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魅力

2024-10-19 00:00:00梁雨荷任曦竹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广西三江县侗族农民画,脱胎于清代侗布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江文化馆美术专干刘克青老师发展壮大了三江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流派。三江农民画题材来源于当地人日常生产劳动的体会感悟,是群体意识的审美体现,其造型构图浪漫大胆,色彩艳丽丰富,图案集合了侗绣与剪纸艺术的精华,具有强烈的三江侗族地域特征与民族文化特色。

农民画作为根植于乡间地头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起的画种流派,又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承载着劳动人民未经雕琢的艺术技巧与质朴纯真的创作思维,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的讴歌与记录。农民画的造型构图、情感意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富有生动活泼、昂扬向上、质朴充实的艺术气息。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发展

民间彩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壁画、彩画与银饰装饰,多以墙壁和木构建筑为载体。侗族彩绘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基础。侗彩画创作内容广泛,囊括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日月星辰和自然生物,逐渐形成了集“绘、雕、塑”一体的侗族艺术系统,这也成了侗族农民画的雏形之一。另一方面,清代时期,“侗锦”与“侗绣”闻名于世,清乾隆时期《镇远府志》记载苗、侗少数民族“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可见,在清代侗族传统刺绣已经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侗族刺绣又称为剪纸绣,纹样底图先以剪刀剪出图案,再用平绣的方式将各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表面。三江侗族刺绣作为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曾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刺绣为侗族农民画提供了审美与绘画基础。

1973年,三江县开展了农村美术运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刘克青老师,时任三江文化馆美术专干,在三江县林溪乡冠洞村指导农民画画,在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农民画家,使得三江农民画得到了艺术传承,发展出具有三江侗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农民画形式。三江农民画在传承过程中,涌现出了杨培述、Hc4pZphqqqvdtljvN5lRR11wOnKEGqJSrAdH2uU+L5A=杨共国、吴述更、杨丹等优秀的农民画家,创作出众多农民画精品。2008年至2010年,当地农民画家兰丽格、吴述在三江县独峒镇创办了“独峒农民画传承基地”;2008年,广西文化厅授予独峒镇“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2年,文化部授予独峒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独峒镇当地从事侗族农民画人数占总人数的70%—80%,形成了规模化的创作群体。此外,三江侗族农民画实用性强,2019年以来独峒镇侗族农民画产值达500多万元,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3000元,成为侗乡农民致富增收的典范。

二、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表现多样化

侗族农民画是当地侗民以画笔描绘田园劳动、节庆习俗的绘画形式,当地人利用农耕闲暇时间进行绘画,因此农民画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如杨功存的《高山稻鱼》《收割稻谷》《阿哥想妹今夜来》《斗鸟图》《打鱼归来》;杨共国的《讲款》《侗乡百家宴》《唱侗戏》《欢庆岜团桥》;杨丹的《抢亲之夜》《对山歌》;罗耘的《节日盛装》《救太阳》《芦笙宴》《出寨门》;吴述更的《捶年粑》《多耶》《红军进侗乡》;梁治荣的《侗乡夜话》《赛芦笙》《侗家斗牛》;陈玉秋的《赶集》《侗妹》《四月初八坡会》;杨贤考的《喝喜酒》《稻丰鱼香》,等等。

三江侗族农民画可分为特色建筑、田园风景、民俗活动三大类。首先,三江侗族村寨中传统木构建筑鳞次栉比,富有民族特色。村寨的公共建筑除了鼓楼外,还有风雨桥、戏台、水井凉亭等。当地人可以在这些公共区域交流商议、休憩闲谈、娱乐活动、劳作生产、行歌坐月,因此在农民画题材中也能常常看到特色建筑的出现。其次,三江侗族以农林纺织为主,主要居住在盆地、河谷、田坝丘陵等地带,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为主的地形影响,当地人常常开垦梯田与田坝进行耕种,因此田园风光和自然万物也就成了农民画家常表现的主题。绘画中常见非写实类的稻田与山地,显示出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第三,侗族拥有独特的文化风俗,节日众多,有“百节之乡”的美誉。民俗活动兴盛也促进了民间美术的发展,侗寨中音乐舞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踩堂舞、大歌、拦门歌、祭萨、傩戏、打油茶等风俗活动也成了农民画家的灵感来源。

