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阜阳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阜阳民歌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阜阳民歌内容丰富、曲式多变、旋律优美,演唱风格独特,能够为当代音乐创作和演唱提供借鉴参考。本文对阜阳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进行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阜阳民歌。
安徽阜阳地处淮河流域、中原腹地,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带。多种文化在淮北平原上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阜阳文化。阜阳民歌诞生于淮河流域的乡野村镇,流行于安徽阜阳、亳州、太和等地,是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演唱出的民间小调、歌曲。阜阳民歌很好地融入了阜阳及周边地区的风土民情和传统文化特色,不仅内容题材丰富,还融入了地方音乐、戏曲的演唱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阜阳民歌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年,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阜阳文教部门曾大量收集、整理阜阳民歌,并将之编印成《阜阳民歌三百首》,其中详细记载了阜阳民歌的种类、曲谱、歌曲等,为阜阳民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进入新世纪以来,阜阳民歌作为地方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屡次出现在大型传统文化活动现场和各级电视台文艺汇演中,为丰富皖北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阜阳民歌的艺术特色
阜阳民歌反映了阜阳地区民众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展示了阜阳地区的民风民情,很好地将生活和文艺结合在一起。
(一)曲式多变,节拍规整
安徽阜阳地处淮北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阜阳民歌继承了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歌舞的表现形式,以红灯、花鼓灯、太平歌等歌舞曲和民间小调居多。阜阳民歌在曲式上较为多变,既有较为简短的单句式和上下两句式,也有包括起承转合的四句式,还有三句式、五句式以及多句式等。在演唱形式上,阜阳民歌包括独唱、对唱、齐唱、唱中加白等多种形式,这比较适合民歌或众或寡的演唱群体,同时也能满足人民不同的歌唱需求。从调式上来看,阜阳民歌以宫调式、徵调式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清新别致、曲调跌宕的商、角、羽调式以及各调式交替的调式。整体上来看,民歌的节拍都较为规整。如阜阳民歌的代表作《花谢变成了泥疙瘩》,乐曲中包含了平稳旋律线条与高抛大跳音程的有机衔接,在下行大跳音程中完美装饰了前倚音和下滑音,再配以富有律动性的节奏和形散神聚的词曲结构,完美展现了中原地区、淮河风格的音乐调性色彩,同时也将阜阳人民粗犷豪放和内心细腻的性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二)形式多样,情感朴实
阜阳民歌形式多样、情感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其中有歌颂美好爱情的《十爱郎》《摘石榴》和《俺跟乖姐隔道河》,有表现旧社会穷苦人民生活,反抗封建地主压迫的《锄头歌》《逃荒》,有反映民众劳动生活的《打夯号子》《卖针》等,还有以历史、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太平歌》《八仙庆寿》等歌曲……题材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基本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出乡野居民朴实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真挚,独具特色
阜阳民歌丰富的内容和朴实的情感不仅体现在曲调、题材上,还体现在质朴的语言上。阜阳民歌不仅具有民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同时还独具阜阳地方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是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如民歌《叫声妹妹快回来》,歌词为“一天到村头望三遍,一天去车站接三趟,盼到东方月升起,望到西天落太阳……”,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广大民众朴实的情感表达需求。
其次是对唱方式以主题陈述为主。对唱在阜阳民歌中占比较大,而且大多使用对比的叙述方式,围绕分歧和问题阐述各自的观点,以凸显主题。如对唱情歌《摘石榴》中便有:
(女)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刚刚巧巧砸在我小奴家的头哟,要吃石榴拿了两个去,要想谈心跟我上高楼……
(男)我一不吃你石榴,二也不上楼,谈心怎么能上你家里头,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遛遛哟,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遛遛哟……”
歌词一唱一和,突出了约会的甜蜜。
第三,民歌巧妙运用“赋”的手法。赋通常指不用比兴的白描。民歌通过较为夸张的表达方式,营造浓郁的艺术效果。如歌词“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当时阜阳人民困苦的生活和辛酸的内心独白。
二、阜阳民歌的演唱风格
阜阳民歌不仅具有我国传统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同时也因为阜阳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人文特点和歌舞演绎技巧。阜阳民歌的演唱风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咬字归韵精准
