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非遗语言载体——语汇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大学英语课堂出发,结合笔者任教高校所在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分析了榨菜语汇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榨菜语汇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的现实意义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非遗;榨菜语汇;大学英语;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延续和发扬。地方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传播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责无旁贷。然而,作为非遗保护、传承、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地方文化失语症”。因此,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语力,助力其传播中国文化。
(一)非遗及榨菜语汇的含义
非遗指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重庆市涪陵区的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榨菜语汇是榨菜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研发、转化等过程中的语素、词、熟语的总汇,是榨菜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语汇的聚合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90 年代,日本一些高校积极引进非遗项目。筑波大学、东京艺术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开设了非遗类专业及课程,许多知名学者开展了有关非遗保护的课题研究,如日高健一郎等。在欧洲,多国政府及民众关注非遗保护工作。如,法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意大利兴建专门性非遗类学校,创新“非遗进校园”的运作模式等。
国内的专家、学者、教师踊跃地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教学实践及研究。1988年,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了“侗歌专业班”;中央美院、包头师院等纷纷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重庆文理学院创办了重庆文化遗产学院,建立非遗研究基地。有的专家学者建议在艺术专业课程中融入曲艺、杂技、民间舞蹈等,在文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民间文学等,将竞技类、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中;有的专家学者对区域性非遗语汇开展了研究,如土家族非遗舞蹈撒叶儿嗬的起源及舞蹈语汇探究。
(三)创新点
将榨菜语汇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是一种创新,对英语教学效果、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榨菜语汇保护传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榨菜语汇内涵丰富、结构复杂、方言杂陈、雅俗并存,但由于使用群体比较狭窄、其传人的离世等诸多原因,许多榨菜语汇存在失传风险。概括起来,榨菜语汇的保护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榨菜物质性语汇消失殆尽
物质性榨菜语汇指反映、体现榨菜物质属性的相应词汇,包括各历史时期存在过的榨菜作坊、榨菜品牌等,以榨菜厂房、榨菜设备、榨菜产品、榨菜包装等。当前,现代化的榨菜加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榨菜作坊,盐脱水腌制工艺取代了风脱水加工技艺,自动脱盐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取代了菜架、菜坛、菜缸、踩池机、淘洗机等传统加工设备。20世纪初期享誉中外的涪陵荣生昌榨菜作坊、同德祥榨菜厂等榨菜企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导致榨菜物质性语汇消失殆尽。
(二)榨菜非物质性语汇岌岌可危
榨菜非物质性语汇指有关榨菜生产发展中所形成的榨菜标准、榨菜传统技艺、榨菜人的思想观念等各种词汇,如榨菜诗词、歌舞、故事、书画、俗语、技艺、专有称谓等。这些词汇与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该地域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以及生产生活水平、习惯、习俗息息相关。其只有依靠榨菜产区群体或个人的生产生活、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技能、民俗活动、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才能得以表现和传承。目前,榨菜非物质性语汇除少量进入国家、地方性榨菜质量标准外,绝大部分散落于民间。由于榨菜加工环境、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榨菜从业人员、群体的根本性变化,使用、发展、传承榨菜非物质性语汇的主体急剧减少,客体逐步消失,榨菜非物质性语汇岌岌可危。
(三)榨菜语汇亟需抢救
语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榨菜语汇起源于榨菜种植,发展于榨菜加工,繁荣于榨菜营销,依附于榨菜人群。自1898年榨菜诞生以来,榨菜语汇不断丰富。涪陵以邱寿安为代表的榨菜企业语汇;以邓炳成为代表的榨菜加工语汇、以“涪陵榨菜”为代表的榨菜品牌语汇,丰都以江秉彝为代表的榨菜营销语汇,江北以陈德荣为代表的榨菜管理语汇,巴县以胡国璋为代表的榨菜包装语汇百花齐放。20世纪70年代,榨菜六改栽培技术,剥菜、踩池、拌料、装坛等榨菜工艺语汇,蔺市草腰子等榨菜科技语汇,榨菜鱼、榨菜肉丝等榨菜饮食语汇争奇斗艳,彰显了榨菜语汇的魅力。然而,如今榨菜语汇极有中断或消亡的可能。
三、榨菜语汇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的现实意义
榨菜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暗藏着人才短缺的危机。榨菜产业虽有众多从业人员,但既掌握榨菜语汇又具备相关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将榨菜语汇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有利于榨菜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有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将非遗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使英语教学摆脱注重语言技能培养、轻视文化交际的窠臼,同时融入思政元素。英语课堂融入榨菜语汇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用思辨的眼光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榨菜语汇融入英语课堂可强化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英语课堂掌握榨菜语汇,从而提高英语水平,提高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有助于榨菜文化保护传承
