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部分。为了丰富幼儿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幼儿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创造性游戏,通过让幼儿有效参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创造性游戏的运用进行分析,具体阐述其重要性、教育现状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性游戏
作者简介:江帆(1994—),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备的能力,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情绪,与他人建立友好和信任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与幼儿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同伴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融入集体、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以获取和分享各种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体验和培养各种情感,如友爱、尊重、责任等。此外,在社会交往中,幼儿可以学习并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幼儿还可以在社会交往中有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尝试和探索新的可能性,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创造性发展。因此,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促进幼儿行为能力的形成
行为能力是幼儿能动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游戏规则,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同时,幼儿还需要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协商、协作、互助,从而持续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和相关能力[1]。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还需要学会面对和解决各种冲突、困难、挑战,从而掌握积极的行为方式,不断锻炼行为能力。
(三)助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行为习惯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包括基本礼仪、卫生习惯、秩序意识、安全习惯等。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例如,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学会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这能够促使幼儿形成懂礼貌、讲道理的心理认识和行为习惯。在卫生习惯方面,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学会洗手、擦鼻涕、垃圾分类等。在规则意识方面,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幼儿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排队、分工等规则。在安全意识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渐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作用,能在生活中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创造性游戏运用的现状
(一)创造性游戏运用模式单一
创造性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力、表达力,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游戏的模式比较单一。
比如,一些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往往只考虑游戏的主题和目标,而忽略了游戏材料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游戏中只提供一些固定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明确名称的游戏材料。这样的游戏材料虽然可以满足幼儿的基本游戏需求,但是不利于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力,限制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2]。一些教师在为幼儿设计游戏方式时,只强调游戏的规则和程序,而忽略了游戏的变化和创新,对幼儿的能力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使幼儿难以在游戏中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一些教师在为幼儿分配游戏角色时,只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忽视了角色与游戏之间的联系,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最终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二)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理解不足
首先,一些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的本质和特征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创造性游戏与其他类型的游戏相混淆,或者将创造性游戏简单地等同于新颖的、奇异的游戏,这样的认识误区会影响创造性游戏的应用效果。其次,一些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忽略了创造性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3],在这种情境下,难以有效应用创造性游戏培养幼儿的能力。最后,一些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的方法和策略缺乏系统的认识,往往只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或者机械模仿他人的做法,而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导致游戏的应用难以与教育要求相衔接,最终影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缺乏整体的教学规划
一些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游戏教学时,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游戏的设计往往只是为了让幼儿玩得开心,或者是为了填补教学时间,而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教学目标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安排一些游戏项目,或者任由幼儿自由玩耍,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游戏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最终导致游戏环节出现混乱,难以达到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标。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游戏效果,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及时的评价,难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创造性游戏运用的策略
(一)创造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的游戏参与和游戏创造。为此,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特点,以及教学的主题、目标、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并且有效参与到游戏中,自发思考和学习,积极交流与互动。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认识灵活调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保证游戏设计能够与教育需求相适应[4]。情境应当尽量符合幼儿的经验和认识,并且与游戏的背景和主题相适应,可以选择家庭、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创造外星、海底等游戏情境,使幼儿积极展开想象,在奇幻的情境中对游戏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幼儿的体验感。
(二)合理设计创造性游戏内容
游戏内容是创造性游戏的核心和灵魂。合理设计游戏内容,能够切实引导幼儿的游戏思维、游戏行为、游戏情感,促进幼儿的游戏创造和游戏交流。因此,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应该注重创造性游戏内容的设计。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创造性游戏的内容,使之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从而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卡通人物等内容的喜好,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经验,选择性地设计一些游戏内容,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系,从而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能够基于已经了解到的内容逐渐形成对新内容的认识[5]。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了解设计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接触到多样化的社会信息,并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差异,有选择地进行游戏设计,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并且发展自身的个性,激发自身的潜能。
(三)设置多样化的创造性游戏形式
游戏形式是创造性游戏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多样化的游戏形式,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促进幼儿的游戏交流和游戏合作。因此,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应该重视丰富创造性游戏的形式。
比如,教师需要根据游戏的规模,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游戏形式。在开展大规模的集体合作游戏时,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游戏、主题游戏等,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角色和主题,能够在团队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积极与他人交流,从而保证游戏对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小规模的合作或竞争游戏中,可以采用拼图、猜谜、接龙等形式,锻炼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同时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学会与同伴分享互助,形成良性竞争意识。
(四)引导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是创造性游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自主选择的游戏过程,可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创造性游戏的内容、形式、情境等。
一方面,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和游戏需求,不强制幼儿参与或退出游戏,不过分干预幼儿的游戏选择,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游戏想法,从而使幼儿对游戏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游戏选择和游戏创造的机会,构建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使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游戏,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为幼儿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与建议,促使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五)评价与改进游戏设计
评价与改进游戏设计主要是指对游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对游戏进行完善和优化的过程。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应该加强游戏设计评价与改进,以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和效果,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应该将评价贯穿游戏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让游戏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开放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次性的、封闭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游戏设计前期,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特点,以及游戏的目标、内容、形式,做好既定的框架构设工作;在游戏设计中期,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和问题,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和指导,对游戏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游戏设计后期,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展示、总结等方式,使游戏得到有效的优化。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前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此阶段幼儿的学习行为,通过运用创造性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幼儿学会正确与人交往,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德平.有效开展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路径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3.
[2]贾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常见问题的再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23,9(6):63-66.
[3]韩云.幼儿园三种活动情境中教师心理状态语言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3.
[4]钱瑀.幼儿积木建构水平及其与主动性的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3.
[5]许亦可.幼儿园中大班游戏分享中师幼言语互动特征的分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3.