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背景下“家人们”的语义泛化

2024-10-19 00:00:00陈星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现代汉语中“家人们”本属亲属称谓语,具有[+称谓,+血统/姻亲,+亲密]的语义特征。当今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年轻人的语用习惯发生转变,“家人们”中[+血亲/姻亲]的语义特征逐渐弱化,在网络生活中泛化为社会称谓语,这与社会称谓语缺位、身份认同、情感原则有密切关系。

在互联网上“家人们”一词的使用频率极高,但已明显弱化了“家人们”一词中“血亲或者姻亲关系”这一语义特征,产生了泛化现象。但学界对该词的语义泛化研究尚未出现,故本文试对“家人们”的语义泛化机制以及泛化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语料均来自BCC语料库及直播间、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

一、“家人们”的语义分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家人”有两种意义,①[名词]指一家的人,②[名词]旧时指仆人,如今第二种意义已不常用。第一种意义就是“家人”的基本义,且家人代表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如父、母、姐、弟、伯父、姑母、堂兄姐妹都可称为家人。例:

(1)幸福其实很简单…晚安无敌霹雳感动!!!超爱我的家人!!!!!!!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可就是心理那关过不了。——微博

(2)在我的生活里,你们是不可或缺的!我的家人!!!——微博

(3)或者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他们如何逃过了这场可怕的痛苦。黑暗会动起来,最终消散了,上帝会留下来,成为我心里一个闪光的点。——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而“家人们”通过添加复数标记“们”就增加了“家人”的定指作用,也就是说,说话者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使用“家人们”时,“家人们”就有具体的指称对象。通过义素分析法得“家人们”可分析为[+称谓、+亲密、+血亲/姻亲]例:

(4)夏天的西子湖,六吊桥下,便是他们的房屋,他们才不稀罕什么“孤儿院”呢!嘉和仿佛和那些孩子心有灵犀,他让家人们各自回房干自己的,然后他独自一人等候那孩子下来。——《茶人三部曲》王旭烽

(5)他打电话到医院找我爸爸,护士告诉他沙蒙先生和他的妻子及家人们在一起。——《可爱的骨头》(艾丽斯·西伯德)

(6)在病房里生活了一星期,母亲也很累了,何况,就是她不在家,家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不方便。——《红花》(渡边淳一)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通常在现代汉语中称谓语“家人们”涵盖了血亲、姻亲等家庭成员,覆盖面积广且常用于背称。

“家人们”通常在网络交际行为中表示为一种社会称谓语,在互联网中,其指称对象已不仅限于家庭成员。这种语义泛化现象最初出现于追星族当中,因为这些人对明星疯狂追捧,在遇到和自己喜欢同一偶像的粉丝们时会显得格外热情,觉得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他们在网络互动中称对方为“家人们”,以表示大家属同一群体,有共同的爱好。如今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家人们”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网友们频频使用“家人们”来互称,特别是年轻一代尤为钟爱此类用法。这类称谓语使用的具体语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网友们在公开发布言论以分享事物或者征询意见时如例(7)(8)(9),第二种是网络直播时卖货主播对直播观众的称呼如例(10)(11)(12)。

(7)家人们,今天遇到了一件很生气很无语的事情(小红书,2023-3)

(8)家人们谁懂这个感觉啊!(抖音,2023-3)

(9)家人们这支舞全是年会必备了,年底赶紧跳起来!(抖音,2023-3)

(10)家人们欢迎来到我们公司直播间。(抖音,2023-3)

(11)刚进直播间的家人们,把红心点一下。(抖音,2023-3)

(12)今天在我直播间,家人们一个福利秒杀价,九块九!(抖音,2023-3)

从上述例句可得出结论:亲属称谓“家人们”逐渐向社会称谓延伸,“家人们”的[+血亲/姻亲]语义特征弱化,指称范围扩大。

亲属称谓语有面称和背称两种形式,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流时用的称谓语。背称是听话人与被称呼人非同一人的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亲属称谓语的“家人”通常只用作背称。当“家人”的语义向亲属称谓延伸后,便呈现交叉性,既可当作面称也可当作背称。

