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唐代画家周昉的工笔重彩画《簪花仕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人们研究唐代贵族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簪花仕女图》中的六人神态各不相同,线条与色彩的搭配对后世仕女图乃至佛教艺术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画中采用动物与植物两种意象来烘托氛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可读性。《簪花仕女图》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唐朝丰富的文化,对当今艺术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创作于唐代的工笔长卷,画面中有六名不同的贵族妇女形象。仕女们逗狗、赏花的神态被一一记录,反映了唐朝贵族妇女的宫廷日常生活,人物面部展现了哀怨的情绪。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遭遇,对解读作品会有帮助。周昉出生于唐朝长安的贵族家庭,但他的绘画作品往往藏着淡淡的哀伤,这与其生活年代息息相关。他生于唐朝社会矛盾逐渐突显之时,严峻的社会现实影响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所以落寞哀伤的情绪便在画中人物的脸上体现出来。他擅长仕女图与佛像绘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丰满圆润,著名的《水月观音像》便是他的作品。仕女图与佛教艺术画像都具有动人的神态与高雅的质感。
一、画面赏析
(一)色彩赏析
《簪花仕女图》整体的色彩氛围浓郁,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契合画面主题。当放大画面来看,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浓郁中藏着清新淡雅,适当的淡雅笔墨使色调浓郁的画面更具冲击力和跳跃感。画面的浓郁色彩反衬出悲情,烘托了历史背景。
红棕色是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的色彩,同时作者又将金色巧妙地隐藏其中。作者描绘了黑色发丝中的金色发簪,通过金色打破单一的色调,为画面增添了富贵气息,也让仕女头顶所簪鲜花显得更加娇嫩。画面中的红色与棕色,采用了冷暖两种色调,帮助人们区别画中仕女内外两层不同的衣物,也提升了色彩的丰富度。作者以高超的配色技法,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冷暖红棕色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和谐,并且有层次感。
画中仕女的衣裙有一种逼真的质感。红色部分是暖色调的鲜红,细腻温和的笔触让人不能忘怀。画面中的纱衣部分轻盈透明,让人仿佛觉得就是给画中人披上了纱布。周昉很好地把控着颜料的厚薄与浓度,恰到好处地将一幅宫廷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泛黄的纸张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历史厚重感。
(二)构图赏析
《簪花仕女图》以水平的角度描绘了一排仕女,以人物的大小来体现她们的前后位置,人物之间没有遮挡关系。仕女们的姿态既统一又独立,远远看上去让人觉得画中人物之间有互动,但细看之下又会觉得她们是独立的,且都非常悠闲。作者这样处理,能够以平铺的视角将画面呈现给观者,也更考验作者的画功。还有一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物排列源于屏风画裁剪拼贴的作画方式。
从画面构成来看,《簪花仕女图》采用了留白的手法。画面是贵族妇女在花园中游玩的情景,但并未直接描绘花园中的假山、花草等,而是以画中人物的神态、衣着、簪花来暗示她们的行为。背景留白突出了画面主体,展示了一群衣裙华丽却愁容不展的深宫仕女形象,让人不免对宫廷生活以及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产生好奇。
(三)画中的意象
了解画中意象有助于解读背后的历史文化。中国画家擅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创作情感。意象丰富了画面层次,也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中国画常常用竹叶、菊花等意象来体现作者的高雅志趣,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象征意味,是画面之外的语言。
《簪花仕女图》中出现了几种特别的意象,使得画面更具有辨识度。画中有两种动物,一为象征长寿与高雅的仙鹤,一为长毛宠物狗。这两个意象十分契合贵族生活。
仙鹤与宠物狗所用的勾线方式也有各自特点。宠物狗的线条有粗有细,既表现了结构,也描摹了狗的颜色花纹变化。仙鹤的勾线则是高股游丝,以若有似无的线条体现出仙鹤羽毛的洁白细腻,几乎看不出连接感与缝隙,让仙鹤清瘦高洁的特征更加突出。
图2《簪花仕女图》中的部分动物形象
除了动物意象以外,植物意象也是《簪花仕女图》的一大看点。植物意象直观体现在仕女头顶的簪花。画中仕女梳着高耸的云髻,显示出贵族的身份。贵妇头上的簪花从右到左依次是牡丹花、海棠花、荷花、蔷薇花、芍药花。
牡丹、荷花、海棠等娇艳的花朵与仕女们高耸柔软的发髻互相映衬,展示出仕女们的娇柔之美和闲逸舒适的贵族生活。有学者根据头顶的簪花推断,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极可能是春夏之交的“花朝节”。但画中女子所戴各色花朵的花期并不相同,因此也有人推测是绢花之类的仿生花卉装饰。古代文人常常以花寄情、以花喻人,花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图3《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的头顶簪花
二、《簪花仕女图》的历史文化价值
仕女画是唐代诸多绘画种类中有很大发展的一个门类,也在唐代走向成熟。仕女图是描绘宫廷妇女生活的绘画,人物形象几乎都是身着华衣的宫娥妇女。女性形象是仕女画的唯一主体,反映出唐朝女性地位提升。
《簪花仕女图》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贵族女性的形象,也反映出唐代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审美。唐代仕女体态丰满、大气。深宫妇女穿着绫罗绸缎,养花弄狗,妆容精致,一派盛世之景。但画中仕女的脸上挂着一丝愁容,可以解读为安史之乱后人们的颓废与无奈,也可以理解为深宫生活的寂寞无聊,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借用画笔将自己对国家的哀愁附在了仕女形象上,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厚。
在《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也能感知到季节。仕女们穿着极薄的纱裙罩衫,清凉的衣衫与头顶的荷花说明是夏季。周昉以巧妙的手法表现出衣衫的透明质感,让后世了解到唐代妇女的装束,也让我们感知到美术作品在审美功能之外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簪花艺术的表现与传承
《簪花仕女图》表现的簪花习俗极具唐朝特色,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为簪花习俗盛行提供了基础。簪花习俗在唐代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从王公贵族传向社会大众的,通常会采用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作为簪花素材。在唐代,佛教广泛传播,也促进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如在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与《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十分相似。簪花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彰显人物高洁傲岸的品质。另外,盛唐时期引入的外来花卉更是给簪花习俗提供了物质基础。
簪花是一种传统的装饰,除了《簪花仕女图》之外,唐代的诗作中也有簪花习俗的记录。在人们熟知的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鬓发插花的风俗。在宋代,男女皆可簪花,如苏轼在《答王巩》中就曾写过“子有千瓶酒,我有万株菊。任子满头插,团团见花不见目。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可见在宋代,簪花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宫廷礼仪。元代以后,受游牧民族的影响,簪花逐渐没落。
近几年,泉州簪花这一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游客常穿汉服、搭配簪花,拍照纪念。《簪花仕女图》是簪花习俗的历史见证。
四、总结
《簪花仕女图》用线、用色都十分细腻。作者以准确无误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宫廷仕女画卷,体现出深厚画功,对后世工笔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画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仍有待更深层次挖掘。
参考文献
[1] 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J]. 东方收藏,2023(9).
[2] 王洁.《簪花仕女图》的艺术风格分析[J]. 东方收藏,2022(9).
[3] 庞雅静.《簪花仕女图》的色彩美研究[J]. 美与时代(中),2022(8).
[4] 黄腾.《簪花仕女图》之形象审美[J]. 艺术大观,2021(12).
[5] 房俊妍. 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特征——以《簪花仕女图》为例[J]. 美与时代(中),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