合成为了一种社会道德。《孝经》《礼记》对“孝道”分门别类,形成了完整的儒家孝道体系,特别是“以孝治天下”的观点,对以后的封建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儒家学者及江南乡绅学子自主发起了劝善运动,以《了凡四训》为代表的劝善书,均以“孝悌”为主要内容。《敬灶全书》自然也受此影响,呈现出浓厚的劝善行孝特点。

孝道一直是古代基本的伦理要求,儒释道三家皆有关于孝道的概述。如《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所说,行孝就是天经地义,是道德之本、教化之基。《敬灶全书》包含有众多的劝孝思想,无论是翻刻版本抑或是修改版本,无一不将《劝善文》与《劝孝文》纳入书本内容。书中认为,孝是世人之天性,“孝为何事?人所固有之心。人当少时,在乳哺孩提之际,未有不念父母者”。另外,书中还阐述了“恃父母爱怜之余,使唤之未必顺从”“或误交狎邪之友,遂致迷恋烟花,伤身废业”等缘由,从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解释了世人逐渐滋生不孝之心的原因。

除此之外,书中还通过真实案例、鲜活人物来宣扬行孝之道。如《敬灶全书》卷《灶君劝孝文记》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赌徒吴大宝,在日常生活中对母亲出口责骂,甚至殴打,而在经过善书点化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决心回到家中日行孝道,最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三、《敬灶全书》的价值

《敬灶全书》作为一部宣扬去恶行善思想的善书,成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高尚道德追求的民族,《敬灶全书》作为一部主张修身养性、多行好事的善书,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孝悌和睦的家庭伦理

传统道德,长期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既有进步可取的一面,也有糟粕落后的一面。人们对传统道德的认识有着曲折过程,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即要用辩证法去看待事物。《敬灶全书》宣扬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敬灶全书》中“由己达人”的“孝敬”观点,可以为实现“孝道尽”的终极道德目标助力。其次,书中详细要求的各种善行和道德标准,也为后世的伦理道德或者为人处世提供了行为标准参考。例如“品行须要端正、非礼之事莫行”“妯娌和和顺顺、你弱我强莫争”“每日三餐减省、当思来处并非轻”“一切火性不生、烟酒少吃莫饮”。书中所列的种种行为,为家庭亲人之间的相处提供了一种和谐的范式。

(二)和谐自然的生命价值

《敬灶全书》主张和谐自然的生命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自身生命这两个方面。其一,《敬灶全书》的两篇劝善文虽然花了大量篇幅讲了“孝悌伦理”之方,但也有对于动物花草等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如书中多次将“敬五谷”“禁滥杀动物”纳入善行内容,并将之作为善恶功德的考察标准之一。这些标准有助于当今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形成不浪费、不滥杀的良好社会风气。其二,珍惜时间,创造人生价值。《敬灶全书》中提及“世上之人,如在梦中。光阴虚掷,只图快乐”是善恶品行的标准之一。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迷恋物质肉欲,要正确对待个人私欲,要时刻规避恶行,重视自身的人生之业。《敬灶全书》关爱生命、珍惜时间的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四、总结

《敬灶全书》作为一部宣扬去恶行善思想的善书,对清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孝悌和睦、和谐自然道德伦理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翼. 赵翼全集:第六册[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 金良年. 论语译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陈霞. 道教劝善书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1999.

[4] 段德智. 宗教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5] 章伟文. 周易参同契[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6] 邢昺. 孝经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