(二)叙事构图追求圆满

三江侗族农民画以鲜艳的色彩描绘了具有侗寨特色的建筑物、田园风格与民俗活动,绘画中抒发的情感是自由奔放、喜庆圆满的。农民画家往往不受专业美术知识的限制,能在构图与空间布局中突破常规。构图多为全景式布局,常常忽略空间与时空中的透视原则,采用自由绘画方式,追求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很多农民画家在画面中,往往先描绘出事件与人物作为中心,再用多种图形将画面空白填满,形成和谐一致、饱满喜庆的观感。这非常符合传统民间美术朴素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即求全求美,圆满和谐。侗族农民画的表现技法,以平涂或勾线填色为主,造型上追求夸张化的变形。农民画中描绘的事物,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充满想象的图形具备强烈的视觉效果,夸大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富有跳动的节奏感,这也是农民画的一大特色。

侗族农民画的图像叙事通常寄托着人们对喜庆美好生活的期盼,用造型、色彩传达喜庆热闹的寓意。例如在拦门酒、侗族大歌、斗牛题材的农民画中,构图往往体现了时空当下人群欢聚、热闹高潮的瞬间,人物动态十足,衣饰趋向简洁,重点多放在人物动态与位置分布上,色彩明快,烘托民俗活动现场的火热景象。

(三)用色鲜艳奔放

侗族农民画用色大多鲜艳大胆,不受拘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农民画家没有经历过专门的美术培训,色彩运用更多地出自画家本人的主观审美与体悟,强调画家对现实形象的主观表达,这也是农民画区别于西方写实类油画或中国写意类国画的地方。侗族农民画中的色彩关系不以现实物象为基准,不注重空间与体积的明暗变化,而是在画面中将色彩按照面积、冷暖色调对比进行构图处理,使绘画达到夸张浪漫的装饰效果。农民画偏向于感性的处理方式,使用纯度高的对比色,烘托主题中的热烈气氛,或张扬鲜艳,或奔放大胆,或沉静柔和,达到画面整体和谐的目的。

三、侗族农民画的文化内涵

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典型的装饰画,以主观造型为主,整体画面自由奔放,造型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万物的感知。画面饱满热烈,造型稚拙随性,色彩亮丽,题材来源于生产劳作与民俗节庆,具有浓郁的侗族文化气息。因此侗族农民画不仅包含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传承性

农民画往往脱胎于各地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地方性和历史性。例如农民画中展现的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发展成熟,明代盛行于侗族地区。在空间上,同一地域的民风民俗略有差异,但在时间上呈现了延续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三江侗族民间风俗从百越时期延续至今,在世代相承中变异出新的形式内容。因此,三江地区农民画家的绘画造型语言、叙事内容、风格特征有趋同特征,农民画也折射出文化的传承性。

(二)主观性

侗族信仰多神教,在原始时代就注重感知自然万物,会在混沌中思考有形与无形的存在,因此在自然审美方面表现出了超脱性和主观性。三江侗族的农民画画家,大多没有经历过专业的美术基础培训,描绘的图景多体现了对民族习俗的自我感知,对与自然融合的追求。那些超越了客观物象的限制的自由想象与创作,都体现了侗族民间美术意象化的特征。类似龙、凤、金斑蜘蛛等幻想的生物,更是侗族人主观想象的体现。在侗族人的美术作品中,自然生物的形象更像是多种物象的集合,体现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混沌性:造型不以具象化的物体进行表现,更注重共通的视觉形式;色彩随性自由,不追求固有的配色准则,更看重画面氛围与节奏表达。

(三)人文性

侗族人以“萨神”为祭,注重与自然912beb9131b411764b14da1e05681757和谐共处。例如,侗寨中在建造房屋时要砍伐木材的,主家都要依照砍伐的数量在原处一一补种,以保证村寨周边环境不受到大的破坏。农民画中常有大片郁葱的草木树林环绕着侗寨,反映了侗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侗族人珍惜万物生灵,村寨内鱼塘均建有“鱼屋”供鱼类休憩;农历四月初八时侗族人会祭祀牛神,让耕牛休息一天,还会用枇杷叶包裹糯米饭喂食耕牛表示感谢。侗族人不仅尊重自然生灵,对村寨内的道路、公共建筑或设施都非常爱护,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了农民画中。绘画中丰富的共生形象与自然表达,传递了侗族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朴素人文观念。

四、小结

侗族农民画题材多样、叙事构图圆满、用色鲜艳大胆,具有强烈的装饰画风格。侗族农民画文化内涵丰富,展现了侗族民族文化与人文风貌,具有传承性、主观性、人文性。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更多人认可与欣赏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士有,奚吉平. 中国农民画考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杨筑慧. 侗族风俗志[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