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文经典文学作品以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载体。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索促进英语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与方法,从情节、语言和主题三个层面深入加工语篇、设计层层推进的教学活动,以期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课;英文经典文学作品;核心素养
一、引言
英文经典文学作品以完备内容、跌宕情节、隽美语言、多元文化价值以及深刻思想内涵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其为依托开展整本书阅读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面对整本书大量的文本信息和复杂的内容,学生如果缺乏阅读方法与技巧很容易导致阅读活动效率低下。因此,阅读指导课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一环,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章节之间的联系,探索整本书的主题意义,并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二、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实践
本文将以《黑布林英语阅读》中的高二年级第13册Twelve Years a Salve一书为例,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实施过程。该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黑人自由民所罗门·诺瑟普于19世纪中叶被骗拐至南方种植园,沦为奴隶,历经十二载才恢复自由的故事。通过对奴隶繁重的工作、非人般的残酷待遇以及他们渴望恢复自由、回归家庭的描写,刻画出当时美国南方黑奴的悲惨境遇,与当今社会的种族问题亦有呼应之处,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改编后全书一共15个章节,保留了最主要的故事情节,同时语言难度贴合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可读性较强。
(一)重构语篇内容,探究关键情节
文学作品篇幅长,章节多,情节错综复杂,教师需要重构阅读内容,摘取书中某个事件和人物的关键信息,将相关信息组织在一起。其中,关键情节起着主导故事情节走向的重要作用,理解关键情节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一步。教师在深入研读整本书的基础上选择关键情节,并以此来设置问题链或绘制思维导图等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脉络,探究其形成原因,预测后续情节的发展,从而形成情节联动意识,更深入地探索整本书的主题意义。
在第五章“Ford and Tibeats”中,所罗门被卖给第一任主人威廉·福特。两人相处融洽,但随着福特陷入财务危机,所罗门不幸沦为动产抵押给木匠提毕兹。提毕兹专横霸道,残忍恶毒,对所罗门殴打未果,遂勾结朋友企图对所罗门处以私刑,这是全书的高潮之一,是所罗门在南方种植园悲惨境遇的起点,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情节。教师在研读文本后设置了如下问题链:
Q1: What did “I” usually do as a slave?
Q2: Why did Platt have such abrupt shifts in emotions?
Q3: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ibeats and Platt?
Q4:Can you predict what kinds of life choices Platt would make afterwards?
Q1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所罗门作为奴隶的生活境遇。Q2指向关键情节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情节的过程中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Q3指向关键情节中的高潮,即提毕兹和所罗门之间的动作冲突。Q4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关键情节对后续章节内容做出预测。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深入关键情节,理解种族歧视导致了种族之间的摩擦,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性,对整本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深度加工语篇,促进高阶思维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高阶思维深度加工所学语篇,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实现对语篇的深刻理解。
1.挖掘语篇线索,层层剖析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经过作者的精心刻画,通常个性鲜明,对情节的建构和主题的凸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鲁周焕提出,教师可以从静态人物肖像、动态人物变化和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三个角度把人物形象的变化置于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形象变化的外部原因并揣摩其内心活动,以全面、辩证地解读人物,掌握人物分析的具体方法。
威廉·福特是所罗门被非法贩卖为奴隶后的第一个主人,他信奉宗教,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但同时也是奴隶制度的拥护者和受益者。针对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教师从以上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阅读第五章的相关段落来探讨福特的人物形象“①What adjectives are used to describe Ford? ②How did Platt feel about Ford?”。 学生通过文字描述和他人评价刻画出福特信奉宗教、待人善良的人物形象。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疑问“Does this seem strange that a man holding slaves could be religious? ”,要求他们查阅16世纪初到美国南美战争期间盛行于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随后,教师让学生继续阅读第五章至第八章的相关段落,要求他们自主归纳福特的性格特征,形成结构化信息,然后讨论他所展示出的形象和与所罗门最初判断相比有哪些不同。
解读相关情节后,有学生提到福特因债务危机将所罗门作为动产抵押给提毕兹,体现出福特物化奴隶的做法;有学生认为在所罗门与提毕兹发生肢体冲突后,福特仅短暂地庇护了所罗门,没有取消抵押,因此未能规避两者的二次冲突,体现出福特冷漠、疏离的形象。与最初刻画的形象相比,福特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全面的展示,由善良、虔诚变成了有限的同情甚至一丝冷漠。