二、“家人们”的语义泛化路径

(一)“家人们”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家人们”从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的过渡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考察,这种语义泛化的过程基于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隐喻无处不在。Lakoff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因为它是一种概念性思维机制,是通过人类自我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对应地映射到另外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和身体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 “家人”作为亲属称谓通常表示同说话者有血亲或者姻亲关系的人,这是汉语使用者形成共同认知的语义。现如今被人们用来指称非家庭成员的人群,此用法弱化了“家人们”的[+血亲/姻亲]语义特征。隐喻的形成以两个概念域的相似性为基础。首先,作为亲属称谓语,“家人们”将家庭成员这类人群划定了范围,说明这群人因为血亲或者姻亲关系而形成一个集体,并且突出该集体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这一语义特征。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不相识的两人也可以实现亲密沟通。在互联网交际中,说话者指称网友时使用“家人们”以表现亲密度和认同感,这一点与亲属称谓“家人们”当中蕴涵的亲密相似,于是形成“家人们”的隐喻映射,从而使一个表亲属关系的词映射到表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大其语义内涵。

(二)“家人们”的泛化过程

语义泛化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王吉辉指出意义泛化体现了概念词或固定语的A义在演进到B义过程中发生的概念内涵上的部分消失现象。刘大为将语义泛化定义为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他还将语义泛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语义隐喻、语义抽象、语义含混。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家人们”从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的过渡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首先是语义隐喻。亲属称谓语“家人”和已经泛化为社会称谓语的“家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血亲/姻亲]的语义特征,而后者没有。当我们将泛化后的社会称谓语“家人”假设为b,亲属称谓语“家人”假设为a。我们发现,b和a之间原本属于两种类型的词汇,一个是用来指称亲属群体中的成员,一个是用来指称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但是二者并非泾渭分明,毫无关联。a由于亲属称谓自带表亲昵的情感属性,这一特征恰好符合b的交际需求,故这一特征成为二者的类比特征。

其次是语义抽象。在语义隐喻阶段“家人”已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网络媒体中被频繁使用并占据稳固地位。通常情况下,在网络用语中“家人们”可以被语言接收者正确解码而不会产生歧义。“家人们”抽象出表社会称谓的新义位,该词汇的指称范围也扩大。它清除了在流行语发展的过程中区别性特征所设下的语义障碍,也成为了网友语言生活中更便捷、畅通的工具。

最后是语义含混。当流行语进入到鼎盛阶段,人们会根据自身交际需要自主增加或者删减其中的义位,使“家人们”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合,这导致“家人们”的亲属称谓属性和社会称谓属性出现混乱。因此,在辨析“家人们”的指称对象时,需依托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三、“家人们”的语义泛化原因

(一)对社会称谓语的补位

通常情况下,社会称谓语的空缺是称谓语发生语义泛化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交际与线下面对面交际有较大差别。语言为了适应网络发展会产生新的形式,在网络上发生变异。“家人们”原本指称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网络交际中缺少一类含蓄又亲密的称谓词,故借用“家人们”来表达亲密的现象就应运而生。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上流行的称谓语“宝宝们”在一些交际场合中与“家人们”用法相当。“宝宝们”有童稚化的特点,所产生的亲密度比“家人们”更高,但是它并不能完全代替“家人们”。“宝宝们”适用人群普遍是青年,在中老年群体中接受度不高。因此,“家人们”的泛化有其合理性。

(二)身份认同感

在网络交际行为中,人们由于思想、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寻求一种身份认同就变得更有必要,使用“家人们”来互称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前文中例(4)(5)(6)这类用法,人们往往是为倾诉对某种现象或者自身遭遇的不满,而选择在网络上寻求发泄的出口。故在发表言论前加上“家人们”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寻求认同感,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在直播卖货的过程中,主播称呼消费者为“家人们”,可以营造亲切氛围,有利于卖货。这种身份认同感会使消费者对主播产生信任。

(三)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指的是相互称呼时讲究亲近、融洽,这是中国传统的集体心理意识,早已渗透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国是人情社会,重视人伦、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在社交中展现出亲切、表达亲密关系,会取得满意的交际效果。此时,称谓语的泛化就是表达亲密的有效途径,因此,情感原则推动了网络交际中称谓语“家人们”的泛化。

参考文献

[1] 王吉辉. 意义泛化的性质和方式[J]. 汉语学习,1995(3).

[2] 刘大为.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 汉语学习,1997(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 胡士云.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 邢心艺. 称谓语“老婆”语义泛化现象研究[J]. 汉字文化,2022(16).

[7] 刘娜.“小老弟”的语义泛化与成因考察[J]. 汉字文化,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