咬字归韵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咬字归韵清晰精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本意和情感,才能让聆听者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并产生共鸣。
一般而言,歌曲演唱首先要字正腔圆,咬字发声极为关键,声母应当短而清,韵母则需要归其韵,咬字的规律是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在阜阳民歌演唱中,咬字发声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语言风格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地域文化。从字头开始,阜阳民歌演唱时一般声母发音为加重,并逐渐向字腹拉长,且咬字较为清晰,最终在元音的发音上形成完整韵母,从而使整体发音饱满而圆润,当韵母发声即将完毕时,音调上又会来一个上扬进行收尾,给人以别样的听觉感受。例如,在阜阳方言中“可”一般为疑问句的发起字,其重音主要在字头,强调疑问感受。在颍上民歌《二姑娘害相思病》第七小节中,有一句“你可是王干妈?”重音便在“可”字上,在进行演唱时,需要注意将字咬清吐全。咬字归韵精准不仅是阜阳民歌演唱的一大风格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民俗文化语中带侉的显著特征。
(二)韵律性衬词表达独特
衬词、衬句是指在民歌中不表达实际意义,多带有语气、谐音和情绪的词、句,多穿插在歌曲作品中,或点缀在头尾。除去这些衬词句,并不会影响歌曲的整体意思,但对演唱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等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歌词中的衬词、衬句,会让整首作品更有律动感和节奏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民歌的味道和意境。衬词、衬句通常会根据地方语言和风土民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阜阳民歌中的衬词有衬字、衬词、衬句之分,并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表述。阜阳民歌中衬字、衬词、衬句的表达主要有以下特征:
衬字主要有“嗨、唻、哟、呀……”。衬字一般在歌词中做垫词,即便去除也不影响民歌整体的意思表达,但用上之后会增加整首作品的律动感和感染力,使民歌的情感更加饱满。例如,颍上民歌《卖樱桃》中,歌词“姐(呀)在(呀)房(呀)中(呀)绣(呀)花(呀)描(哎呀-么嗨)”,衬字“呀”穿插其中,不仅能够在语调上避免整体过于单一,情绪与唱词的结合,也能够体现地方语言风格,让整句唱词更加富含情感和生活性。
阜阳民歌中常用的衬词有“哎哎哟、哎嗨哟、呀咿哟、呀么……”等。不同衬词具有不同作用,也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衬词可以加在一段唱词之前,用作铺垫引入唱词,也可以穿插在唱词中,起前呼后应的作用。例如,阜南民歌《望郎》唱词“正月望郎迎春花儿开,(那么代)迎春小开花。(得赞那得儿赞那塞塞那么喂)十指尖尖掐着一朵戴,(那么喂)头戴着鲜花(得儿)望(啊)郎来(那么喂)”。衬词“得儿赞”“那么喂”有时穿插在唱词中,有时铺垫在唱词尾部,使整段唱词更有韵律,体现歌唱者急切、喜悦,又略带羞涩的内心情感。
阜阳民歌的衬句有“一子呀儿哟、哎得儿哟、咦得呀儿喂……”等。通常以“儿呦”或“儿喂”作为衬句的结尾,特色非常鲜明。衬句通常用在民歌的句中或句尾,使一些叙事性的民歌更具有韵律性和结构性。例如,在阜南民歌《纺棉线》唱词中的“清早起来扫下地呀(那么呀咿哟),娃娃放床睡呀(呀儿呀咿哟),儿睡娘纺花(那么呀咿哟)……”,以衬句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歌者劳动时的心情状态。
(三)侉腔侉调生动诠释
侉腔侉调是阜阳民歌独具特色的地方。“侉”是一种地域性说辞,阜阳地处平原,是南北交通要塞,地方居民具有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不仅爽朗健谈、生性洒脱,而且性格淳朴、乐观向上。想要在民歌演唱中唱出“侉”调的感觉,并非易事。民歌中常出现三度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歌唱时要咬字清晰、抑扬顿挫且富有情感,这便是鲜明的“侉腔侉调”。这点在诸多民歌中均有体现,如《下西山调》《挑土号子》《红缨枪》等。
三、小结
阜阳民歌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也是我国民歌集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民歌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世军,李睿. 试论阜阳民歌的分类及其文化意义[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2] 李梦捷. 寻觅“余音未眠”的民歌——阜阳民歌调查报告[J]. 艺术大观,2020(20).
[3] 程敏. 飞逝的时光 跃动的音符——论阜阳民歌的生存困境与活态传承[J]. 艺术大观,2021(12).
[4] 孙广涛. 皖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生态[J]. 艺术评鉴,2019(1).
[5] 武松林. 安徽皖北地区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1).
[6] 安琦. 基于皖北民歌中的地域民俗文化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2018(5).
[7] 王营营. 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训练及运用——以古诗词艺术歌曲《扬州慢》为例[J]. 黄河之声,2021(9).
[8] 于洁. 衬词在小调体裁民歌中的应用[J]. 民族音乐,2019(1).
[9] 武松林,陈晓.“侉腔侉调”的皖北民歌[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