随后教师追问“What contributes to Ford's attitude towards slaves and slavery?”,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情节探究福特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书中虽未提及福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但学生根据年代背景和书中内容进行了合理推测,比如福特虽虔诚、善良,但他可能自幼生长在使用黑奴的家庭,缺乏对奴隶制黑暗性的思考,且当时的制度与法律明确保护将奴隶视作个人财产的行为,所以福特认为一切理所应当。还有学生认为他的财富和地位来自对黑人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无视奴隶制度的黑暗与不公,剥夺所罗门的自由,也不将黑奴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对象。
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分析福特的人物形象及成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深刻了解环境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2.分析语言特征,鉴赏写作手法。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书中生动丰富、优美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更值得语言学习者欣赏和模仿。描述性写作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来描绘场景、人物或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引发读者想象,创设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具体的描述性写作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等。
Twelve Years a Slave一书中有大量的情感、语言及动作描写,教师选取了第十二章中废奴主义者巴斯和所罗门第二任主人艾普斯一段关于奴隶制的对话,不仅内容发人深省,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描写的仿写范本。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描述性写作的特点,其次通过问题链、对比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这段描写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描写,教师首先请学生标出表示“说”的表达方式,有say、state、reply、continue、respond和remark,一小段紧凑的对话里,几乎每一处“说”的表达都不同,与各自的语境高度贴合。找到这些表达后,教师追问学生伴随“说”的动作还有哪些其他信息。学生指出伴随人物说话动作的同时,作者还加入了动作和态度,使得表达更为生动。随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personal information about Epps and Bass can you gain from the conversation?”, 学生重读这些句子并进行讨论。学生认为,艾普斯在当时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将奴隶视为自己的私人财物,蔑视他们的存在与权利。这里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他冷酷、自私又愚昧无知的形象。而巴斯痛恨奴隶制,同情黑人,并坚持《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学生认为巴斯善良,富有正义感,能够跳脱出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去思考现状的合理性并敢于提出质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语言描写的具体方法:根据语境丰富“说”的表达,通过神态、动作描写辅助“说”,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彰显整本书主题。在课后自主阅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方法挖掘其他的语言描写,明确描写方法,领略语言特色。
3.双重解读,探究主题意义。文学作品除了展现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它还传达了具有精神性价值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触及深层次人文关怀和需求问题,其移情作用能促进读者深入思考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这体现其“本质与变式”的特征。
教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主题。教师首先呈现每章的标题,并向学生提问:各章节的主题是什么?基于各章节主题,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学生根据标题回顾每章的具体情节,并在小组讨论中探讨章节的主题,并串联章节主题提炼作品主题,得出作者通过描述所罗门为奴十二载的经历以展现奴隶制度的黑暗,奴隶制度下不同种族和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人类对自由永恒的渴望与追求。阅读活动体现了深度学习的“交流与内化”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整本书的主题,教师也从微观角度开展了以下活动:
Activity 1: In chapter 5, what led to Solomon's abrupt changes in emotion?
Activity 2: What did the writer intend to convey via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Bass and Epps?
在活动一中,学生通过阅读前后文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设身处地感受到种族歧视导致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深深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性。在活动二中,学生通过列举、归纳和讨论得出整本书的主题:人类应以平等和尊重为原则,消除种族和文化之间的隔阂,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结语
英文经典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载体之一。教师通过分析章节与主题之间的联系,设计层层进深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掌握阅读策略,亲身体验整本书阅读和主题深入探究的过程,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艺炜,刘力菀.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13):48-51.
[2] 吴欣韵.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 鲁周焕.英语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5):14-20.
[4] 戴军熔.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探索与策略追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20(8):7-12.
作者简介:张雯轩(1990-),女,安徽巢湖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