非遗的保护、传承及传播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尽管涪陵榨菜拥有万绍碧、杜全模、向瑞玺、赵平等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但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众多的有志者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地方高校学生就是优秀传承者的潜在人选。他们具有开阔的胸怀视野、较强的学习理解能力,能更好地接受非遗文化,能运用现代技术让非遗融入互联网生活,开拓非遗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善于创新的非遗新生代将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的力量。因此,英语课堂融入区域非遗,让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都有机会了解、认识、体验榨菜语汇,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自觉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使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三)有利于榨菜文化对外传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翻译。大学生作为对外交流的主力军,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英语课程,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了解榨菜悠久的历史、技艺和语汇,同时以榨菜语汇为信息源,以英语为信息载体,以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特征的新媒体为传播渠道,与他国的民众进行交流,有助于榨菜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
四、榨菜语汇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的实施路径
要使榨菜语汇真正融入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师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教学形式,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
(一)榨菜语汇与英语知识相结合,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需突破传统观念,充分利用、挖掘现有教材,重构教学资源,建立榨菜语汇教学资源库。根据不同课程的授课方式、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机地将榨菜语汇融入英语课堂。如,开展课程破冰游戏时,融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榨菜制作工艺(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Fuling Zhacai),及非遗传承人等语汇,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增加其归属感。讲解翻译技巧时,引入“涪陵榨菜”的不同译法让学生了解翻译原则。文化教学时,解榨菜的历史(The history of Zhacai-making in Fuling)、制作工艺(Production Process)及其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榨菜语汇和相关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展饮食话题教学时,介绍榨菜的不同加工方式,如咸菜、风菜、腌菜、泡菜,引入榨菜肉丝(shredded-pork with pickled mustard)等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榨菜食谱语汇及本地的饮食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引导学生将榨菜与法国酸黄瓜(French sour cucumber)、德国甜酸甘蓝(German red cabbage)这三大世界名腌菜进行对比,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二)榨菜语汇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丰富第二课堂
除了英语课堂,还可以联合榨菜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丰富第二课堂,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榨菜的知识。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榨菜博物馆,让学生既能了解榨菜语汇,又能提高英语能力。开展相关的英语活动,如情景对话(three times pickled and pressed三腌三榨、wind-dried dehydration风脱水),角色扮演(merchant Qiu Shouan)、英语说非遗故事比赛(邱家大院、“诸葛菜”“神农菜”“砂锅糊涂鸭”的传说等)、英语配音秀(“外乡人的榨菜情”等有关榨菜的诗、歌、赋及散文)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和掌握榨菜语汇,了解榨菜文化,体验榨菜制作工艺,提升文化认同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榨菜语汇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拓展第三课堂
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知识才能焕发活力。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形式来实际应用榨菜语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服务能力。鼓励学生体验有关榨菜的民俗,如玩菜龙;搜集有关榨菜的民谚,如“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咸菜饭”;引导学生开展榨菜语汇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策划宣传推广活动等;组织学生参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故事展演或视频拍摄活动,用英语讲好榨菜故事;在“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组织英语教师和学生从事英语翻译、会议服务等工作,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创客”“非遗+网络”等活动,让学生走近非遗、感知非遗、重视非遗、宣传非遗,让更多学生以新的独特视角推动非遗传承,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
五、结语
将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将榨菜语汇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这既是教育创新,也是文化传承,可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何侍昌.涪陵榨菜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2]靖桥,盖海红,王靖敏.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126-128.
[3]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作者简介:沈黎(1973-),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专项 “巴蜀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的融入研究”(编号:2022WYZX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